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用途语料库建设与“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效能提升研究
2022-11-20陈艳新
陈艳新
(昆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推进中国特色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效能,成为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和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重要举措。近十年间,中国积极发声与国际社会建立沟通与合作。但中国对外话语仍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出”的尴尬境地。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众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二、研究背景
(一)译介和传播策略视角下的对外传播研究
集中体现在外语界学者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与传播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外宣翻译文本、中国文学作品、经典中医药著作三个专门领域入手,阐释中国对外话语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张威、胡开宝、胡安江等着力于中国特色话语表达或个案在国外的接受程度。[1][2][3]学者许钧、姜智芹、过婧等聚焦伴随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力研究。[4][5][6]学者訾晓红等研究中医著作《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的翻译策略及海外传播现状。[7]2018年后学者焦单等着力从创新中国武术“概念、范畴、表达”提升中国武术的国际话语地位;学者尚新等关注中国海事话语与国际话语的对接研究。总之,这一维度的学者尝试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建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的对外话语,极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二)语料库翻译视角下的对外传播研究
唐青叶、史晓云、胡开宝、张晨夏等学者通过建立外媒主流媒体新闻语篇语料库研究对“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等外交核心理念的解读方式、认知风格及态度。[8][9]曾亚敏通过建立目的语国家政策语料库,揭示外媒在建构国家身份和国家形象方面的语言表述特征,对比中国对外话语传播的不足。宋庆伟通过自建“莫言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研究优秀中国文学作品在中国话语建构中的传播价值。基于大规模语料库深入研究造成外国受众不理解或曲解这些关键词的原因、辨析和凝练塑造积极情感的标记性表达,成为持续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国际受众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理解研究
学者刘燕南最早提出研究国际受众对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影响。现有研究数据多为媒体传播机构内部使用,细致微观层面的学术表达研究少;相关研究散见于沈苏儒先生的《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关世杰教授的《跨文化交流学》、郭可教授的《当代对外传播》与程曼丽教授的《国际传播学教程》。甄选党媒央媒海外版的“中国故事”,构建相关语料库,就是调查西方国家受众基于相似议题,对不同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表达方式的偏好和认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实践语料和理论依据。
可以说,中外学者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中国对外话语传播的国际表达困境还未解决,基于语料库的对外话语文本研究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一是外宣文本或中国社会文化经典文本解读受限于文本意识形态或是时空差异,国外受众关注度不高。二是囿于国内现存中国对外话语英文语料库的局限,多为国家层面的外宣个案研究,亟须建设外国受众主动且急于了解的“中国故事”专门用途语料库。基于此,凝练外国受众能理解、能接受,具有积极语义的标记性中国表达。
三、专门用途语料库建设与“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效能的关系
(一)建设专门用途语料库的必要性
外国受众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和理解是左右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做好“中国故事”与国际受众的对接研究。对外国受众的认知和偏好研究多见于外语类学刊和信息情报类刊物。目前国内呈现出两个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一是基于语料库对比不同语种学术论文摘要中的语用标记,提高中国对外话语学术表达的准确性。二是从社会语言学及应用的角度,基于语料库调查性别、年龄、生理、特定社群(年轻人社群、网络社群等)等因素,研究特定群体话语标记使用特点和传播特点。比较典型的如学者吉晖开展的“基于大数据的青少年语言能力状况调查研究”和学者朱述承、刘鹏远的国家课题“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职业性别无意识偏见共时历时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对外话语标记研究集中在学术话语领域。影响话语语用标记的使用者身份等成因研究多集中在汉语语料库的开发与使用。亟待建设关乎传播中国经验和理念的专门用途语料库,研究中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在西方的文化话语中进行表述和传播。
由于研究立场的关系,国外学者对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没有针对性的研究,但通过国外主流媒体报纸评论或是著作的间接论述,可以看出国外研究对中国外宣政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学者Luttwak E.指出西方世界对“中国威胁论”和大国身份的错误解读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严重缺乏了解,对当代中国的具体变化认知不足。[10]建议中国改变“宣传式”话语,通过构建对话平台增强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故事”对外表达中的“对话”性,是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经之路。
