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校本探索
2022-11-20张衍标
张衍标
自2020 年起,江苏省实施普通高中资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批新高中。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戚高中”)原名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戚墅堰分校(筹),是依托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常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新建校。戚高中现有专任教师142 人,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近70%,35 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超80%,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且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约33%,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偏少,更缺少引领型学科带头人。培养好教师是新建高中发展首先要直面、研究并破解的课题。
一、“一院三营”: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梯队
戚高中参照百年名校省常中的建筑风格,以“书院生活”为追求,持续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充实图书馆资源,设置“学科教室”“道德讲堂”等功能区域,师生可处处讲学论道、砥砺德业、传习文化。2020 年,戚高中被评为“常州市园林式单位”。
戚高中挂牌成立“存诚书院”,此即“一院”。基于“一院”建成“书院”式校园,校园内每一处空间皆可为沙龙式、讲坛式、论坛式等校本研训提供适切的“场域”。以沙龙式研训为例,通过全员共读、菜单荐读、个性阅读和专题精读等形式,推动教师读懂教科书、读通人文书、读精专业书。“一院”每周在学科教室开展共读活动,每两周在教师活动中心开展文理大组荐读活动,每月在“道德讲堂”集中组织精读研讨。
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突出特点,戚高中聚焦教师德育、教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素养提升,在“一院”的引领下,设立“三营”(青年教师成长营、骨干教师锤炼营、卓越教师修炼营),分层分步开展精准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营的培养对象为工作8 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旨在为青年教师构建名师引领、经验分享、主题沙龙、课堂打磨、专题研讨等多种交流互动平台。青年教师成长营将“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优秀”定为成长目标,鼓励教师参加校级、市级、省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以赛代培,使校内优秀的青年教师比例不少于总人数的30%,成为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教师比例不少于总人数的10%。骨干教师锤炼营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通过与市教科院、省常中等的密切合作,培养一批后备行政管理人员、五级梯队教师、优秀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骨干教师每周指导青年教师不少于1 次,每月组织开展研修活动不少于1 场,每学期开设校级及以上公开课不少于1 节,每学年发表研究成果论文不少于1 篇。卓越教师修炼营的成员经过教师自主申报、年级和部门考核、校长室研究等程序确定,以“项目研究”为依托,组建学术发展共同体。卓越教师修炼营着力培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学科领军人物、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特级班主任和高级班主任、常州市英才培养对象等,比例不少于总人数的3%。
二、“名师导教”:助力青年教师专业精进
虽然每一位教师都确立了具体明确、可行性高、可量化评估的成长目标、个人发展规划和学期发展计划,但鉴于校内名优教师数量偏少,“青蓝工程”效果不明显。在省常中的支持下,戚高中策划了“名师导教”专题,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的专业引领下开展活动。
“名师”由常州市教育局在市属高中校公开选聘,“名师”为获得市级学科带头人或常州市特级班主任及以上专业荣誉,有3 年及以上毕业班教学经历,且实绩突出,能致力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研究,有较为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经历的教师。“名师导教”瞄准课堂教学质量,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校本教研能力为抓手,切实引导青年教师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使青年教师努力成长为课堂教学好、学生工作好、家校互动好的骨干力量。名师带领导教学科组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考察交流、小型讲座、微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注重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关注作业研究、试题研制等内容,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1 年的受聘期内,名师指导学科组开设至少1 节市级公开课,申报1 项市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 篇论文,帮助学科组建设教研文化,营造教研氛围,引导教师主动发展。
戚高中确定导教学科和核心成员,并制定导教方案,建立“四定”(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中学习制度,将参加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纳入教师专业成长考核体系。导教学科组拟定实施计划,分管校长或课教主任“蹲点”学科组,为“导教”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关注“导教”过程,及时反馈“导教”实效。导教学科组的核心成员主动承担公开课教学,轮流担当研讨发言人,认真做好活动记录,积极开展学习反思。名师鼓励组内其他教师积极参加集中研讨活动,做好课例研修,主动共享学习资源。
三、“项目驱动”:推动学科特色品质发展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的提升要求新建高中的学科教师从传统的“如何教”走向“如何学”,包括准确提炼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目标、设计好学习任务、提供大量可参考的资源和学习工具,创造支持型的学习环境,真正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针对教育管理与学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戚高中坚持以助力学生学习为导向,探索实施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指导、走班教学管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等项目研究,以项目组实践推动学科多样化特色发展。
项目组由主持人与主持人自行招募的成员组成,其中主持人1人,成员2~5人。为提升项目研究水平,项目组还外聘学科知名专家、教师作为项目组学术顾问。项目组主持人由教师自主申请,学校聘请专家开展盲审。项目组主持人负责规划设计、常规管理、资源建设、督查考评、成果辐射等。在项目研究周期内,主持人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公开课、现场指导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介绍、推广。
为确保项目研究高效开展,戚高中制定管理章程、考核办法,划拨专项经费。近4 年来,“项目驱动”实效明显,戚高中的“高中地理场域化学习课程基地”入选2021 年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助力地理学科教师的迅速成长;“OMO 模式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与个性学习的行动研究”聚焦教师信息化教学以及个性化精准教学的能力提升;常州市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生物学创新实验活动研究”为生物教师的深度研究提供高位平台;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研究”、江苏省教研课题“基于任务群开展‘新样态’单元教学的研究”提升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深度;“基于模型认知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课例研究”“‘双减’政策下高三作业设计与管理校本实践研究”从不同方面推进教师专业跃升。
“一院三营”“名师导教”“项目驱动”的常态化、高质量运行离不开健全的考评体系。戚高中先后制定“优秀教研组考核评价标准”等,开展团队“打包”式评价;制定“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等,开展个体“引领”式评价;适时优化、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确保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将教师参与作业创新设计、考试命题、项目研究纳入绩效考核。戚高中持续完善校内教师激励体系,切实将精神荣誉、专业发展、岗位晋升、关心爱护等激励措施落细落实。
办学4 年来,戚高中先后成功申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常州市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常州市“四有”好教师团队等,入选普通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重点项目成员校、常州市创新创优项目校。戚高中已培养五级梯队教师20 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 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1 人、常州市骨干教师6 人,“头雁”效应初显;教师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开课、专题讲座100 余次;教师主持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课题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4 项、市级规划课题8项,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1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