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2022-11-20朱国方
□朱国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就青少年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两个大局”交织,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广大青少年面临着学业成绩压力上升、二孩三孩家庭变化,再加上青少年三观还未完全形成,青春叛逆、情绪多变、易受影响、抗压能力差等情况客观存在,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2018 年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000 万17 岁以下的青少年存在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由于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青少年心理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
一、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学生数量激增,目前全区约有21 万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其中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就医、休学等。吴江区2020 年对全区中小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小学生中心理健康的占89.49%,心理状态欠佳的占6.82%;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占3.69%。中学生中心理健康的占84.66%,心理状态欠佳的占9.22%,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占6.12%。整体来讲,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心理健康问题也表现出多发性、频发性、复杂性、低龄化的趋势,而相关中小学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往往捉襟见肘,专职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根据2021 年7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事实上,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地区实现了中小学配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全覆盖,大部分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甚至连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都没有配备。2021 年,吴江区有108 所中小学,但只有31 所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占比不到30%。虽另有兼职教师603 人,但他们以主科教学为主,缺乏心理辅导经验和精力,大部分学校学生心理问题通常由班主任代为负责,但是普通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辨识不够,无法及时有效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吴江是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地理交界处,区位优势独特,经济发达,主要产业为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通信、装备制造,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154.5 万,其中户籍人口89.5 万,占比57.9%,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244 人,在苏州人口排名中居第三,同时区内还有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员。另外,与上海靠近的地域优势,让吴江在享受上海发达经济辐射的同时,也承受着上海人口政策和入学政策的溢出效应,区域内存在较多在上海工作的通勤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子女大多在吴江生活学习,区内多所学校是以招收在沪工作人员子女为主的。综上因素,吴江存在大量的随迁子女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吴江区教育事业概况(2021—2022 学年)》显示,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幼学生207 474 人,其中随迁子女达103 994 人,占比为50.12%。全区现有20 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数量居苏州第一)、45 所外来务工人员的幼儿看护点(数量居苏州第二)。
(二)家庭因素
吴江存在大量的随迁子女家庭,这部分家庭承受着背井离乡到异地打拼的压力,改善生活及望子成龙的愿望尤为迫切,但由于其工作忙,陪伴孩子时间少,同时又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导致家庭中亲子关系较为紧张。据初步统计,近几年,区域内青少年自杀事件中,随迁子女所占比例较高,情况多为与父母发生冲突后的冲动跳楼。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步成为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及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区内家庭离异现象也有上升趋势。仅以2021 年为例,吴江区就有2528 对夫妻提出离婚申请,其中1458 对完成离婚登记。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单亲家庭的子女大多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和逆反心理较强等问题。
(三)学校因素
近年来,吴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有不少学校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部分学校及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中小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据吴江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的反馈,目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电话中有50%以上的咨询是关于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此外,青春期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独立情感和独立判断,容易情绪敏感、不稳定,往往因某一具体事件的影响而导致消极情绪,以偏概全、无限放大,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负面情绪,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区域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体系
根据2021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 部委印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吴江区制定了相关区级层面的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具有吴江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通过强化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区建立健全了中小学三级心理防护网络常态化联动机制(第一级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监护,第二级是学校管理层及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监护,第三级是吴江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的监护);规范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测评、“问题”学生建档鉴别、突发问题预警干预等标准化流程;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预防性、发展性为主的心理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师资、课程、课时、阵地有保障,学校、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
吴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区教研室设专职教研员,成立了吴江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建设,健全定期研讨制度,坚持每季度开展合作教研、沙龙和同辈督导等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常态工作方式,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扩大专职教师队伍,把专职心理教师招聘列入教师招聘计划,把专职心理教师全覆盖列入全区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心理教师“专职专干”。
加强心理教师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上岗、进阶培训,帮助一线心理教师熟练掌握个案辅导、危机干预和临床评估等方面的技能。
做好全体教师每年4 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三)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支持体系
吴江全面落实“双减”要求,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目前,全区各中小学均开设班队心理活动课、心理团体辅导课、生涯规划课等系列课程,引导全区学校重视学科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融合,组织学校开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读本。区内约75%的中小学校每周开展心理团体辅导2次以上,约60%的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学生社团,约95%的中小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节活动。
持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条件。至2019 年底,吴江区内中小学均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要求,实现苏州市达标心理辅导室全覆盖。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构建吴江区智能心理云平台,用于动态监测本区域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实现心理健康在线测评、预警、干预及转介。
持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以通俗读本、宣传折页、科普宣传栏、视频、专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常态化开展“鲈乡父母课堂”“鲈乡养心讲堂”等特色项目,相关工作被中央电视台及省、市、区电视台多次报道。
(四)关爱重点人员,补齐工作短板
据统计,目前吴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特殊群体”,其中以单亲子女、随迁子女、困境儿童、“问题”儿童等为主,由于其弱势性及特殊性,他们极易产生强烈的受挫情绪和沉重的心理负荷,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吴江区积极开展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区教育局与区检察院、区民政局、区妇联等部门合作开展相关活动项目,通过加强对孤儿和残障儿童等人员的心理关爱,聚焦女童保护工作,建设随迁子女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推进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援助计划等工作,不断优化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补齐木桶上的“短板”。同时,加强特殊时期及重点人员的心理服务,成立吴江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心理援助服务队,开设24 小时心理咨询电话,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每年为全区五年级、初一、高一的全体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在节假日、考试季、春季等敏感时节增设热线咨询电话,延长服务时间,开展相关专题心理辅导,尤其是在中考、高考前及成绩发布后,为相关家长及学生系统性开展心理疏导。
立足实际、统筹推进是区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必须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协同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出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组合拳”,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吴江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吴江经验。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断重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不断普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区域间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已逐步形成,未来此项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