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研究与策略
2022-11-20焦强磊
焦强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江苏 南京 210000)
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相较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不仅要理解学科本身,还要理解“他人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带着学生走近作者,感受作者隐藏的、未明说的思想与情感。学好语文首先要学会对课文内容提问,这样才能与作者对话。高质量、高水平的提问有助于促进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一、当前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不少学生的提问能力一般。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是:“落到水沟里的那一粒豆,最终去哪儿了呢?”“第二粒豆最终有没有飞到太阳里去呢?”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时,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是:“什么是超声波?”“科学家发现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是:“什么是程控电话?”“什么是因特网?”在教学《蝴蝶的家》时,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是:“蝴蝶的家在哪里?”“蝴蝶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然后将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标注在课本上。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在提问方面有各种短板与不足。
(一)提出的“信息性问题”较多
教育研究者马赫穆托夫将问题分为“信息性问题”和“问题性问题”两类。“信息性问题”指的是学习者能够在大脑中搜索到的现成的信息,或者可以通过阅读资料检索到的信息。而“问题性问题”则与“信息性问题”相反,它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习者用大脑思考,发挥个人智力去解答。例如,学生在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属于“信息性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类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的。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常常会提出这类问题,这说明他们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提出的问题层次还有待提高。
(二)提出的问题重复性较强
笔者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重合度,问题的广度不够,问题的范围比较集中。比如,在教学《蝴蝶的家》时,当学生预习完之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课本上做了如下记录:“蝴蝶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呢?”“蝴蝶的家在哪里?”这种照搬课文中的描述而提出的问题非常套路化、单一化,学生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而只是把“提问”视为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
(三)提出的问题数量较少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完成课文预习后有记录问题的习惯。然而,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针对一篇课文只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种现象一方面暴露了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偷懒,另一方面暴露了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度不高的现状。
二、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一)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问”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不仅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而且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激励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以笔者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师生的问答情况如下。
教师:“同学们,大家知道雷达是一种高科技产品,以前大家对它的了解很少,随着时代的发展,雷达现在变得越来越普及,你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到了雷达的呢?”
学生1:“手机定位用的GPS系统用到了雷达。”
教师:“还有吗?”
学生2:“预报天气要使用雷达。”
学生3:“转播卫星电视要使用雷达。”
学生4:“汽车导航也要使用雷达。”
教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大家来看看蝙蝠(展示图片),它可是夜间飞行的高手呢,在夜里飞行从来不会撞到墙上。如果人类在夜间行走,可能就会碰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谁来演蝙蝠,谁来演人类?”
学生1:“我想演人类。”
学生2:“我想演蝙蝠。”
教师:“夜,黑了,一切都看不见了,蝙蝠和人类在夜间活动着……”
(学生表演)
学生:“哈哈,太有趣了!”
教师:“刚刚我们提到了雷达和蝙蝠,关于它们,大家还想问什么问题吗?请写在你们的本子上吧。”
这节课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师生之间互动比较和谐,尤其是让学生扮演蝙蝠和人类在夜间活动的场景,寓教于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活跃提问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勤问”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也是其积极思考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发言的权利,关注学生发言的过程。另外,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尤其是当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时,教师更要及时地给予正面的反馈,以此激励他们更加勤学好问,以笔者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时的对话为例。
教师:“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想问什么问题呢?”
学生1:“作者为什么写了3次实验,第1次写得最具体,剩下2次实验写得很简单呢?”
教师:“你很善于思考,学会了从作者的角度来提问。其他的同学还有问题吗?”
学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文章呢?”
教师:“你也很善于思考,能就作者的写作动机提问,真是语文学习小能手!还有问题吗?”
学生3:“课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用疑问句?”
教师:“你提的这个问题真棒!已经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了。同学们,你们觉得这3名同学提出的问题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我觉得这3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贴近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蛮好的。”
教师:“没错,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善于提问,真是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适时发挥组织、引领、激励的作用,摸清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养成“好问”“勤问”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会问”
教师在教学场景中主要扮演提问者的角色,“提问与对话”成为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问”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典范,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在无形之中向学生示范“为什么提问”“如何提问”。学生“会问”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学生“会学”。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在引导学生“问出好问题”方面下功夫,还需要及时把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分享给学生。这样做除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