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路径
2022-11-20甘肃省张掖市甘州中学孟登峰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中学 孟登峰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愉悦的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这一要求不断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吸收各种知识。传统的课堂相对枯燥,而且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知识的吸收效率不高,对教师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全面认识教学环境的教学意义。可以构建想象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也可以构建合作和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语文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语文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意义
(一)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语文教师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发展情况,创设的环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一定兴趣,进入这一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和教师之间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改变以往的方式,加强和教师的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也活跃了整体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
(二)有利于高效导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的导入环节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的吸收效果。传统的课堂导入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以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为目的,引进各种教学资料,借助教学工具,更有利于高效导入课堂,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跟教师的节奏和步伐,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表现自己、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师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在这一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使学生能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或者寻求他人帮助,相互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教学环境的路径
(一)巧用信息技术,构建想象环境
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通过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使学生知识活化,从而进行创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在阅读文章时能充分发挥这一想象力,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和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想象环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课堂中充满想象的张力,更有利于开展培养工作。这一环境的构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环境的有效结合,课堂充满无限的可能,在这一环境中,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想象表述进行评价,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从阅读内容入手,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想象,发散思维。也可以通过对比想象的培养,使课堂充满想象张力,帮助学生领悟语文文本的魅力。或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下阅读文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勾勒画面。例如,在学习《童年的发现》这一篇文章时,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想象“我”在童年的发现,然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图片,创设一个想象环境。引导学生关联图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描述这些图片。当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模拟教师上课发现“我”的笑,生气惩罚“我”,而“我”得到一系列感悟的场景。带领学生进入这一场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此时此刻“我”和老师的心情。通过这些方式,都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发挥想象力,吸收语文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师生交流,构建平等环境
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时,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发展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各种话题和学生交流,谈论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可以参考这些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当一些学生表示作业难度大、任务量多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酌情处理参考学生的意见,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或者和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在课下开展讨论活动,教师也作为小组的成员,和其他学生是平等的地位。通过平等交流,能逐步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拉近师生关系。在学校的生活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和教师做朋友,诉说自己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教学过程中也是平等的关系。在这一环境中,不同发展情况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在自己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三)合理划分小组,构建合作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环境的优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结合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发展要求,明确主要的创设方向。小学生必须掌握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的默契,树立合作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合理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以5~6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都包含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引导这些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探索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然后相互交流互动,激发新思路,指出他人的问题,最后总结,得到问题答案。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各个小组之间开始适应,逐渐培养一种默契,分工明确,而且建立了对组员的信任,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再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章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因此教师可以询问:文章中“别饿坏了那匹马”三次出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文章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呢?引导各个小组开展全文阅读活动,多次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随后开展讨论活动。有的学生表示,在文章中第1次出现时,“我”真是太幸运了,不仅能换钱,还能报答残疾青年给予我的善意。学生围绕第1处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析残疾青年的人物性格,充分体会了此处的情感流露。阅读到第二处,小组成员发现,残疾青年并没有马,但是不想让碧云戳破这一谎言。文章的情感再一次推进,使青年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也感受到残疾青年的大爱。第3处是“我”说的,本来想帮助残疾青年喂马,却发现了真相。学生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表示,此时的“我”一定是十分愧疚的。而有的学生说“我”深受残疾青年触动,对其更加感恩。学生在不断讨论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分享给教师。而教师则再次带领个小组进行总结概括,说出正确的答案,帮助各个小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而通过合作环境的引导,各小组的配合更加默契,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四)设置各种游戏,构建竞争环境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构建一个竞争环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展良性竞争,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游戏教学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将其与语文知识相结合,能改善语文教学枯燥的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纷纷参与游戏活动。通过玩游戏完成任务,吸收知识。教师也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奖品,以此激励学生。学生只有通过竞争,在课堂中充分表现自己,才能获得一定奖励。当然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一个度,避免学生过于注重最后的奖品,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过于分数化,使学习更为枯燥。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划定知识问答的范围,可以以单元为主。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教师便在课堂开展竞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编号,在竞赛活动中,学生举手抢答。而教师每问一个问题并公布正确答案后,便带领学生复习相关内容,渗透课外资料,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通过竞赛活动,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能有一定的危机感,不断加强学习,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
(五)课内外资料结合,构建文化环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带领学生学习各类文化,尤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构建一个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深受环境熏陶,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建立民族自豪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确定了传统文化的教学重点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网络资料,结合课内资料,开展学习活动。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有趣,学生才有兴趣继续学下去。例如,在学习《望洞庭》时,教师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利用多媒体播放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情境,感受望洞庭中的优美语言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引入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文。通过课内外资料的相互配合,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学生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美妙,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建立学习兴趣。在课下,教师也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更多的古诗文带入课堂分享,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更能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加强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积累更多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内涵。
(六)利用朗读和说话训练,构建活跃环境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有展示自我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无非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注重实施朗读与表达训练,以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展示自我,给学生发挥展示自我的平台和空间。而朗读是感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着重体现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特征。注重朗读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还激发小学生的个性,以此为基础可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变得富有生机。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以此创设更加真实的课文情景,让语文课堂富有更高情感,从而使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使每一名小学生在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中能无拘无束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为学生创造多个生动且活泼的情景,让小学生能充分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继而使小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我,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七)实施鼓励性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其自身肩负着一项十分重要且艰巨的教学任务,那就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扶持并巩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以此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源于自我的学习成就。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这对学生的精神而言,具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小学生在开展语文知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乐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具体学习问题和学习成绩方面,如果学生能感受到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加优秀,那么学生会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就会让小学生感到非常满足,也能让学生十分高兴。因此要让这种情况至少贯穿小学的整个语文课堂学习,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积极实施鼓励性评价,创设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和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渴望表现自我的内在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启发和引导。想象力是重点培养的内容,因此可以构建想象环境,发散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建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合理划分小组,创设合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结合语文内容设置游戏,创设竞争环境,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认知。还可以引进一些课外资料与课内资料,共同创设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这些措施,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更加贴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改善教学现状,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