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论下民办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以兰州博文科技学院为例

2022-11-20

现代英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政育人

张 坤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自此,“三全育人”理念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一要求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中,更应该体现在专业课程当中。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由此,课程思政成为高等院校各门课程的研究热点。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在各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教育部先后通过发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指导及推动。目前,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英语学习动机之一,成为促进英语学习的重要杠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门学科,防止文化渗透和意识演变是《大学英语》课程需要考虑和重视的安全问题。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大学一、二年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每周为4课时,每学期授课共64课时,该课程的课时安排甚至多于某些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长,并且面向学生多,更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是与西方文化相关,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易产生“崇洋媚外”等错误思想,因此《大学英语》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把握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更有利于实现种好《大学英语》“思政田”的目标。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首先,从《大学英语》的授课内容来看,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该课程所选教材为《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共计四册。对每一册的主题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教材中的主题不仅涉及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现状,更在每个单元增加了中国元素,如第一册第五单元的“China's Water Situation”,第二册第二单元的“The Butterfly Lovers—Th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第三册第三单元的“Mandarin Madness:The Tones”,第四册第六单元的“Will China Be a Leader in Robotics?”等中国元素的增加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文章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传统及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从《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来说,语言学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作为学生接触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途径之一,《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中蕴含的西方思潮与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中西方文化、信仰、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丧失了辨别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世界、明辨是非,有效防止课程中意识形态的渗透,认清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从新时代高校育人要求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表示,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挖掘语言元素,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英语这个语言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挖掘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风范,在育人的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完善高等学校各门学科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只有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覆盖面,才能够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及实践技巧

大学英语课程早期教学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这个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在二十世纪初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英语学习中要加强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把握文化差异,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演进方向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已经注重了对人文内涵的挖掘,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基本遵循原则。但是由于语言技能培养的观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课程思政观念,“所有的教与学都聚焦在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2],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文章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向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主的教师群体发放问卷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其中硕士居多,占 92.75%;从教10年以上占比12.02%,从教5~10年占比43.47%;其中党员占比62.32%,37.68%为无党派人士。从统计结果来看,57.97%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比较了解,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与专业课融合的思政教育,只有13.04%的教师不太了解,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53.62%的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是仍有15.94%的教师在课程中难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缺乏有机融合的方法与技巧;86.96%的教师表示想要获得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及指导,包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教学方法、示范课观摩等方面。

(二)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思考,盲目追捧西方生活方式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杠杆的推动下,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过于注重英语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等,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常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学生缺乏深度思考,只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其次,各类英语活动中学生没有主动挖掘思政元素,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目前有英语角、英语话剧演出等活动,但是在近几年的此类活动中没有发现课程思政元素,且其主题多与西方国家文学、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关,由此可见,学生已深受英美国家文化的影响,存在盲目崇拜的危险。

四、“三全育人”的教育内涵

“三全育人”的核心思想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其核心价值。“全员”为家庭、社会、学校等所有与人相关的群体,在学校环境下则指的是一线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本人。众所周知,目前高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项目中,“全员育人”则要求教师、教辅人员及行政人员具备“人人育人”的观念,将“育人”从讲台和教室延伸至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育人智能,肩负育人责任。

“全程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时间维度要求,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是育人的对象。学生“自入校开始,到大学生毕业离校结束,贯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3]。同时,思政元素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适时渗透,贯穿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思政教育应做到有针对性且有连续性。

“全方位育人”是思政教育的空间维度要求,要求全体教职工在各个环节挖掘思政元素,将校园内外、课堂上下的各方面、各领域结合起来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就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目前思政教育仍主要以思政课程为载体,在学生的其他课程、实习实践教育、各类社团活动中体现的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有效地将育人元素渗透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突破口。

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作为各学科的研究热点,在高校的改革与探索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新台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全育人”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从“全员、全程、全方位”入手,抓住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践行者。

(一)发挥院(部)引领作用,促进“全员”参与

“人人育人”需通过调动院(部)所有可聚集的力量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格局。院(部)作为一线教学单位,所有教师、教辅人员及行政人员需要明确分工,科学规划形成协同效应。首先,各学院应对本单位《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整体规划,在课程之内或者之外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机制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及建设力度。其次,教师需提高思政意识,提升思政素养。《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应充分明确自己所授课程的特殊性与自身承担的思政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时刻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在西方敌对思想中保持政治定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接触到西方文化及价值观时理性对待,用自己的言行引起学生的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培训,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教师除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以外,还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技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挖掘思政元素,无法抓住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导致《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因此,各院(部)应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研讨、集体备课、专题培训、教学团队建设、与思政课教师合作等方式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达到育人效果。

(二)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夯实“全程”教育

“全过程育人”需将教学过程合理化分解,在每一个过程中以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为原则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及课后。课前,教师将所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有效挖掘及梳理,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课中,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方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文化与语言相结合,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鲜活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体会制度优越性,将“学英语”与“讲情怀”有机结合,提高制度自信;通过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民族培根铸魂”[5],激发爱国热情。课后,教师开展多样实践活动,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创造能够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可通过开展“口语角”“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形式强化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性和人文性,进一步彰显《大学英语》课程的担当。

(三)拓展多维联动,打造“全方位”渗透

“全方位”育人强调在空间维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事实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有四个课堂,分别是理论课堂、课外课堂、实践课堂以及网络课堂。理论课堂为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外课堂主要以校内实践活动为主,实践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主,网络课堂是指以互联网为教育载体的课堂模式。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外课堂和网络课堂,使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效果。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实践、辩论、探究在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思考与反思。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教学平台,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活动的组织形式变得多样化且具有时效性,而不是依靠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推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对学生来说,共享每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高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的评价机制根据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优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比重,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六、结语

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课程有着极其重要和独特的意义,肩负着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承担复兴中国梦的新一代的重任。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迫切。以“三全育人”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完善了英语课堂思政教育体系,提升了英语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得《大学英语》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为培养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