(二)语料库文本与潜在国际受众的关系
从受众视角看,受众最多是全球化表达。因为受众广泛,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其语言标记性较弱、传播性低。另外是区域化表达,受众为一定文化圈或是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信息接收者,一般享有共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语言标记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共同的文化语用标记。例如,东南亚语言文化圈的标记常体现为儒家文化或汉字。因此,区域性表达携带一定语言标记、传播性较强。分众化表达受众相对较少,但语言标记性强。因为不同层次的受众不仅受文化影响,还会受到阶级、教育背景、经济收入等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加强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力,就是要区分对外传播中“国际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专门用途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从基础语料出发,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辅助人工分析的方法锁定中国对外话语表达中潜在的标记性。从分众化表达入手,认真研究语言标记与不同地域和认知特征受众的特点,扎实做好基础语料库建设,借助中国大数据的先发优势,更好服务全矩阵媒体传播,做好做活中国国际传播内容和内涵建设。
四、专门用途语料库建设对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效能的意义
(一)将语料库方法运用到凝练中国对外话语表达研究
通过建立专门领域语料库对中国对外话语传播语料进行分类研究,在特定主题语料库中通过语料加工和分析软件筛选出标记性强的中国行业新兴术语、“中国式”政策话语表达及涉及中国立场的相关词汇,辨析中国标记性表达中的积极语义和消极语义,从而淡化和修正消极语义、强化积极语义。
(二)提供可复制的中国对外话语表达研究路径
文章整合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在话语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中国故事”专门用途语料库,创建精加工语料库、收集“关键受众+广泛受众”反馈,探究传播和凝练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话语表达的可操作路径。基于国际受众的对外话语表达研究是中国树立大国形象,进一步取得国际话语权的语用行为。这种语用行为是结合话语分析、现代传播技术、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综合性话语互动研究。对西方国家受众认知行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发掘可借鉴的中国对外话语表达
创建专门用途语料库,比照目的语英语类比语料库,提取识别术语、创建关键词词表,描述和凝练相关表达,相关成果可以形成动态历时语料库,为今后中国故事对外宣传和话语体系建立提供实例参考,提高中国话语的可接受度和传播效能,丰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有利于确立受众与传播效能的正相关研究,对国外受众研究越深刻,其传播效能就越高。专门用途语料库建设是提高传播效能的有效途径,依托中国信息领域的先发优势,未来中国多领域语料库的建设和融合发展是中国对外话语传播的条件保障。
(四)助力传播中国发展方案、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
把语料库量化研究方法引入话语传播效能分析当中,在融媒体时代尝试通过开发多模态专门用途语料库推进精准传播。区分不同层面国际受众和认知差异,通过大数据、网络问卷和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提炼融通中外的英语表达。2022年RCEP生效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凝练和翻译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和党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种困难挑战,为中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五、“中国故事”专门用途语料库建设的方法
借助语料库建设及研究方法,对“中国故事”进行分类语料处理和标记。按照网红偶像、体育人物、国家经济发展杰出贡献人物、各行业精英等门类进行加工处理。依据高频词筛选出英文表达主题词,并标记出高频主题词及同现词。为设计海外调查问卷进行语料处理准备。根据语料库检索结果,设计有关主题词和同现词的语义判断问答。调查不同国家受众对“中国故事”的认知与媒体旨在传达的理念偏差。
一是从国别看,不同地域受众对不同门类“中国故事”的敏感度。
二是从文本的传播媒介看,不同西方国家受众,因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社会身份因素影响,对不同传播媒介(文字网页、现场访问视频、旁白叙述与录播结合等)表达形式的关注程度。
三是从文本的蕴含语义看,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阶层影响的西方受众对“中国故事”表达的文体风格、高频词英文表达与主题的相关度、隐喻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智慧的“中国表达”的认知差异。
四是基于问卷结果对造成国际受众理解偏差的表达进行标记,同时鼓励受众对感知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直接进行意见反馈或提出修改建议。也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人工分析。
五是基于调研和访谈结果对语料库重新进行标注与精加工。“中国故事”语料库与修正后的典型语料库进行语料数据对比分析,观察修正前后两类文章的高频词差异、主题词同现词(词性、感性色彩、社会属性等)的表达差异。并结合修订后的新闻稿再次发放网上问卷,对比国际受众对媒体表达的认知满意度。因不同国别、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等差异应采取不同传播媒介、调整不同的传播内容、注意传递中国理念的表达与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接。
六、结语
国际上,舆论战和意识形态之争波谲云诡。“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海外媒体表达承载着引导国际舆论的使命。但不同国别、不同阶层、文化背景的外国受众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和偏好不同,因此通过专门用途语料库建设提炼中外共通的“中国故事”议题,修正旨在实现“议题同构”“认同聚合”,扩大传播主体的表达研究,是提高对外传播效能的可操作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