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节,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2022-11-20赵智德衡阳市铁一中学历史教师

十几岁 2022年18期
关键词:夫差吴越伍子胥

文/赵智德(衡阳市铁一中学历史教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在我们的认识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南北朝文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对此说法进行了纠正:“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那么,端午节到底与屈原有没有关系呢?

溯本求源话端午

事实上,早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端午了。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吴越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他们认为五月初五是龙诞生的日子,为了纪念龙的生日,龙舟竞技成了节日里不可缺少的活动。

仲夏时节,天气炎热,时常会有蛇、蝎子等带毒性的动物出没,因此,五月又被老百姓们称为“毒月”。尤其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古人们认为是毒性最强的一天,堪称“毒霸”。为了祛毒,老百姓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喝雄黄酒、佩戴香囊、挂艾叶菖蒲等。久而久之,这些习俗便慢慢传承了下来。

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故初五便被认为是端午。于是,五月初五就有了专门的名字——端午。

不期而遇成佳话

文人的“牵线”,促成了端午节与屈原的“结合”。

端午祭龙辟邪,听上去似乎欠缺了人文内涵。此时,民间对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壮举流传甚广,文人们灵光一闪:把这二者放在一起,这个节日可不是多了几分情怀?于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就横空出世了。

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距离屈原去世虽已七百多年,但“屈原热”经久不衰。于是,吴均便将二者来了个“绑定”,并进行艺术性地演绎,逐渐形成了后人熟悉的版本:“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从此,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成为一种习俗,绵延至今。

自从端午节“搭”上了屈原,节日也变得更有情怀、更有人文气息。端午节纪念屈原,让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思、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了载体,自然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广为流传。

端午节的其他版本

端午节追思的人物,除开屈原,还有几个版本,如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苏州府志增补》记:“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投奔吴国,助吴灭楚。当时吴越争霸,吴大败越,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允和。子胥建议,应乘胜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前对邻居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话传入夫差耳里,夫差大怒,取子胥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曹娥一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为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哭声响彻空旷的江边,持续十余日不绝。后来,哭声止了,曹娥也投江死了。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将舜江改名曹娥江,并尊曹娥为水神。

从屈原、伍子胥到曹娥,不管哪种说法,端午节所承载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忠孝情结,是中华儿女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夫差吴越伍子胥
“千金”的由来
卧薪尝胆
东周列国志(10)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西施的爱情
千金小姐
伍子胥出昭关
夜渡笠泽
等月亮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