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教育视域下高年段“行走笔记”的实践研究

2022-11-20

教师博览 2022年5期
关键词:视域笔记习作

刘 薇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分校,江苏 南京 210019)

一、学生习作现状引起的思考

提到习作,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千篇一律,内容雷同”。笔者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甚至有很强的畏惧心理。第二,写作素材匮乏,思维模式固化,所写的内容、表达的形式一味地模仿,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个性化的表达。第三,作文形式与结构单一,框架化现象严重。

二、生长教育视域下高年段“行走笔记”的解读

“行走笔记”是习作的一种呈现形式,可归为“小习作”的范畴,是联通“小习作”与大作文的纽带。“行走笔记”自由灵活,有大作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作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手段。

生长教育视域下的小学高年段习作教学,以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为基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结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的规律,以“行走笔记”为突破口。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参与、主动观察、阅读讨论、大胆想象等多形式的体验活动,激活内心的情感,形成自然、自我、生活、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体悟和共鸣,从而产生对事物独特、鲜明的体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生长教育视域下“行走笔记”的内涵

(一)行为的外在行走,丰富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要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素材匮乏的问题,就要让他们充分地去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由于受年龄等限制,小学生的观察体验大多是蜻蜓点水式的,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体验。学生只有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内心才能有情感的酝酿,笔端才会有真情实感呈现。

(二)知识的内在行走,丰富语言表达

仅有外部的输入,没有内在的生成,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行走笔记”不仅重视体察生活,也十分重视大量的阅读,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要强化读写结合,利用文本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多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习得多种文本范式,掌握常见表达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

(三)精神的内化行走,丰富情感立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呢?从“行走”中寻求答案,“视野+眼界+见识”,延伸学习的时空,以“行走笔记”的形式来建立生活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行走中深化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与体验所学知识,让“行走笔记”成为学生自由表达和个性表达的一个平台,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说真话,写真话,抒发真情实感”这一要求。

四、生长教育视域下“行走笔记”的教学策略

“阅读+行走+表达”是“行走笔记”常见的表现路径。阅读,要读书看报,了解身边事,关注热点新闻,了解国事、天下事;行走,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走马观花式行走,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式行走,要关注过程,关注体验,要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基于阅读与行走,才能写得具体细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个性创新。

(一)情境创设要新颖

“行走笔记”的关键是什么?是情境创设或者活动设计。教师要提供菜单或任务清单,由家长配合带着孩子去阅读、行走、写作。“行走笔记”顺应儿童天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便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活动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参与校园建设、感悟校园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各种很有仪式感的礼仪教育和节日活动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而深受学生的喜爱。“欢欢喜喜过大年、提盏花灯闹元宵、端午情缘、中秋话团圆”等传统节日活动,“校园童话节、校园运动会、我是小雷锋、校园读书节、校园科技节、校园艺术节、毕业课程周、冬锻节、社团展演迎新年、校园英语节”等有特色的校园节日活动,“元旦、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活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文字表达重体验

文字表达要注重真实体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学生在“阅读+行走”中形成独特体验,在接下来的习作中可以随时唤醒,并真实地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文字表达要注重差异性体验,从而避免笔下文字千篇一律。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切入点,珍视每个学生的不同体验,“行走笔记”才会精彩纷呈。

1.体验过程写具体。“内容具体”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可将“行走笔记”分为读书笔记、活动笔记、节日笔记、话题笔记、假日笔记、观察笔记(大自然笔记)等,形成“我”与书籍、“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生活、“我”与社会、“我”与他人、“我”与自我等的对话。其实,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可以涵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行走笔记”的方式,记录童年的生活,记录他们的成长之路。

亲自参与是形成直接体验的重要途径,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手段,也是“写具体”的基础条件。学生参与各类体验活动时,进入情境,体验过程,获取感性材料。由于有了亲身体验,又有了会话的基础,即使写话基础不太好的同学,也能较为具体地写出一段话。

2.情感体验写细腻。“真情实感”是评判学生写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写作中,学生缺乏的往往不是把故事叙述完整的能力,而是捕捉细节、描写细节的能力。只有亲身参与活动,真切体会自己的内心变化,才能写出真实且细腻的文字。作家福楼拜曾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要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人、物、事,形成自己的不同于旁人的感受。

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他们的语言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那么“真情实感”这一习作目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落到了实处。学生的体验有时是丰富而清晰深刻的,有时是浅显而转瞬即逝的,他们的言语表达可能是连贯的,可能是跳跃的,可能是随性的,可能是细腻的,可能是幽默的……因此他们的语言是多元的,表达是富有个性的,独特的体验在文字中不经意地流淌出来。如此,“行走笔记”也正见证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猜你喜欢

视域笔记习作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习作展示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