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一学起承转合

2022-11-20吴学华

作文中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宗璞起承转合紫藤萝

吴学华

一技

“起承转合”是古人常用的行文方法。“起”即文章的开头在引出主题或主人公之前,一定要先做一个巧妙的铺垫;“承”是事件的过程,承接开头的铺垫之后,引出文章的主题、主人公或主要事件,并能启示下文;“转”,是转折,转到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关的人和事;“合”,就是文章的结尾,起到总结全文、点明或升华主题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感情更加充沛。

有的诗特别讲究“起承转合”,尤其是绝句,“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许多现当代散文名篇也讲究“起承转合”。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文章开篇独句成段,引人遐想,制造悬念,引出下文,是文章的“起”,“起”得简洁。“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紧承首段,作者驻足赏花,展开了对紫藤萝的细致描摹,是文章的“承”,“承”得自然、紧凑、流畅。面对活泼、顽皮、似孩童一样蓬勃的紫藤萝,作者不是一直停留在对其描写赞美之中,而是宕开一笔,转而写“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不再写眼前的紫藤萝,转而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这是文章的“转”。这一转,由描写转入叙述,由眼前实景转入虚景,不仅在表达方式上避免了单一,内容上也更丰富,而且为凸显文章的主旨做了很好的铺垫。最后,作者从花的衰与盛的转变与自身的经历,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作者在惊讶、审视、回忆之后,悟出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这是文章的“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起笔简练而精致,承接紧凑而自然,写法内容都可转,水到渠成合得妙。

一文

莲给了我力量

曹雨欣

我不由得一颤。(起: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眼前的景象实在令我震惊——那石头筑成的池塘里,几乎没了颜色,远观只见白茫茫一片。凑近看,那水不像从前那样清澈,原来幸存的几条金鱼也漂在水面上。忽然,水面上星星点点的粉嫩和一丝绿色吸引了我,仔细一看,那是莲。

这里环境杂乱,水面肮脏,几乎没有生物幸存,只有那一株洁净的莲。阵阵微风吹来,荷花轻轻摇曳。

“这儿只有我!”我似乎听见了莲在低语。

底下一个盘子似的叶子托住了上面那长而细的枝,枝的上端连的便是那高雅的花朵,花瓣一瓣挨着一瓣,颜色上浅下深,好像那粉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花托上,好不美丽动人!(承:多角度细致描绘莲。)

忽然,记起三年前去了一趟济南的大明湖,当时池塘的荷花和周围的景色让我震撼。也许记忆消退,竟觉得现在池塘的荷花一点都不逊色。我不由得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环境差别这么大,却不影响花的美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句子。这一池的污水并不能阻碍莲的生长,而恰恰因有了这株荷花,污水才显得不那么丑陋、难闻。恶劣的环境并不能阻碍花的生长,花的香气净化了恶气。仔细闻一闻,荷花淡淡的清香在鼻腔中回荡,在心间停留。

我轻轻走到池塘边,不时望一眼那莲,她开得灿烂,充满活力,尽管身处污境。

人和花难道不一样吗?只要内心洁净,一心向前,便会一尘不染、高贵洁白。我之前还一直抱怨我成长的环境呢……(转:

由物及人,由莲到“我”。)

我抚平了内心的澎湃,抬起头,坚定地看向前方——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合:余味无穷。)

一评

习作脉络清晰,“起”巧设悬念,“承”描摹细致,“转”由实到虚,“合”余味无穷,开合有度,流转自然。虽明显带有模仿宗璞《紫藤萝瀑布》的痕迹,语言也略有瑕疵,但毕竟是初一的孩子,已经很难得。

猜你喜欢

宗璞起承转合紫藤萝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宗璞:九十梦圆
美丽的紫藤萝
起承转合+思想性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宗璞的南东西北
紫藤萝瀑布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紫藤萝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