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发轫理路与实践逻辑

2022-11-19蔡婷婷吴松强

创新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关键企业

蔡婷婷,吴松强

(1.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0;2.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1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是2021—2035年我国必须实现的既定发展目标。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显著的重要性,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经是国家安全层面的需要,决定了中国能否维持经济高质量发展[1]。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是,国家统筹既定发展目标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给出了15年的刚性时间约束,中国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紧迫性得以彰显。另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开局期,是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最好的发展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产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从内部形势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发资源投入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897.7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4万亿元;创新产出也不断增加,专利申请授权量由2000年的10.5万件增加到2020年的53万件,在全球保持领先水平。尽管我国的创新投入与产出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创新成就,体现出我国不断增强的科技竞争能力,但是科技创新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还存在明显不足[2]。我国除了在少数领域实现了领跑、并跑,在大多数领域依然处于跟跑阶段,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整体协同度不够,部分关键产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虽然不同领域产品和技术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推进,但是我国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上仍然存在突出短板,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还无法直接自主提供,与国际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进口依存度高,高端市场占有率低。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给率仅为1/3。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替代,是本土企业成长和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途径[3]。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缺乏国内市场支持,成为制约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突破的原因之一[4]。

从外部形势看,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国际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美国瞄准中国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了全面封锁与遏制[5]。美国以贸易摩擦为借口推行中美“科技脱钩”,反映了我国部分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倒逼中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步伐。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回缩,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关键产品和技术的国产替代将会使国内供应链无缝对接,是显著增强我国供应链优势的积极策略。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美关系不确定性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依赖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难以为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秩序,关键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是防范和化解产业链风险、保障产业链安全的根本之策[6]。“十四五”时期如何准确理解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重要战略价值,并实现特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立足“十四五”关键时期,探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发轫理路和实践逻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来源于对自主创新理论的探讨。Naushad和David(2000)研究指出,技术追赶者的自主创新是非常必要的[7]。自主创新的实现主体不同,内涵则不同。国家自主创新侧重于对产业共性技术的内援式供给,而企业自主创新强调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无论哪种形式的自主创新都具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核心技术上取得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实现领先开发;三是率先开拓新市场[8]。在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的创新模式正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9]。技术引进会形成路径依赖,逐步失效。当技术差距较小时,如果不自主创新,就会导致“模仿陷阱”,并且关键核心技术很难从外部获取,只能从组织内部产生[10]。自主创新是后进国家实现赶超的必要途径,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是摆脱进口依赖、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

2.1 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核心专有技术,在产品或技术系统中起关键或核心作用,具有默会知识密集、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强的特征,是产业技术系统的共性基础。目前学术界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陈劲等将关键核心技术定义为关键性与独特性的技术体系,需要长期高投入的研究开发[11];辜胜阻等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在企业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技术,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颠覆性的特征[12];谭劲松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将关键核心技术与一般技术区别开来,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决定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绩效的技术,制约其他组件和整体效用发挥[13]。学者们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分类角度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基于企业层面,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能够进入某一领域并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基于产业层面,关键核心技术是支撑产业活动的关键技术,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基于国家层面,关键核心技术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技术。总而言之,关键核心技术是控制同行业技术制高点的技术体系,具有不易掌握、不可替代、难以超越的突出特征。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极端复杂的创新活动,需要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多元协同。现有研究多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基于制度视角探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例如,贺俊等提出,政府对高铁产业的集中控制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安排[14]。②基于系统视角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机理。例如,郑刚等探讨了芯片企业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出了“撬动—带动—联动”机制[15]。③基于技术视角探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路径。例如,王敏等提出,“跨界组合”和“深度积累”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的两个基础性机制[16]。

2.2 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是防范和化解产业链风险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也成为产业界热议的话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口替代战略”被提出,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来保护本国发展不够成熟的工业,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后期,国产替代的内容发生了改变,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趋于成熟,其基本具备替代大多数进口产品的能力,但是在产业链中上游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部分产品还无法完全自主提供,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因而工业化后期国产替代主要集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学术界对国产替代的系统研究较少,胡登峰等对科大讯飞2000—2021年从跟跑到领跑的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基础技术科学创新与基础科学知识创新构成两个关键创新要素,提出了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模型[17];王昶提出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效益—价值—安全”基本转变逻辑,追赶期通过技术跨国并购型与制度市场驱动型、跨越期通过自主创新驱动型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18]。

2.3 文献述评

社会各界对国产替代的战略价值具有广泛共识,但对推进国产替代的路径和方式存在分歧,尤其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国产替代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思路,但是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期。个别学者或从个例出发,或从国家赶超周期变化角度,探究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路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性因素的潜在影响。鉴于此,本文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架构,系统性分析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障碍性因素,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等提出对策建议,以厘清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发轫理路和实践逻辑,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3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障碍分析

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出发,探究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主要障碍性因素。

