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球形大地的认知

2022-11-19尹传红

小康 2022年31期
关键词:月食北极星航行

文|尹传红

打小痴迷科普科幻,书香悦读一路相伴。分享科学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记。

2022年是人类首次完成环球航行500周年。这一次载入史册的伟大航行,由效力于西班牙王室的葡萄牙探险家费尔南多·麦哲伦引领。他们的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从西班牙瓜达尔基维尔河口出发,自西向东行,历尽艰险,费时3年,绕世界航行了整整一圈,又回到始发地。开辟新航线之外,此番远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证实了古代贤哲的一个非凡洞察——大地是圆球形的。

其实,大地的形状及其在空间的位置,很早便是人类探索思考的“科学问题”。我国古代有“天圆似张盖,地方如棋局”之说,即所谓的“天圆地方”。在古代西方世界,有人猜想大地无尽地延伸,我们生存的世界大概是一个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广阔无垠的平面。它好像是固定地稳立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之上,日月星辰似乎都围绕着作为“中心”的大地在转动。

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从和谐、完美的思辨概念出发,也考虑到对称和平衡,相信大地应当是球形的。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持类似观点。他还结合观察和推理,给出了经验证据:发生月食时,投射在月球上的阴影总为弧形,这表明大地是球形;出门旅行时,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星。

古时人们常常也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第一眼看到海岸线时,总是最高的山峰从海上升起;接着,越来越靠近岸边,就有越来越多的群山进入视野。在晴朗的日子里眺望远方的船只,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地平线上的桅杆”——大地的弧形表面掩藏了船身。

对球形大地的认知,是一项不俗的智识成就。然而,这很快又引发了令人困惑的新问题:如果大地为球形,那么远足的旅行者为什么不会掉落呢?还有,在球形大地的另一端,难道生活着和我们脚底板相对的人么?尽管亚里士多德已然认识到,并无普适的“下方”令各处的物体均向它跌落,并以其朴素的物质理论给出了不错的回答,但依然缺乏足够有力的科学论证。

那时候,引力思想和重力理论尚未出现,人们更无从想象,地球是悬空无靠且时刻都在高速运转的(自转和公转)——这确乎与人们日常的体察和经验不符。因此,如何从可观察事实或现象去推导最合宜的解释,揭示自然的规律和本质以寻求真理,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回望在25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和运动的认知,对月食、日食等天象的实质和地、月、日三者关系的认识,对昼夜更替、季节循环、天体运行轨道等的思考——这些关联起来的探索,都极大地助推了天文学、物理学的发端,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理性思维、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发展,人类宇宙观、世界观的形成和飞跃。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科学或许起步于人类理解天空的尝试:追溯事物演变,探寻其中因果。

猜你喜欢

月食北极星航行
到慧骃国的航行
北极星
日食和月食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
南极星和北极星
小舟在河上航行
航行
半影月食
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静止不动
日食和月食出现机会多少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