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导入数学文化元素探究

2022-11-20卢志明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富丽小学广东广州5430广州市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广东广州543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圆周率数学知识数学

◎邓 冰 卢志明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富丽小学,广东 广州 5430;.广州市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广东 广州 5430)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和别的学科一样,数学学科也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挖掘出数学学科中的文化,那么就能够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往往难以理解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引入恰当的数学文化,并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往往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数学课堂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当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讲解法,即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教师往往课本为纲,将课本中所列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比较枯燥的,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讲解某一知识时,利用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拓展,从而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课程较为单一,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

当下的小学数学课程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知识主要通过上课这一途径,而且所学的知识是基础的数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教学理论知识.在这样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变成了“做题家”,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总之,教师要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导入数学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一)推动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社会大众对文化精神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如果缺乏文化的渗透都会变得缺乏生命力,数学学科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做练习题,那么他们不仅可能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无法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能够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文化,并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那么往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渗透到教学中,那么便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数学学科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推理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了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没有让学生深入数学的学习过程,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文化知识的讲解,那么就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否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快乐学习过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的有效引入能够助推数学课堂的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知识.同时,课堂上的一些新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开阔传统文化的视野,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很多古代数学题利用了现在的高年级数学知识,比如“折绳测井”等题目.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巧妙地将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人的智慧,在“古代数学王国”中快乐畅游,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将在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数学学科学习中收获满满.

(四)符合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在课堂上渗透文化知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历史文化属于人文学科范畴,与数学无关,这一认知不免有些狭隘.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能够丰富数学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一些人文学科不同,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不是纯理论性学科,正因为其具有强大的应用性,才使得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发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体会数学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难懂,提不起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文化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数学文化的渗透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导入数学文化的措施

(一)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美

数学学科中有很多内容都蕴含着美学元素,具体体现为数学的对称美、简单美、创新美等.而这些数学中的美又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数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与中国建筑中的圆形元素结合起来,并引入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称与天圆地方等观念.教师在讲完“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进行拓展教学.教师向学生提问:“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哪些元素与圆相关呢?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然后回答问题.”然后,学生回答:“拱门、窗户、装饰、桌子等元素中有圆的影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建筑物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这一数学知识在中国建筑中的作用.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为何中国传统建筑中有这么多圆元素呢?”教师借助这个问题引入天圆地方这个观念以及数学中的对称内容.教师为学生讲解:“圆是一个具有对称性的形状,对称是中国审美中的重要内容,而圆的对称性导致圆这一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借助课堂讨论活动探究了圆与中国古代建筑之间的关系.学生既能够理解圆的概念,又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史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那么会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数学家的有关故事及一些有趣的数学发展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讲解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知识.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意义.然后,教师利用视频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及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即割圆术),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同时,在学习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祖冲之与数学的小故事,引入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可通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听到我国古人率先发现了圆周率时,很容易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当学生学完这些知识以后,他们对圆周率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够理解圆周率这一概念.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及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不会陌生,在理解圆周率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学习有关知识,提升学习质量.而且,在教师补充与圆周率相关的知识时,学生能够在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的激励下,产生探究数学的积极性.

(三)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文化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数学文化的影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化有关的例子,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让他们能够从中体会数学文化,获得更多知识.

比如,在讲解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自行车里的数学”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自行车为什么能动呢?”这个问题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齿轮上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行车上的齿轮.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呢?”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教师继续提问:“自行车的齿轮与自行车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计算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半径.在学生探究结束以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的长度,后齿轮也要转动同样的长度,所以前齿轮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数×后齿轮转数.”在这一部分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呢?什么样的车子走得快呢?”这样的数学问题将比与比例这部分知识与数学文化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文化,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四)借助数学游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丰富多彩,非常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文化,并将其设计成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比如,在讲解“百分数”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成语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向学生提问:“100%表示的是什么呢?如果一件事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百,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有哪些成语表示100%的含义呢?”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能会举出“百战百胜、百发百中”这类成语.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数学小游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思想,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案的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探索数学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教材中渗透了数学文化,一般来说,数学文化不会单独存在于教材中,而会融入数学知识或数学试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比如在学生学习黄金分割比例、轴对称图形这类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建筑.正是这些数学知识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性.又比如学生会学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祖冲之与圆周率这类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所以,充分挖掘数学中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每位教师应该做的.

结 语

总之,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数学是一门有较强文化特征的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数学中的文化内容,并将其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那么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圆周率数学知识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说说圆周率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好玩”的圆周率的好伙伴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回音壁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