3.1 宏观层面

第一,存在认识误区,国产替代的统一思维尚未形成。面对国外产品供应不足,国内不少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力度,在一些基础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进展,打造诸多性能优良的国产替代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但是,国内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尚未形成明确、系统、统一的思维体系,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国产替代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不利于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进一步攻关。其一,有观点认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主要由国家驱动、政府主导。然而必须指明的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需要实现的是技术赶超,依赖本土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广运用。政府意志无法代替企业行动,只有从根本上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才能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其二,有观点认为,通过限制国际高技术产品可以提高国产替代率。事实上,科技创新从来不是采取封闭路线排斥外来技术,当前国产替代追求的是技术和供应链的自主化,并非追求100%国产化,同时,工业化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不适合再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其三,还有观点认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主要需要解决的就是核心技术的突破问题。事实上,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不仅要以技术攻关为目标,还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有时比研发更难。

第二,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建立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涉及深层次科学问题的识别与突破,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的联结与支撑。近些年我国在前沿基础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科技创新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关键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所需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核心技术力量和源头创新供给明显不足[19]。究其原因:其一,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总支出比重首次超过6%,但是该指标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稳定的15%及以上。其二,我国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不能完全匹配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无法支撑本土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所需的长期可持续投入。从现行科技金融体系看,一方面,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很难满足自主创新能力处于提升关键时期的非国有企业或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股权投资重模式创新、轻技术创新,资本市场对核心技术领域的投资比较少,本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核心技术领域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很难在资本市场融资[20]。

3.2 中观层面

第一,缺乏适宜的产业政策,国产替代的支撑力度不够。产业政策是支撑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作用的重要工具。但是,我国产业政策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支撑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的制度供给严重缺失,难以支撑产业链内的创新主体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扩散服务[21],制约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替代。一是产业政策“重选择、轻功能”。从政府对产业的干预程度看,产业政策一般分为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我国采取的是干预性强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即选择某一特定产业进行扶持,追求产业的规模效应而不注重产业的创新质量,而且产业政策集中度高,使得政策作用泛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各类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选择性产业政策很难明确识别目标扶持产业和核心技术,会导致产业创新资源的错配,不利于集中力量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二是产业政策内容不够完善,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制度设计,相关产业政策呈现碎片化特征。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涉及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范围比较广,研发过程复杂且漫长,需要有面向核心技术集体攻关的政策合力,而我国产业政策内容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国产替代的“软”“硬”环境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建立在对领域内各种形式的核心技术、前沿创新的全面突破和控制上,需要国家创新生态体系的支撑。健全的创新生态体系是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及创新环境动态平衡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和国产替代。但是,我国的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软”“硬”环境还不完善,制约着中国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首先,国产替代的“硬”环境须进一步改进。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模偏小,高水平、专业性创新平台较为缺乏,科技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等科技创新要求高的领域引才、用才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关键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流通渠道不畅通等,都不利于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硬”实力[22]。其次,国产替代的“软”环境方面缺乏鼓励创新和包容失败的氛围。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团队和人才长期缺位,束缚了中国在关键领域赶超全球前沿创新国家的能力。人才培育环境不健全,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没有足够的高端研发人才供应支撑。

3.3 微观层面

第一,领军型创新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我国领军型创新企业少,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德温特2020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显示,中国共有7家企业入选,来自中国大陆的仅有3家,分别是小米、华为和腾讯。当前正是由处于全球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跨国企业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体系,中国缺乏全球领先的领军型创新企业,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从根本上挤压了中国在特定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培育的机会。另外,2019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仅占R&D经费总支出的3.8%。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发展模式的依赖性仍很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管理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经营效益,许多企业处在“不想创新、不能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境况中。正因为如此,现阶段中国很难依靠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

第二,领军人才及攻关团队缺乏,技术集中突破难度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需要依靠由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创新人才、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以及各类中高端技能人才组合而成的攻关团队,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普遍面临难以忽略的人才缺乏、人才不稳定困境,阻碍着发展中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23]。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中高端人才能够支付相对较高的薪酬,这是其吸引发展中国家各类中高端人才的重要优势,迫使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和集聚各类中高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地位,难以打造自身领军人才创新研发团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尤其是依靠持续性巨额研发投入来培育自身中高端人才团队的企业,普遍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发达国家的企业会利用薪酬优势等,吸引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中高端研发团队或人员向发达国家企业逆向流动,造成发展中国家企业领军人才及攻关团队的不稳定,导致关键核心技术集中突破的难度加大。

4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实践逻辑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架构,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提炼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实践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实践逻辑

