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动”而美的整本书阅读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必读书目阅读交流分享课为例
2022-11-20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吴雪琴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吴雪琴
动,并不只是相对于“静”的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打开“视界”的方式,在“动”的世界里,健康、快乐、激情、互动、团结、坚持、成功……各种美好都会相继拥来。如果以此视角来思考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否可以打开新的“视界”?
特级教师王爱华在《整本书可以这样教》一书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三步曲”——读前,激趣导读启动;读中,自主阅读推进;读后,分享交流拓展。 这其中,读后的“分享交流拓展”环节,既是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分享,丰厚阅读体验、巩固阅读成效的过程,也是在教师引领、任务驱动中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由于这一环节处于“收尾”阶段,因而特别需要用瞻前顾后的系统思维、整体关联的结构思维、立体多维的开放思维、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来建构整合联动、问题驱动、多维互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新样态。笔者结合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必读书目阅读交流分享课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一、整合联动:精准切入,连线成面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有《一起长大的玩具》《愿望的实现》《七色花》《神笔马良》等,由一个个相同类型的小故事组成了“整本书”。这样的编排贴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易于激发阅读兴趣。但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往往是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小故事特别感兴趣,更侧重于单篇的阅读体验,缺乏对整本书的统整观照。在分享交流拓展中,笔者注重引领学生实现对单个故事的整合,将学生的思维从“这一篇”引向“这一类”,从而凸显整本书的“整”。
(一)提纲挈领,聚焦书名和目录
书名,是整本书的眼睛。读过的书,学生一般都能记住书名。在阅读交流分享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呢?”经过多次尝试以后,学生会发现,书名或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概括,如《小木偶旅行记》等;或是文体的表达,如《唐诗三百首》等;抑或是书中某一篇代表作的名称,如《一起长大的玩具》《愿望的实现》等。
目录,是整本书的提纲。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目录;读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度提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体裁——这也是一种文体意识的渗透。如在《七色花》阅读分享课上,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
“孩子们,最近我们读完《七色花》这本书,看着目录中的故事题目,你发现它们都是什么类型的故事?
“童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是我们童年的好伙伴,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分享这些童话故事。”
关注整本书的命名和故事类型,可以略有层级地帮助学生建立一本书的概念,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所读书目的内容。
(二)整体把握,活用插图和梗概
优秀的故事插图,既可以丰富故事内容,拓展学生的想象,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在阅读分享课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图,来让学生分享阅读体会。如可以出示多幅插图,让学生分别说说哪幅图与哪段文字相对应。这样既是对故事内容的回忆,也是加深对精彩片段的记忆。例如,在《七色花》阅读分享课上,笔者先从每篇故事中选取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插图,然后列出每篇故事的题目,再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在“连一连”中回忆故事的内容:
“孩子们,这本书共有6个故事,老师在每个故事中挑选了一幅插图,你们都认识是哪个故事里的吗?
“①我们先将故事题目送到插图上,谁先来试试?
“②图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故事?谁能对着插图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课前,每个学生都做了阅读推荐卡,正好借此机会进行展示)”
在教学中,笔者先让两三个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然后学习小组内部讲述,每个学生都讲述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其他学生边听边当小老师进行点评。在这过程中,既检验了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把握,也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问题驱动:精准施力,同频共振
学习是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规范行为、发展能力的活动。在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拓展中,教师要善于从整本书的特质出发,基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学生学情,设计相应的驱动性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合作探究并促进思维发展,从而达到精准发力、同频共振的效果,实现整本书共读的价值。
(一)精读悟思,紧扣情节和主题
每本书中都有很多重要的情节,它们承载着传达语言之美、传递精神之美的任务。抓住这些重要情节,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积累和思维的提升。
在教学《一起长大的玩具》时,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半空儿》这篇文章,于是在阅读分享课上,就紧紧围绕这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来进行语言欣赏:
用半空儿招待客人,对于我们小孩子家来说,主客都高兴,一是便宜,二是香脆。还有一条,就是不用客气,随吃随抓,自由自在。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小伙伴,吃了晚饭,正东倒西歪躺卧在床上,忽听胡同里传来一声:“半空儿,多——给!”我“噌”的一声跳下床,说了一声“我请客”,就冲出家门。等我捧着一簸箩半空儿,大伙儿惊呆了,随后一哄而上,抓的抓,磕的磕,那声音又脆又响,真好听,半空儿的香味儿也飘满了屋子。
那晚上,我们又吃又喝,又说又笑,小笑话,鬼故事,逸闻趣事,说了不少。吃半空儿也吃出了“学问”:有的说,细长的,干瘪的,最香脆。有的马上补充:小瘪子带甜味儿。还有人有新发现:带着花生壳吃,有另外一种味道。眼看着一簸箩半空儿快吃光了,妈妈来催睡觉了,一进门,吓了她一跳:怎么人人都吃得满嘴满牙黑呀!我们彼此一看,也笑得喘不上气了。
——节选自《半空儿》
“①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②大家特别快乐的心情,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呢?你能试着读出这份热情和迫不及待吗?
“③‘半空儿,多——给!’的吆喝声,谁来模仿模仿?听到这样的吆喝,你有什么感受?
