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2022-11-20董巧英
文/董巧英
引 言
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人们普遍关注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小学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随着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从阅读、写作多个角度对小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重视学生的层次,制订符合小学生并且有针对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案,引导小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文本,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实现有效的阅读学习。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业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独立阅读,提升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对问题产生新的理解。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教师要注重把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的形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实施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强化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内在价值
(一)加强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独立评价和理解所读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独立评价文本,使其建立一个基于理解和评价文本的学习过程,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在情感上升华所阅读的材料,体验并评价它们。
(二)加强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阅读材料是一种具有结构和一致性的语言,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更多的阅读,学生能够提升自我意识和审美意识。
三、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兴趣较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低。此外,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富有爱玩、好奇的天性,对未知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如果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就浪费了其天性优势,对其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因此,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在该年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天性,多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书本中寻找阅读的乐趣,逐渐消除学生对文字阅读的抵触心理。教师要按照提前制订好的相关教学计划,采取正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师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就会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实际教学和目标不协调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前,会制订一系列的教学目标。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师就会发现实际的教学与制订好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过于理想化,没有对学生记忆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因此,其制订出来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情况不符合,明显脱离了实际情况。同时,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导致学生出现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的设施不能满足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在课程的设计方面,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整合。这就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输出,而忽视学生是否掌握相关技巧。这大大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制订长远的教学计划,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
四、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情,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达到精细化的程度。教师要利用课下时间,深入学生群体,展开明确、详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制订与学生年龄阶段相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每一个生字,并利用正确的阅读技巧代入文章的情节设计,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树和喜鹊》时,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对学生展开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窝、孤、邻、静”等生字以及这些生字的读音,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跟读,保证学生会读每一字。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大意进行概括,了解文章讲述了孤单的树上住着一只孤单的喜鹊,后来因为种植了许多树木,出现了许多喜鹊,树和喜鹊都变得不再孤单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所写“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反思保护生态和种植树木的重要性,实现有效的阅读。
(二)创建有趣的语文课堂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共同创建一个活跃、充满趣味性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进行阅读[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章,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应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一文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模拟文章中不同动物之间的对话,让不用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如一位学生扮演卖泥塘的小青蛙,一位学生扮演路过的老牛。通过展开有趣的对话,学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场景,了解老牛、野鸭等动物不买泥塘的原因,以及青蛙为了卖泥塘做出的努力。教师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青蛙最后不卖泥塘的原因,并分析文章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阅读,使学生从有趣的课堂中获得阅读的乐趣[4]。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热情
为了创造一个鼓励学生阅读的环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改变以前僵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把重点转变为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创新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5]。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内文章和课外知识结合的方式,选择学生喜欢的传说或者神话故事,并要求他们理解故事和传说的含义。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例如,教师在教学《精卫填海》的内容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独立分析“精卫”变成小鸟的经过以及“精卫”名字的由来,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想要表达的引申含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阅读比赛,在教室里设立阅读角,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与所读内容的不同之处,然后做出评价。在阅读角,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文本,提出不同的阅读建议,鼓励他们阅读并尝试找出文本之间的差异,然后与大家分享,增加学生阅读的信心和成就感,帮助他们进一步享受阅读。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矛盾。因此,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阅读和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情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这样写文本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以便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使用这种风格。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和做笔记,让学生在阅读时写下重要的定义或有意义的短语,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积累更多素材。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从阅读中得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此来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并以此来指导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制订。同时,教师还要保持教学的先进性,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并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不断的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以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相关信息知识,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水平。例如,教师在给小学生讲授《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英雄雨来的英勇事迹,使学生通过感官的体验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六)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往往被教师忽视。良好的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从而使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更注重成绩评价,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例如,当学生被要求朗读一篇文章时,教师通常会说学生读得很好,但并没有确切地说“好”在哪里。这些评价过于片面和笼统,导致学生对自身阅读的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基于此,在评估学生的阅读时,教师必须具体说明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如发音、语境和流畅性或丰富的情感表达等,以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清晰和完整的理解。
结 语
根据上述论述可知,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进行层次清晰的教学,保证学生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创建活跃的课堂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