4.1 宏观层面

第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国产替代统一思维。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不能陷入“单兵作战”思维,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集成,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以超常规形式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到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中去,以举国之力进行攻关与突破。首先,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制定国产替代的行动方案和时间进度表,加快统筹协调,明确实施主体,压实责任;出台相应的国产替代鼓励性政策,激发研发端、生产端和应用端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给予企业足够的宽容与耐心,通过应用牵引、用户导向,在关键节点分类梳理国产替代的基础性和可行性,分别实施聚焦突破,释放企业创新的潜力和活力。其次,针对当前国产替代产品市场空间不足的问题,建立国产自主研发产品优先采购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技术成熟、性能良好的产品进入国家安可工程、政府采购目录,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替代应用示范;加大国产替代创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增强社会购买自主研发产品的意识,从需求端激励各创新主体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攻关,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商用生态体系[24]。

第二,强化基础研究,加大专项投入。今天的关键核心技术诞生于昨天的基础研究,而今天的基础研究又在创造明天的关键核心技术[25]。要重视并维持基础研究的长期可持续投入,保障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培育多样化的基础研究主体,促进各主体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完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对接机制,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提供源头创新供给[26]。加大专项投入,一要针对国产替代的重点行业领域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实行专项投入机制,集中支持专项内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进具有国产替代前景的本土企业扩大研发和生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财政支持;二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投入,同时明确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方面的主体地位,对企业进行税收补贴,给予企业基础研究有效的财政激励;三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优化科技金融体系,设立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进行投资布局,扶持VC/PE市场培育,放宽创投资本的退出条件,并不断开拓新型融资方式,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措施,使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融资渠道灵活化,打破领域内企业的融资瓶颈。

4.2 中观层面

第一,完善产业政策,加大国产替代的支撑力度。“十四五”时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在此背景下,选择性产业政策难以满足这种发展要求。因此,我国要清晰界定政府和市场在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中的政策作用边界,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是中国当前的必然选择,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保障都很重要。一方面,要改变以往“重选择、轻功能”的产业政策导向,构建选择性与功能性结合的产业政策动态平衡体系,重点支持国产替代率极低的产业链环节,改变选择特定产业中的特定企业进行定向支持的激励思路,强化创新制度环境建设、科技人才激励制度建设、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等,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产业政策,把握恰当的扶持强度与期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产业政策的内容,健全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产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着重区分面向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和应用性共性技术研究的不同产业政策的供给思路。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要强化政府资源的支持力度,应用性共性技术研究要强化环境层面的供给,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内部供给和需求机制,逐渐摆脱外部依赖。

第二,优化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国产替代的“软”“硬”环境。一是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集体攻关,参与主体包括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大中小企业,注重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增强技术攻关研究的自主性,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多向流动。二是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形成多方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新格局。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改变传统创新主体分散化的特点,将分散的创新单元进行有效协同,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形成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多样性有效供给,加强政府战略引领,同时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27]。三是组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所需的人才队伍,遵循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注重顶尖研发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性领域,探索高校和企业深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系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水平,优化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构建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极大释放人才的创新效能。

4.3 微观层面

第一,明确企业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动力。首先,企业要明确自身主体地位,更多参与到基础研究中去。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有着更明显的市场优势,对市场变化与市场信息的反应更加敏捷和及时,能更快发现并找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基础研究方向,且更了解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难点。企业要选择与自身应用需求直接关联的、具有明确技术导向的基础研究,通过与其他创新主体合作共同强化基础研究,进一步夯实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基础。其次,充分发挥领军型创新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链主”,主动引领产业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由领军型创新企业牵头,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大创新团队,大胆探索科技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整合。最后,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平衡好短期功利目标和长期目标,实现强强联合,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素质。

第二,重视领军人才和攻关团队的引进和培育。拥有领军人才和攻关团队的企业更能积累并提升长期价值[28]。企业可以实行联盟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发挥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协同效应。首先,企业应积极汇聚全球各类重要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科技领军人才集聚高地,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吸引高端人才,以能力为标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破格引进渠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其次,企业要提高人才管理意识,加强培训交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与领军人才高效协同的研发团队,完善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和职业规划体系。最后,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联动,建立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将引才触角向高校、科研院所延伸,打造人才飞地,以飞地为纽带,更好地集聚各类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的转化,有效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闭环衔接。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问题,通过政策文本分析、理论研究等方法,系统梳理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理论基础,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架构,总结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存在认识误区,国产替代的统一思维尚未形成;②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不足;③缺乏适宜的产业政策,国产替代的支撑力度不够;④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国产替代的“软”“硬”环境不完善;⑤领军型创新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⑥领军人才及攻关团队缺乏,技术集中突破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①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国产替代统一思维;②强化基础研究,加大专项投入;③完善产业政策,加大国产替代的支撑力度;④优化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国产替代的“软”“硬”环境;⑤明确企业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动力;⑥重视领军人才和攻关团队的引进和培育。

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细化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结合国外案例,总结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国际经验,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提供新的思路;二是对现有政策文本进行全面梳理,找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具体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驱动因素研究,成功的国产替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厘清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主要驱动因素,对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关键企业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企业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企业
企业
高考考好是关键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