“④多么欢乐的场景!我们来合作演一演怎么样?”
在金波爷爷的笔下,无论是单个的孩子,还是群体的表现,都被他写得灵动快乐,生活气息仿佛触手可及。适当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语言文字的特点,对他们语言表达方式的形成和水平的提升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重要情节中,除了有凝练的语言文字特色,还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所以,整本书阅读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中去探索和攫取。
在教学《七色花》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交流环节:
“①这本书取名为《七色花》,那咱们就以‘七色花’为例,去看看那些动人的情节。瞧,七色花瓣飘来了,你还记得珍妮用它们分别许下了什么愿望吗?想一想,连一连。
“②七次许愿,最打动你的是哪一次?
“③最后一片花瓣是如此珍贵,珍妮为什么选择帮助小男孩呢?
“④孩子们,你注意到每一次珍妮撕下花瓣,许下愿望时不同的动作了吗?老师将它们摘抄出来了,谁来读一读?对比前六次和最后一次选择时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⑤在‘小心翼翼’中,珍妮做出了最后一次慎重的选择。也正是在这次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珍妮才获得了真正的快乐,这样的选择给我们留下了心灵的震撼。此刻,如果你也拥有了一片这样神奇的花瓣,你选择做什么?
“⑥在其他的故事中,也有这样让你印象深刻的选择吗?跟大家分享分享。”
(学生分享,教师相机点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对比珍妮前六次选择和最后一次选择的不同之后,懂得了“温暖他人、幸福自己”的道理,并在交流其他故事关于“选择”的情节中,明白了不同的“选择”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悟到了“选择”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提炼在整本书阅读之后,是需要教师去有意为之,帮助学生进行立体化、深层次的理解的。否则,只是关注情节的发展,而缺少思维的参与和思想的启蒙,只会让阅读浮于表面。
2.思维提升,交流想法和感受
同样一本书,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是会不一样的,这是读后交流分享的基础。但阅读的核心在思维发展,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鉴赏,由内而外遣词造句的自由表达,因语文学习而产生的文学美感和审美情感等。因此,即便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我们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与同伴的思想碰撞中丰富理解,激发思考,并通过向“优秀同伴”学习,进而越学越有感觉,越学越会学。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交流环节,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句式,让学生的表达更完整。
例如,分享单篇文章读后感时学生可以这样说:“我与大家分享的是_______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_______。读完这段话,我想说_______。”
如果是对于一本书的分享,可以这样说:“读了_______,我明白了_______。”
应该说,学生的思维角度往往也能给教者以新的发现和思考,让我们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理解和共情。同时,这也正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共建精神密码,提升思维品质的好机会。
三、多维互动:精准延展,内化创新
好书不厌百回读,整本书分享交流拓展还可以基于教师自身的学识背景、学校的文化特色、学生的发展状况等,在时间、空间、形式上做多维延展,创新形式,再次“阅读”。这样的“二次、三次阅读”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快速积累和素养的不断提升,丰富多样的阅读和表现手法,能给学生带来立体多元、绚烂多姿的学习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1.向外打开, 延展时空和舞台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丰富的交流平台,将项目化学习、综合性学习引入整本书阅读中,打通阅读与生活的通道。例如,结合学校的艺术节,《七色花》的故事被学生设计成了一张张精美的图画,甚至还被搬上了舞台。学生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舞台表演的不同要求,学到了更多剧目表演的知识,这样的体验让他们内心更充实与丰盈,让他们在交流中变得更自信、更有表现力。如《唐诗三百首》的阅读交流分享课,则变成了一场诗词分享的盛宴,没有固定课堂,却处处是分享现场,学生在小组内比赛、在班级展示、在绘画中描摹、在音乐中吟唱……把诗词融入生活,过着“诗意的生活”。
这样的分享,已经不仅仅是交流,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2.向内生长,激发灵性和动能
只有内化的阅读,才能真正将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催生新种子的萌芽。这一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实践,从而实现新的建构。
例如,《愿望的实现》的阅读交流分享,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故事被学生做成了卡片上的必答题和抢答题,进行智力大比拼。不仅有知识型的题目,也有能力型的、情感型的、思辨型的、鉴赏型的、表达型的题目。学生在答题中,获得了一次次认知的重组和飞跃。而《一起长大的玩具》中那些灵性的文字,仿佛小精灵住进了学生的心里,学生主动与家长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情节,在读书小组中上传自己的朗读视频。在结合生活的创意写话中,他们开始尝试模仿,稚嫩的笔下,文字有了一丝丝生趣,阅读的意义超过了阅读本身。
整本书阅读突破了单篇阅读的“狭窄”空间,走向融整体性认知、结构性思考、灵动性创造为一体的“开阔”地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从书名到目录,从插图到梗概,从情节到主旨,从感受到收获,再到内化和创新,在整本书中再走一个来回,这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专业阅读的需要,也应成为教师的教育自觉。有人说,从内到外的美,一切皆因阅读伊始。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毫无疑问,整合联动、问题驱动、多维互动虽然是聚焦“读后分享交流拓展”环节的教学,但扩展开来,因“动”而美的念想还会带给整本书阅读更多的精彩与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