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鼓“第一槌”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2022-11-20陈秋亚
■陈秋亚
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从放松的休息状态迅速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并对新授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那么,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用响鼓来比喻一堂课,那么第一槌则是导入语。如何击响这“打鼓的第一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一、开门见山,破题而入
题目,也就是“文眼”。一篇课文的题目或直接点出人物、相关事物,如《植树的牧羊人》《孔乙己》等;或概括主要事件,如《最后一课》《范进中举》等;或表现主题,如《乡愁》《秋天的怀念》等。很多知名教师的新课导入语就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课”,直接点题,单刀直入,干脆潇洒。
《变色龙》的题目夺人眼球,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变色龙》一课,请大家读一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这一题目有什么特点?文中的变色龙指谁?他是怎么变化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思考,默读这篇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导入语,教师可以开门见山,从题目入手:“最近我们刚读完本学期必读名著《朝花夕拾》,今天就来具体学习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请同学们读题目,思考问题——从题目可知本文主要从哪两个部分来写?并说明理由。”
删繁就简,直接破题而入,教师提问简洁,指向明确,能快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生活中,有些人热衷于观看悬疑推理片,因为剧情吸引人,悬念迭生,环环相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新课的导入也一样,巧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带着悬念读课文,有一种类似探险的味道,新奇又刺激。
在教学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时,我们可以利用悬念导入。阅读文章题目,一般会产生以下疑问:“她”是谁?“我”是谁?“眼睛”是什么?“我们”去了哪些地方?“她”为什么不能自己去?……这一系列问题在学生心中留下悬念,勾起好奇心,激起学习斗志,使他们迫切地想要从文中找到答案。
在教学《孔乙己》时,很多学生容易被题目吸引。我们不妨这样导入:“孔乙己是姓“孔”名“乙己”吗?这个名字有什么典故吗?孔乙己这个人物究竟有怎样的悲剧呢?”这样的设计,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钻研课文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的题目就留有悬念。“于勒到底在哪里?什么时候能回来?”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他们就会去文中找答案。前文有悬念,后文必有释疑。
当然,设置悬念不能天马行空、故弄玄虚,一味地追求新奇、好玩,而是要基于学情,从教材出发,不然学生就像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然。
三、别出心裁,增强趣味性
千篇一律的课堂导入,自然会让学生乏味。教师有时就像魔术师,变个戏法,耍个花样,如读篇美文,讲个笑话,猜个谜语,讲则新闻等,来个课前热身。这种别出心裁的导入,必能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时,我考虑到苏轼是第一次在课本里出现,导语不妨在这位知名度极高的作者身上做做文章。我这样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命运多舛,屡遭贬谪,却是乐天派;
3.他是个全能型人才;
4.他与辛弃疾齐名。
他是谁?(板书:苏轼)你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学生分享)
以“猜人物”的方式慢慢揭开人物的神秘面纱,不仅可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人物的印象更为深刻。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通过“先让学生体验打腰鼓,再看表演视频”这一形式导入(课前准备一只腰鼓):“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打腰鼓。请同学们观察他的动作、神情(先用红绸带将腰鼓系于腰间,然后学打腰鼓,他那别扭搞笑的举动逗乐了全班)。然后全班观看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同学们比较异同点,强烈地感受这种宏伟的场面、豪迈奔放之美。”学生被直观的画面和激越的鼓声震撼了,读起课文来就更带劲了。
趣味性导入,关键在于“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与与文本相符的趣味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这样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切忌哗众取宠、弄巧成拙。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的创设,如一杯香茗,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中。教师如果喜欢朗诵,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配乐朗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如配图、配乐、视频播放等,通过美妙的情景呈现,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我的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背景音乐响起(纯音乐或有点忧伤的配乐,如《雨的印记》等),投影展示一组父亲的背影,肥胖的身子,略有些弯曲的背,蹒跚走向远方。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体悟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聆听康辉的深情朗读,感知文章内容,脑海中想象父子之间感人的场景。文章情感的触发点是父亲的来信,截取最佳的表现角度——背影,放在“祖母死了、父亲失业”这一特定背景下,更觉悲凉与伤感。
在教学《雨的四季》时,窗外正好下着雨。正值初秋,天气闷热,雨点密集。于是,新课导入我又有了新的灵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有序地聚集在窗前,也可以聚集在阳台上,仔细观察初秋的雨的特点,试着用两三句话来描述所看到的雨景。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写景,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触碰雨水、静听雨声,全班分享交流。利用雨天这一契机,巧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在雨天教学《雨的四季》,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能激发情感的流露。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一线教师要基于学情,因生而异,灵活应变。借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勤于观察,善于捕捉,勇于探索,自得其法,就一定能击响“打鼓的第一槌”,让学生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