APP下载

乐学精髓 诚勇品格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学文化解读

2022-11-20刘文超侯嘉慧

江苏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乐学办学儿童

刘文超 高 纯 侯嘉慧

一、学校简史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锡师附小,坐落在无锡市教育路6号。学校由首任校长顾倬先生于1903年筹建,风雨兼程百又十年。锡师附小秉承“诚勇”校训,恪守“三大使命”,高举“乐学”旗帜。学校已出版“乐学”系列专著,“乐学”教育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前,学校已成立锡师附小教育集团,拥有5所成员校,1所联盟校。教师队伍蓬勃发展,学校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24人,省特级教师6人。集团化办学成为学校百年发展又一新的起点,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二、核心理念

为了培养完整的儿童

三、文化主张

乐学精髓 诚勇品格

四、文化名片

(一)人物图谱:先生后生,人才辈出

1. 创办伊始,声名远播。

首任校长顾倬,号述之。1903 年,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便着力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的筹建与办学,定校训为“诚勇”,提出“三大使命”。1915 年,他为三师附小创作校歌《严家池畔》,成立童子军团,时称“中国童子军第一团”,筹款创建“小学教育博物馆”,出版《三小日报》。1919 年,顾倬邀请杜威来校讲学,全体教师深刻感受到教育对社会影响之深远,工作更有干劲。顾倬在任职期间倾尽心力,造就之才,遍大江南北;声誉之美,推江南冠冕。

1928 年,葛承训继任校长,学校开设天才班,首创国内天才教育。他还致力于“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实验,发表论文《儿童本位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和《江苏省立无锡中学实验小学儿童本位教育实例》,延续三师附小时期的《三小日报》,出版《儿童时报》。

1937 年11 月,无锡城沦陷,三师附小被日军占领,财物洗劫一空,只有一架旧钢琴由校长潘仁带到金坛乡间,得以保存。抗战胜利后,校长张正三以“一架旧钢琴”复校,复校一周年提倡“十大教育信条”。

2. 改革开放,乐学初生。

1956 年,学校改称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建立党支部。王佩珩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坚守儿童立场,带领锡师附小走向了华彩新征程。

1978 年,锡师附小正式成为江苏省重点学校。丁玲任党支部书记,提出“两全”口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985年起,学校进行整体综合性改革,党支部书记孟惕君把电化教育手段引进课堂,电化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0 世纪80 年代以校长丁谷怡为代表的学校领导在全国率先倡导“乐学教育”。1990 年,学校建构了“乐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编写《走向乐学教育》专著,成为原国家教委首批向全国推广愉快教育经验的7 所学校之一。对日本、新加坡等国教育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6 年,陈之芥继任校长,沿袭“乐学教育”理念,推动乐学教育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期间,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爱国、爱校、爱生的教师。其中,吴啟瑞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她与毛主席的珍贵合影成为锡师附小办学历史中美好而温暖的记忆;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言穆安,用一把剃头刀帮学生理发的温暖故事深入人心,她带的乐学教育实验班成效显著,《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全国优秀班主任蒋馥仙,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培养自信活泼的附小学子。她们兢兢业业,爱生如子,将毕生年华都奉献给了锡师附小。

3. 世纪新篇,薪火相传。

进入21 世纪,学校进行新课改。校长周逸君守正创新,提出“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教育理念,展开“学会学习: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课题研究,推动校刊《儿童与教师》正式复刊,改革完善评价方法和内容,将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汇报单》改为《成长诗篇》,组建学生管乐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愉快教育研讨会上作《乐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分享汇报。

校长钱阳辉带领锡师附小全体教师深入研究乐学教育,从历史源头挖掘锡师附小文化之魂。先后聚焦乐学课程和乐学课堂,开发出“三类六型”课程,打造出乐学与乐教双向建构的“暖认知”课堂,撰写并出版了《聚焦课程开发》《乐在其中:儿童文化视野下的乐学教育》《为了培养完整的儿童:“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建构》三本“乐学”专著。乐学教育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分别开办阳光校区和新城校区,接管原国际学校国际部,形成“三区一部”的事业新格局,后又托管和畅小学和融成小学。

校长张明霞接过“乐学教育”接力棒,带领锡师附小人众志成城,学“诚勇”校史、传“乐学”理念、建集团体制,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始终关注高位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以锡师附小模式提供优质均衡教育的无锡方案、江苏样本。学校启动三大省市课题项目“乐学教室文化:儿童学习生态的重构”“‘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基于儿童完整性生长的语文教育的实践研究”,编撰《暖认知课堂:学校转型中的小学乐学教育深化研究》一书,使乐学教育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理论走向实践。

