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习惯培养

2022-11-20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吝秀真王涛

家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体育课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 吝秀真王涛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育人不仅是教导知识,还要强健学生体格。因此,小学体育的重要性愈加明确。而上好小学体育,也不是单纯的跑、跳,还有习惯的养成以及趣味性教学。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尽职尽责。其中,素质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时期,作为教师,也应以此为己任,在日常教育中做好引导,以更加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身心,从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因此,本文基于小学体育的教学,探究习惯养成的良好措施,从而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未来提出建设性发展建议。

一、小学体育习惯培养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和家庭的重视。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是素质教育最基本、最初步的组成部分,真正良好的教育发展早已走过“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多年来一直在呼喊。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学校操场上打出“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大标语,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实践习惯和意识,而不仅仅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

因此,体育是可以让学生更加健康的一门课程,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科学的强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而小学体育是启蒙运动,要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科学锻炼意识、安全意识。小学体育让学生动起来,对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小学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拼搏精神。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自身特殊的教育阶段性、可塑性特点,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变为养成习惯。

一方面,如果小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并积极进行运动,就能使身体骨质结构加强,从而促使生长发育,使孩子的体格快速成长。由于在运动时,肌腱对骨头产生的牵拉和重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骨头的形状和运动机能,使骨头变的粗实、坚硬,而且有助于嵴椎骨、胸廓、骨盆、足弓等骨头的正常形成,也可使骨头的机械性能得以改善。

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肌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而人体各个部位肌力的进展快慢也不均匀,而坚持体育课教学和训练,就能使肌体从形状、构造、成分和机能上产生显著的适应性改变:肌体可以变得更加粗大、结实、有力;也可使肌体中化学物质和新陈代谢过程的增加;能增强神经对人体局部肌肉的控制;有助于降低肌体内的脂肪积聚,使小学生肌体生长发育均匀,体型端正,避免体重症。

再者,运动锻炼还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使血液循环量增加,供应给脑部的氧与养分也增加,将身体垃圾排出体外,既提高了大脑的正常工作条件,也让人脑更为高效的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与课外活动都是为了培育小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小学生个性、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小学生运动良好习惯而形成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小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并出台合理的有关政策,以发挥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以调动他们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他们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习惯培养不足

对刚开始上体育课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规则意识是非常浅薄的,尤其是在做体育热身时,常常会有不配合的学生,也会有不服管教的学生。因此,在实际体育课堂中,存在许多不利于习惯养成的问题。

一是教育部门对体育教材的不重视,体育课教学时间大量被占用。而我校体育教材担负着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精神质量的重要任务,在中国当代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当今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我校领导干部、家长和我校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过度的追求升学成绩率,觉得体育课程对我校毕业率的负面影响不大,所以忽略了体育课程,从而导致我校体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遭到了负面影响。国家教育部曾明文规定,在小学的低年级,一周应配备四节体育课教学,而高年级则一周至少配备三节体育课教学,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学对文化课教学效果的过度要求,导致了不少中小学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都被文化课所挤占,甚至到了六年级,校园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全部被文化课所挤占,我校的课余体育锻炼也成了空谈。另外,针对学生并不注重课余体育锻炼的状况,我校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态也更加消极,从而导致了课余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体育锻炼成效。

二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刻板。中国小学生对体育课运动的热爱程度和对体育课运动训练意义的认同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由于中国的学校对体育课程设置比较统一,往往不能量体裁衣,没有针对小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而设有相应的选修课,这也就导致了小学生对自身喜欢的运动课程内容往往能积极进行,反之,则消极进行,如此会让小学生有很大的体育负担,使小学生身体容易疲劳。同时,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为避免在体育课或上课时间出现安全隐患,把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设定得较为简单,在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的运动量和体育锻炼强度都比较薄弱,这均使培养小学生强健体格的教育目标无法切实地实现。

