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个体化差异教学的开展模式
2022-11-20陕西省神木市教学研究中心李惠
□陕西省神木市教学研究中心 李惠
个体化差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知识修养、学习效果、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充分契合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个体化差异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充分观察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统筹规划,积极创新,借助个体化差异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一、立足兴趣差异,创新课前导入形式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的个人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推动教学环节顺利开展;而一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为不足,对课堂学习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前导入,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前导入。比如,一些学生对名人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本文的作者为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友好交流的方式进行如下导入:“鲁迅是十分著名的作家,大家以往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他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学生能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对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积极阅读,有意识地探究不同特点的鲁迅形象,了解鲁迅的童年经历,获得丰富的阅读乐趣。又如,一些学生对优美的自然风景有着浓厚的欣赏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文字内容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欣赏文本所描写的优美风景,体会文本阅读的轻松自由,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一些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视频中播放出乡村中的孩子在雪地捕鸟的场景。并提示学生:“鲁迅在童年时期也有过捕鸟的经历,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捕鸟的吗?”学生由此能联想到有趣的游戏场景,产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立足于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前导入,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立足思维差异,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在感性层面包括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在理性层面,包括总结归纳、类比分析、推理演绎等思维方式。而不同的学生对这些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使用习惯。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这一差异,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适应性。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从感性思维层面进行个体化差异教学。比如,一些学生习惯以想象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因此,在阅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等文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对岳阳楼的风景展开想象。学生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岳阳楼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等景象,从而一方面对相关的文言字词以及文段含义形成准确的理解,另一方面感受岳阳楼风景的丰富多彩,体会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又如,一些学生习惯以联想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因此,在阅读以上文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景象和我们见到过的哪些景象十分相似呢?”学生可以联想自己在其他风景区游览的经历,从而以借代的方式对文段形成深入理解。其次,教师可以从理性层面进行个体化差异教学。比如,一些学生习惯于以总结归纳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岳阳楼的风景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可以分别抽取“衔远山,吞长江……”“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等写景语句,用思维导图归纳出作者分别描写了岳阳楼的大体景观;岳阳楼在阴雨连绵时和春和景明时的景观,从而对文本脉络进行清晰梳理。同样,对习惯以推理演绎方式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情景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作者范仲淹,还原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充分立足于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立足性格差异,合理展开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思考,共同讨论,对相关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有效完成多种学习任务。而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所能担任的任务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合理进行团队的组建与任务的分配,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性格差异,合理展开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主要分为方案设定、知识理解、交流探讨、成果展示等环节。一些学生的性格较为稳重细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学习方案的制定者。对此,学生一方面能通过独立思考,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了解作者与家人的生活经历、探究母亲的人物形象、探究菊花的象征含义等。并将这些学习目标传达给其他学生,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助人,具有奉献意识。因此,在知识理解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文本内容,帮助其他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比如,在了解作者与家人的生活经历时,这些学生可以分别抽取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出作者与母亲以及妹妹之间的故事,并为其他学生讲解概括的方法。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活跃,善于与人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要负责交流探讨与成果展示环节。比如,在交流探讨环节中,学生可以表达对母亲形象的认识,表述出自己的思考角度,并积极询问其他学生的看法,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而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可以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反馈存在的疑难问题,与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立足于学生性格特点的差异,合理进行小组任务设定,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四、立足知识差异,进行多样专题探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要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范围,充实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不同的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同,所积累的文化常识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这一层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查阅课外书籍展开相应主题的探究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知识修养的差异,引导学生展开多种主题的探究活动。一些学生缺乏较为深厚的古汉语素养,对诗歌含义容易产生误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方面展开专题探究。比如,对“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能认识到“屋漏”指的是房屋的东北角,而不是屋子由于下雨而漏水。从而提高对诗歌基本含义的理解能力。一些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缺乏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展开探究。由此,学生一方面可以阅读《杜甫传》,从杜甫的生平经历中体会杜甫的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可以阅读与安史之乱有关的资料,从而认识的诗歌描写了作者在安史之乱中动荡不安的生活。又如,一些学生对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文化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可以展开拓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儒家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以及苏武牧羊、祖逖闻鸡起舞等经典故事,培养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立足于学生知识修养的差异,引导学生展开多种主题的探究活动,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五、立足成果差异,分层设计相应作业
语文作业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强化语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对各方面的知识学习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此既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差异,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首先,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自由反馈的权利,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接着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设计相应的作业。比如,一些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对“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等句子中的“沉淀”“伶仃”等词汇的含义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这些词汇的含义,并对照相应的例句运用这些词汇造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如,一些学生能反馈对文本中相关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鉴赏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修辞鉴赏的方法,并提供一些经典的课外文段,让学生体会文段中修辞手法的独到之处。再如,一些学生能反馈对文本的思想主旨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依次展开作业。学生能认识到自身一方面对文本中紫藤萝花的特点认识不够全面,难以深刻体会紫藤萝花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能清楚本文的写作背景,但缺乏充足的了解,不能对作者写作时的心态进行具体把握。由此,学生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课后作业,提高文本学习的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来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充分提高课后训练的效果。
六、立足心理差异,针对展开品质塑造
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而不同的学生心理状态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对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态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运用语文知识展开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差异,展开针对性的品质塑造活动。比如,一些学生的个性较为叛逆,不能服从家长的指导,经常与家长产生较多的矛盾,难以专心学习。因此,在阅读文本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有哪些令你感动的场景呢?”学生可以分别阅读父亲为作者买橘子以及作者在外地十分思念父亲的文段,从而深刻体会亲情的美好。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与家人生活的过程,寻找其中的美好瞬间展开写作,增强学生的孝顺意识。又如,一些学生的个性急躁,经常容易违反规章制度,影响班级秩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父亲是怎样购买橘子的?他的行动方式值得我们倡导吗?”学生能发现作者的父亲在购买橘子时存在横穿马路的行为,并且翻越月台存在着一定的危险。从而能站在交通规则的角度评价作者父亲的行为,培养强烈的规则意识。同样,一些学生属于单亲家庭,缺少父母的关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抑郁悲观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文段,并引导学生向父母写作书信,以此让学生的心理获得关怀。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立足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差异,展开针对性的品质塑造活动,促进不同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七、立足生活差异,合理培养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学生既需要在课堂中掌握大量的知识,也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与运用。而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所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和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特点,培养适合他们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语文能力。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帮助学生培养合理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自身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展开学习习惯的培养活动。比如,一些学生习惯在放学后利用一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跑步、跳绳等过程中在脑海中回顾文本知识,背诵重要的段落。又如,一些学生具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清晨利用一定的时间对文本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文本语言的艺术性。其次,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开展学习习惯的培养活动。比如,一些学生的家长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喜欢谈论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后利用一定的时间与家长共同探讨文本的思想主旨,了解与陶渊明有关的其他故事,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再如,一些学生的家长有着较为充足的业余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对文本内容进行听写与默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帮助不同的学生培养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差异化教学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教学理念,能让教师秉承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对不同的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提高各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立足于学生在学习兴趣、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知识修养、学习成果、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运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推动班级整体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