集团化办学使锡师附小不断发展壮大,塑造了一支“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教师团队。特级教师乔炜,为新城附小的发展尽心尽责;锡师附小功勋教师、“信得过”班主任代表吴薇薇、王树春、奚志群、马勤芬等,树师德师风典范,做教书育人示范,立教学科研模范;无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王芳,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锡师附小百余年的办学,成就的优秀学子遍布海内外,他们在社会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革命先驱秦邦宪和革命先烈高文华、顾衡等,科学家顾毓琇博士兄弟、周祖龄博士,经济学家钱俊瑞,原生物学家、鱼病学家倪达书,地质学家阴家润等。

(二)办学历史:志存高远,勇立潮头

1. 坚守儿童立场。

锡师附小百年历史,是一部儿童文化史。儿童文化充溢于学校办学的每个乐章,“诚勇”校训凝聚着儿童品格与精神,“三大使命”彰显了儿童教育及研究。从1916 年的《三小时报》到1928 年的《儿童时报》,发挥了报纸对儿童的文化影响与引导作用。1933 年创办的校刊《儿童与教师》至今依然富有活力,体现出“儿童先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立场。建校初,学校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旨,开设修身、英文、商业、工业、农业等多种课程,特别设置童子军课程。20 世纪20 年代成立学校教育研究会,有专门的儿童研究部,提出童子军中心教育理论,即以儿童为本位,以整个化的方法去实施教育。复校后“十大教育信条”强调“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是着力发扬民主、提高文化、注重生产、增进自卫实力的整个教育”。

改革开放后,学校提出“轻负担,高质量,把学校办成儿童成长的乐园”的目标,关注儿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课堂上向40 分钟要效益,课堂外开展“快乐的周末活动”,学科活动、德育活动丰富多彩。进入21 世纪,学校又提出“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办学理念。关注五育并举,关注评价改革,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2.高举乐学旗帜。

锡师附小百年历史,是一部乐学教育深化研究史。学校创建之初确立儿童教育思想,为乐学教育思想的萌发提供了润泽的土壤。20世纪80 年代“乐学教育”破土初生,在全国基础教育名校中享有盛誉。

学校开展了“构建乐学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个性最优发展”的课题研究,提出了“五性一心”的培养目标,建构了“乐学”教育的人文态模型和科学态模型。人文态模型涵盖爱、美、趣、优四个基本要素;科学态模型围绕乐学教育培养目标“五性一心”,由活动生成系统、环境陶冶系统、评价激励系统、管理优化系统四大系统整合而成。学校同时起步整体综合改革,从课程设置到作息时间的调整,从单项单科改革到打通学科的综合活动,从学科课程的研究到活动课程的研究,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教学方法、手段的全面展开,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建构乐学教育模式,乐学教育思想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专门报道了锡师附小的乐学教育经验,乐学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全省、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乐学教育”栉风沐雨三十五载,锡师附小从未停止探寻乐学教育模式的步伐。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不断挖掘传统智慧的同时,引入“儿童文化”“暖认知”等新理念,在中西教育思想的融合中,乐学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了富有开创性的“三维六品”教学目标、“三类六型”课程体系、“高情感、活思维、深对话、舒展开、新支撑”的暖认知课堂、兼具知识情境和共同体特征的浸润式学习环境以及以重构儿童学习生态为目标的乐学教室新文化。锡师附小始终高举“乐学教育”这面文化旗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厚重。“聚焦课程开发:小学乐学教育的深化研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建构”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为了培养完整儿童:乐学教育33 年实践探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探索集团办学路径。

锡师附小百年历史,是一部集团办学探索史。学校纵向往深处做研究,横向在业界树范式。现五大成员校大境已成:学前总部承袭老城区学前文脉,阳光小学受古运河清涛浸润,新城小学在太湖新城核心居正,代管的和畅小学、融成小学鼎立未来之城大势。

集团化办学成为学校百年发展的全新起点。学校以“诚勇”校训统领集团文化,以乐学教育统率办学理念,以乐学教室统整教育实践,以诚勇云校统建集团管理。以“四统”为集团整体布局和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通过成立集团办公室、实施两级管理、列出正面清单,形成集团办学新机制。

当前,学校汇聚集团办学优势力量,制订集团系列管理制度,尤其对两级管理模式、集团调研制度、教学评价改革等重点课题进行集中攻关,在做大事业中做强内涵,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办强学校。锡师附小承担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使命,在砥砺奋进的华彩新章上泼墨挥毫。