三是体育教学设备落后。调查统计,中国大部分小学校建筑面积较小,场地条件也较差,因此无法拥有面积大的合乎国际标准运动场地。而小学学校学生数量较多,但由于其教学区域小,使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活动区域得到了限制,同时该校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发展也相对滞后和不足,这都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也影响了其相应的教学。

四是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虽然中小学数量较多,但体育教师的数量却显然不够。按照规定,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数量比应超过1∶300,但因为该校对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关注度较低,导致教师能力明显欠缺。同时,由于体育教师学科素养不高,导致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手法没有创造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无法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体育活动,也就无法实现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

三、小学体育习惯养成教学策略

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决定体育课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能影响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能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受伤,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教学内容多样、直观,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很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但重要的是如何将他们在体育运动中遵守规则的行为与习惯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在规则教育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一)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很乐意去参加。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也应遵循这一特性,小学体育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体育锻炼的名人趣事,将体育活动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不同于知识理论教学,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对体育运动的定义也很丰富,教师可以抛弃传统高强度而乏味的体育教学活动,转而带领学生进行趣味运动项目,跳绳、拔河等简单有趣、方便的趣味活动兼具娱乐性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再比如,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在体育课堂让学生一边做早操,一边唱儿歌等,在这样的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身体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再者,小学生好玩好动,有较强的竞争心理和团体意识,表现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竞争情境,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为获得成功和赞赏而努力拼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着良好的作用。例如,让学生比一比跳远谁跳得远,他们都想得第一,于是就不断地练习,渐渐地就会对体育产生兴趣,但是教师在让学生竞赛时,要做好必要的心理指导,防止学生为了竞赛产生一些阴暗心理。

(二)提高教师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忽视了通过实地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参与体育活动来自己领悟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单纯的知识技能讲解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己参与等方式让学生领悟体育锻炼的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现代健康的概念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加强学生的身体训练,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摆脱束缚自我发展的各种心理桎梏,进而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做到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从而更加喜欢体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极大的巩固作用。

(三)重视体育课堂建设

一方面,政府和学校要改变目前重智育、轻体育的教学现状,减轻学生的整体学业压力,腾出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和兴趣培养;此外,学校还要帮助家长摆脱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过度报名小学生兴趣班和学习班的情况时有发生。学校要深入每个学生的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找到真正适合孩子兴趣的活动,同时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身体健康不仅是发挥自身价值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条件。学校可以增加学生集体体育课外活动,如季节性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还可以为学生搭建有效的体育活动平台,提供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比例和课外时间。还可以注重体育活动,增加更多的亲子交流活动,从家庭和学校面对面的教育环境中传达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使学生自然树立健康体育意识,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体育配套设施,为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再者,学校要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体育设施能正常运转,保证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进行锻炼时的安全。

(四)制订体育锻炼的计划

小学生年纪小、心理不成熟、自律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有力监督,就很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体育锻炼效果差,不利于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确定体育锻炼的目标和具体活动,严格规定体育锻炼的次数的具体时间,明确完不成体育锻炼的惩罚和准时完成锻炼的奖励,奖惩机制要明确。在制定锻炼计划时,切不可好高骛远,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形式、时间、次数,运动量由大到小,待学生适应后再逐渐增加;锻炼难度从简易到困难,逐渐升级,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指导学生养成自主运动的品质和精神力量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将会影响其身心健康。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动作,讲明其危害性,并教会学生矫正方法,同时课堂中还要注重美学教育和良好的姿态训练,寓教于乐,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运动的不断重复巩固为身体带来强化的同时,也会对运动者的心理精神产生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在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时,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建设,运动不是让学生一味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自律,以达到成长过程中身心的自由良好发展,这就要体育教学者结合实践与语言教学循循善诱,还有学校对体育文化精神与学习竞技精神融合建设,只有先进的人文教学才能推动促进素质教育的达成。

四、结语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品格,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及时、合理地释放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体育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他们的美好未来保驾护航,也不辜负自己的本职工作。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体育课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