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市满周年北交所“引活水”再出发
2022-11-19张俊鸣
张俊鸣
在北交所开市一年来,有120余家科技公司成功挂牌,但对北交所的投资者来说,却出现“赚钱难”现象,即使基金公司也概莫能外,有的基金甚至净值回撤超过30%。虽然这一表现有A股整体下跌的因素,但北交所在改善市场流动性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近期一系列的政策让北交所有望引入更多资金活水,有助于更多资金关注和挖掘北交所股票的投资价值。
对北交所来说,开市一年以来在企业上市融资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截至11月15日共有123家公司挂牌上市,而且这些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也体现了相当程度的成长性,三季报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都超过A 股整体平均水平。不仅如此,有超过七成的北交所公司推出了现金分红方案,分红总额超过23亿元,另外还有20多家公司提出回购方案,给了投资者真金白银的回报。
不过,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在过去一年,恐怕很难在北交所取得正收益。最直观的指标是北交所的总市值,2021年11月15日开市当天有81家公司登陆北交所,总市值一度突破3100亿元,而一年之后上市家数增加了40多家,总市值却不增反减,剩下不到2000億元,单纯以总市值计算就缩水了三分之一以上,开市之初就买入持有至今的投资者损失更远超这个数值。即使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也难有斩获,去年11月成立的8家北交所主题基金有7家净值下跌是两位数,表现最差的甚至下跌超过三成。这种和基本面向好背离的“赚钱难”状态,虽然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如果持续下去,势必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进而导致优质上市资源的流失,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
北交所赚钱效应低与其流动性不足问题有关。虽然具备北交所交易资格的投资者总数已经超过500万,但和科创板、创业板相比,真实参与到北交所的投资者比例较低,这点从市场成交的活跃程度可见一斑。过去一年,北交所的日均换手率低于1%,和科创板、创业板的2%多有明显差距。
要提升北交所的流动性,除了持续引入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吸引更多资金关注之外,还需要打通更多资金入市的渠道。近期,北交所围绕引入资金“活水”的政策不断,11月21日就要正式亮相的北证50指数推出之后,预计相关的指数ETF资金很快也会登场,有望为北交所头部企业带来大量被动配置资金;推出的北交所融资融券细则,参照以往沪深股市推出“两融”业务的经验,早期应当以融资参与为主,这对改善北交所的流动性也是一大利好;北交所调降股票交易经手费。此外,科创板近期开始推出做市商机制,这项制度此前已经在新三板实施过一段时间,脱胎于新三板精选层的北交所如果未来引入这项交易机制,相信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一旦成形也会有效增强市场资金对北交所的关注程度。笔者认为,目前政策已经关注到北交所改善流动性的迫切性,未来势必还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北交所流动性提升的拐点已经隐然可见。9月中旬以来,北交所的日均成交金额超过10.5亿元,是此前两个月均值的两倍多,显然已经有增量资金开始在低位布局。
增量资金进场,看好的是北交所流动性改善对估值提升的正面影响。目前北交所的平均市盈率在20倍左右,只有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一半左右。这种因为流动性不足导致估值较低的“流动性折价”,未来势必会随着流动性的改善而逐渐修复。类似的“流动性套利”的机会,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比如高折价的封基,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吸引套利者不断进场,最终完成价格向净值靠拢的过程。又比如ST股的摘帽行情,ST股原本因为风控和涨跌幅限制被许多机构投资者列为“拒绝往来户”,个人投资者也有单日买入不超过50万股的限制,摘帽之后两大制约因素逐步消失,潜在投资者规模扩大,对股价也形成一定程度的正面带动效应。
在北交所公司的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情况下,未来流动性有效改善,势必形成资金螺旋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目前北交所的估值水平较低,这种流动性改善带来的行情更具有持续性。笔者认为,这轮流动性改善的行情有望成为明年北交所的主旋律,笔者重点观察那些底部逐步抬高,业绩不断改善,股东户数最近一年减少一半以上且户均持股超过一万股的品种,如颖泰生物、浩淼科技、富士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