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2022-11-20黄文埕
文 /黄文埕
引 言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理念中被提及较多的一个热点名词,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探讨。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思政”,其概念是什么,它有着哪些深刻的内涵?高中化学教师是否有必要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又当如何践行呢?这些都成为摆在高中化学教师面前一道道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自“课程思政”理念普及以来,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也尝试着结合自身的化学教育实践进行探索,初步获得了一些认识与看法,现将其总结、归纳如下,希望带给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同仁些许帮助,推动“课程思政”理念落实,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与内涵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指示不仅适合各大高校,也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前进与努力的方向。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应同高校一样,不能单纯依赖思想政治课,而应构建全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鼓励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积极担负思政育人的责任与义务,挖掘本学科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及有关资源,在做好学科知识讲解工作的同时,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巧妙落实到位[1]。
(二)“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
“课程思政”理念相较于以往的德育模式有以下特点。
第一,不再将育人的责任全部压到班主任和思政教师身上,而是强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鼓励基层教师全员参与其中,立足所教学科课程实际,挖掘可用的思政育人素材,这样一来便得以构建结构宏大的思政育人体系,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政教育[2]。
第二,“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学科教师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从所教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学科知识的讲解与传递,又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对学生心智的启迪[3]。“课程思政”理念将“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进来,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由化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更是一门彰显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有着鲜明的学科性特点。这就使化学学科涉及的知识与内容很多既有工具性的特征,又闪烁着人文性的光辉,二者共同作用,有助于化学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由学生的成长需求所决定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面临的种种诱惑随之增多。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上其长期处于单纯的学校环境,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这都使得他们在面对外界事物时难以辨别是非,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侵蚀。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讲,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恰当的思政教育,让他们在“三观”塑造、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受到正确的引导。而“课程思政”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在收获丰富的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多方面的思政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由当前的社会环境所决定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有了明显的转变,即不再将教育仅视作教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获得理想分数的途径,而是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质目的,将其作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侧重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唯分数论”的观点逐渐被“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观点所取代,“课程思政”理念也应运而生。教师应积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尝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育实践中,这也是“课程思政”理念与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必要性之一。
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切入点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品质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高中化学教师应立足本学科的实际特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品质,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加严谨、负责的态度高效地学习化学知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4]。
例如,高中化学教学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实验。对于化学实验,学生最明显的一个体会就是步骤繁多,且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目的,顺序不能颠倒,不然就容易导致实验无法顺利进行,而且会严重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完成具体的化学实验,并借实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严谨、负责品质的渗透与培养。
又如,高中化学教学会涉及众多的化学公式、定理等,这些化学公式、定理的形成是无数的化学家、化学工作者通过长期、大量的探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在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在向学生讲解化学公式、定理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渗透相关内容,巧妙对学生进行严谨、负责品质的培养。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正积极融入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可以说,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既是对我们生存环境负责,也是对我们每个人乃至对后代子孙负责。高中化学教学蕴含着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教师需要做的便是立足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熏陶与教育。
例如,“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围绕着化学与环境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方面指出化学是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专题,教师除了要细致剖析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化学知识的讲解与渗透外,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促使学生将化学学科有益的一面发扬光大,与此同时有意识地降低或消除化学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其实就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有效体现。
又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一些化学用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化学污染,包括对水体、空气等的污染。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改进实验步骤,引入“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等形式,在确保学生从化学实验过程中切实收获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觉产生用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这种将化学教育与环保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各学科教师需要立足所执教课程的实际情况巧妙挖掘资源,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相较于历史等其他学科,高中化学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不那么明显,因此,更需要高中化学教师立足实际,耐心挖掘、合理利用。
例如,在教学复分解反应的相关化学知识时,笔者除了向学生详细讲解其涉及的化学知识点,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述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他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40~50年代,他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此外,笔者还带领学生细致剖析了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原理:要制纯碱,先要制得溶解度较小的NaHCO3,再利用碳酸氢钠不稳定性分解得到纯碱。要制得碳酸氢钠就要有大量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所以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会析出,其余物质处理后可作肥料或循环使用。这些专业化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得以对复分解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而且也对侯德榜这位做出重要贡献的化学家有了更多的崇敬、敬重之情。这便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巧妙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其浓浓家国情怀的有力体现。
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从学生出发,考虑学生实际认知
高中化学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即引入的内容要便于学生理解,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同时还要紧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灵活而多样的形式融入。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而不能仅仅是单纯讲解和生硬引入,那样会导致学生失去探索与学习化学的兴趣,制约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不利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从教材出发,紧扣实际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理念提倡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教学是基础,即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教材,紧扣实际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而不是不管不顾,想到哪儿便说到哪儿,那样不仅会严重影响化学课程的正常进行,也会使“课程思政”的效果如同浮萍,缺乏根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紧扣实际教学内容,既注重课程知识的讲解与传递,又掌握巧妙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才能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切实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从社会出发,挖掘多彩教育资源
社会生活是我们所学知识的来源与归宿,由此出发,高中化学教师应放宽眼界,打开视野,从社会生活入手,从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出发,挖掘多彩的思政教育素材,并以恰当的方式巧妙地传递给学生。例如,社会新闻热点备受关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素材,进而对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不失为“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各学科教师都应积极担负与履行各自的重要职责。在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高中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之道,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