(三)文化符号: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1.校歌与校徽:历史与当下的“诚勇”影音。

在锡师附小百年校史中,有三首校歌始终激荡回响。1915 年,校长顾倬作校歌《严家池畔》,歌词内容既有歌颂意义,又有勖勉精神。1929 年,随着学校体制改革,音乐教师费锡胤与校长曹芻合作词曲,形成了第二首校歌《惠山高高》。20世纪90年代,校长丁谷怡作词、教师王维华谱曲,第三首校歌《我爱您,校园!》应运而生。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中,锡师附小一代代先生、后生从三首校歌中汲取力量,茁壮成长。它们已然成为锡师附小人心中温润坚实的“诚勇”基因。

步入21 世纪,锡师附小将传承的“诚勇”精神精心设计成“诚勇”校徽。校徽共含三大设计元素。第一是“红色”。红色是锡师附小人的生命底色。百余年来,锡师附小教师胸怀教育救国梦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第二是“1913”。这是锡师附小的建校年份。百年附小,世纪育人;上下求索,孜孜不倦。第三是“诚勇”。锡师附小首任校长顾倬立校训为“诚勇”。步入新时代,“诚勇”校训既追根溯源,又与时俱进。“诚”是一种品格,是核心价值观。它是赤胆忠诚的信仰,是诚实守信的原则,是诚恳踏实的作风,是诚朴谦逊的性格。“勇”是一种气质,是社会正能量。它是忠勇为国的理想,是迎难而上的态度,是英勇顽强的精神,是沉着勇敢的智慧。

2.校报与校刊:为教育发声。

1916 年,学校为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设立新闻柜,让学生自由投稿。随后,学校开始出版《三小日报》《儿童时报》,为儿童传达新闻时事,更为实现对儿童、对社会民众的文化影响与引导。步入21 世纪,学校创办校报《心泉报》,复刊《儿童时报》,延续百年传统文脉,焕发“诚勇”精神根基。

1933 年1 月1 日,学校创办校刊《儿童与教师》。时任江苏省图书馆馆长陈殼岑撰写创刊词,指出《儿童与教师》立名意义有三:一为注重研究工作,二为明定研究对象,三为发挥附小精神。2001 年2 月1 日正式恢复《儿童与教师》校刊,登载学校教育信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和学生作品。

锡师附小积极总结办学经验,将乐学教育思想深度提炼,出版《走向乐学教育》《儿童教育诗篇》《聚焦课程开发》《为了培养完整的儿童》《暖认知课堂:学校转型中的小学乐学教育深化研究》系列教育专著;将儿童教育经验整理成文,编撰《心灵之约》《家庭教育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生活经营》系列德育丛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3.活动与仪式:闪耀“诚勇”的精神光辉。

锡师附小的德育活动始终贯穿“诚勇”红线,呈现蓬勃生长、欣欣向荣的壮丽景象。

2003 年,学校“诚勇”管乐团受邀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相约维也纳——奥地利中国艺术节”活动,与巴赫音乐学院专业级团队同台表演,受到中奥两国艺术界、教育界代表高度赞誉,荣获“杰出团队奖”。而后,学校军训、夏令营、校园吉尼斯、新年音乐会交相辉映,建队节、科技节、艺术节精彩纷呈,德育活动溅起朵朵浪花。

同样坚守“诚勇”初心的,还有呈序列、重实效、有亮点的仪式教育。一年级入队仪式激励新队员继承红色传统,传承红色精神;三年级成长仪式引导学生怀揣感恩之心,不负少年之志;六年级毕业典礼助力学子学问无尽,上下求索。

4.建筑与景观: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锡师附小老校区有一棵百年悬铃木树。穿越时间长河,这棵百年古木始终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庇护一代又一代锡师附小人茁壮成长,蓬勃发展。学校师生将这“树”与“人”的故事谱写成歌,深情传唱。曾经如诗的一切,而今一切如诗。步入锡师附小新校园,百年钟楼、述之科学馆、风雨连廊,三大建筑景观巍然矗立,绵延附小故事,倾诉育人情怀。

穿越沧桑,路在脚下;日生不滞,前行不止。锡师附小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做无锡教育的领跑者,做江苏教育的先行者,做中国教育的奋斗者。让这份“诚勇”情、“乐学”意,始终滋养儿童,实现儿童完整生长。

猜你喜欢

乐学办学儿童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