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生长的数学探究性作业的实践研究
2022-11-2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张 勇
一、课题开题以来的进展情况及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进展情况
1.健全组织,有序开展
课题开题之前,本校确定本课题组核心成员教师,并组织所有成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任务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2020年暑假,课题组成员共同阅读《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一书。
组员们暑期一起分析书中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方式,并积极思考设计自己所教年级可操作性的探究性作业。同时,组员们还积极查找“探究性作业”“思维发展”等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文献以及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梳理文献,探讨“探究性作业”的相关内涵与特征,解读含义。
2.更新理念,努力钻研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们根据实践和反思,积极构建探究性学习课堂,提高了作业布置的要求,更新了作业布置的理念,提高了作业布置的水平,为建构指向思维生长的数学探究性作业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改变学生对传统家庭作业形式的认识,在完成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过程中寻找、把握新的生长点,不断突破、超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课题组教师们在布置探究性作业之前,都会明确本次作业的主题与目标、作业内容及完成时间、指向思维,以这些为导向设计大致的探究步骤、探究方法,力求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针对他们的探究能力、知识水平等,确定作业的难易程度、探究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设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3.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落实课题研究内容
自课题开题以来,本校围绕“探究性作业”的主题多次承办了区、片级教研活动,开展了区级“探究性数学作业实践研究”主题研讨活动。
刘莉老师在竹山片教研活动中开设了“如何设计一份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讲座,分享了在学校课题组引领下自己对探究性作业的理解与实践。唐可老师在竹山片教研活动中开设了“作业的新视角——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讲座,介绍了课题组是如何设计探究性作业的以及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讲座活动与其他教师分享这种特别的数学作业形式。
4.积极布置,收集展示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校课题组教师们多次开展探究性作业的布置,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探究性作业,主要采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生活体验性的作业模式,新颖的作业形式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每次探究性作业中都发展了不一样的数学技能,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不一样的数学作业,课题组教师认真收集,整理出一幅幅精美且独特的作品,学校课题组多次在学校范围内展示了学生们完成的探究性作业,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5.创建课题组公众号“N-同行人”
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为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教师们多次开展课题交流会。为更好地记录和积累过程性材料,数学课题组成立了团队公众号“N-同行人”。目前在公众号上已围绕课题研究陆续推出多期活动内容,为课题组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6.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教师作业的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校课题组结合学校实际,及时了解和学习新的政策要求,优化探究性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开展了优秀作业设计活动,教师们设计了一份份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数学探究性作业。同时,课题组成员还组织数学教师们开展分层作业争星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初步研究成果
1.颠覆了传统的作业模式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颠覆了传统的作业模式,采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生活体验性的作业模式,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而且逐步形成了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周围事物、分析生活现象的习惯,能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课题研究期间,本校数学作业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数学团队教师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年级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作业类型。如张子怡老师在国庆期间给三年级学生提供了以下作业素材。(1)感受1 克和1千克:你知道1 克到底有多重吗?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1 克?1 千克又有多重呢?你在哪里见过1 千克的物品?赶快找找身边的1 克与1 千克,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了解到的生活中的千克和克拍成视频发给老师。(2)自制天平秤:同学们一定都喜欢玩跷跷板吧?你知道跷跷板为什么会上下摆动吗?那是因为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我们日常去超市购物,会看到店员用电子秤来称重。你知道在电子秤出来之前,人们是怎么称量物品的重量的吗?开动脑筋,做一个小发明家,发明一种用来称重量的工具吧。你能尝试手工制作一个称重量的工具吗?把你的作品拍照发给老师并介绍你的小发明。
数学作业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作业兴趣的提高。许多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作业了;相反,更多的同学认为,数学作业非常有趣。数学作业模式的改革还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观念产生了转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观念发生了以下转变:①要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作业题材。②要按发展的要求去选择。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按照这一理念,数学作业一方面应该重视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涉及的知识领域的广泛性,以促进学生诸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③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加工。从学习的角度对原始教学材料进一步地组织和加工,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智慧潜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牢固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养成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两年多的研究中,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所撰写的相关教学随笔、心得、反思和论文,已有多篇在省、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市、区级课题评比活动中,多名教师课题顺利立项或结题。
(3)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课题立项后,本校就着重对指向学生思维生长的数学探究性作业的实践研究进行设计研究,课题组教师们率先上探究性示范课和积极开探究性作业设计的讲座,以此来更好地服务该课题。在此期间,课题组教师帮助上课教师一遍遍地磨课,认真收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改进,最后呈现出一节节高质量的数学示范课,获得了区教研员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二、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深入探索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方法
因为课题组成员都是在边学习边探索的阶段,所以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并没有比较科学、规范、系统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家设计出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指向性不是很明确。因此,下一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更加科学、精准地进行作业设计。不同知识内容或是问题适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探究性作业类型或完成方式有助于克服学生在完成作业活动中的乏味单调心理障碍,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设计出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在作业目标、作业内容、类型的选择和确定上,兼顾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协调和统一是必要的。探究性作业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体现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性。
(二)研究探究性作业的实施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时间有了严格的控制,但如果要较高质量地完成探究性作业还需花费一定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合适的布置时机,以周末和小长假为契机,寒暑假前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超市供学生选择。如何在切实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使探究性作业的完成更常规、更高效,这是我们课题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完成探究性作业时只能够展示较浅层次的结论,无法将自己具体的思考步骤一步步呈现。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提供为其进行探究的基本的抓手,需要知道探究的大致步骤,然后鼓励他们按照步骤一步步地尝试进行,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要予以肯定,增强他们完成探究性作业的自信心。当然,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创设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其多样化地完成探究性作业。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探究步骤供学生选择,提高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和学习的成就感。提供怎样的探究性作业的步骤又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三)完善探究性作业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认识自我能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及时进行反思。因此,在进行探究性作业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表现、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做出较全面的评价。也就是说,探究性作业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激励性评价。
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尝试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互动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家校联系评价。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的密切配合,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评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相关成果的汇总与完善
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激励教师将实践内容“理论化”,鼓励教师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围绕课题内容进行子课题的深入研究,鼓励、指导和督促成功申报个人课题的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反思研究成果,不断修正研究方案,让个人课题研究真正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课题组所有成员按计划定期进行研讨和交流,对照课题申报方案中的预期成果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梳理、完善和丰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领导和专家莅临学校进行指导,及时修正研究方向,为课题的结题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