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控
2022-11-19马莉梅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业技术站
文│马莉梅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业技术站)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羊肉、内脏等羊肉产品的消费量日益提高,促进国内肉羊养殖迅速发展。但由于国内部分养殖人员疫病防控意识较为薄弱,羊场配套的防疫设备和药品不能满足肉羊场疫病防控需求,导致肉羊疫病频发。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对肉羊养殖危害极大,发病率最高可达100%,可造成羔羊死亡,饮食困难、食欲减退等会显著降低肉羊生产性能,由此造成直接和间接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羊场长期发展。鉴于口蹄疫可能会对动物养殖造成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正是由于口蹄疫对肉羊养殖的危害较大,因此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对肉羊口蹄疫的防控意识,充分掌握肉羊口蹄疫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控措施,有利于做好肉羊口蹄疫防控工作,防止该病的发生,以及在发现患病羊后能及时诊断其是否感染口蹄疫并迅速开展处理措施,防止疫病扩散。笔者对肉羊口蹄疫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以希望为肉羊养殖过程中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一、发病原因
肉羊口蹄疫的病原为口蹄疫病毒,该病毒是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病毒,有7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有O型、A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热和紫外光都十分敏感。在pH<3或pH>9溶液中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灭活,在2%的氢氧化钠溶液或4%的石碳酸溶液中1分钟即可灭活。在56~58℃的环境中40分钟病毒粒子可被灭活,灭活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但口蹄疫病毒对清洁剂、乙醚、酒精和氯仿等并不敏感。
二、流行病学
口蹄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疫病,但在美国北部和中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哥伦比亚等地区未流行该病。口蹄疫病毒可感染30多种偶蹄动物,在自然状态下,山羊、绵羊、黄牛、水牛、猪等家畜更易感染该病。此外,多种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发病,成为家畜感染口蹄疫病毒的重要来源之一。感染口蹄疫的动物乳汁、唾液、粪便、尿液、精液及呼出空气形成的气溶胶中存在大量口蹄疫病毒,并污染圈舍环境导致易感动物感染。羊感染后一般有7天左右的潜伏期,但在出现症状前1~2天即可向环境中传播大量病毒。此外,在肉羊场中,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草场、养殖器具,甚至与病羊接触的饲养人员和车辆等也可成为传染源。口蹄疫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与感染口蹄疫的病羊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物品间接接触均可导致易感羊只患病。口蹄疫病毒可随风传播10~60千米甚至更远,而动物的长途运输也是口蹄疫跨地区、跨国家传播的重要途径。此外,口蹄疫病毒还可通过感染皮肤伤口、人工授精、医源性操作及胚胎移植等方式传播。肉羊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容易发生大流行。中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暴发过4次口蹄疫大流行,对国内畜牧业和动物产品贸易造成严重影响。
三、临床症状
肉羊对口蹄疫病毒的易感程度和临床症状与肉羊的生理状态、饲养条件、免疫状况等条件有关,一般在新疫区口蹄疫的发病率更高,临床症状更为严重,而老疫区通常呈周期性暴发,每隔几年可能就会流行一次。
羊群流行口蹄疫通常同群发病,潜伏期为2~8天,最长为14天。羊感染时首先会出现明显的跛行,随后跛行羊只数量增多,患病动物会出现发热、精神不稳定、易怒、运动减少、食欲下降等症状,羔羊感染后会因心肌炎而出现急性死亡。患病早期,病羊口腔出现水疱,随后破溃糜烂,常见病变部位为牙龈、嘴唇和舌头,随后可蔓延至鼻镜。病羊蹄冠、蹄踵和趾间会有水泡和烂斑,蹄部水泡破溃后极易导致细菌继发感染,触诊蹄部有发热感和痛感。在病羊乳头、外阴和包皮上有可能存在小泡。此外,羔羊常见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并在出现症状后极短时间内死亡。
四、诊断方法
首先,应先根据发病羊的临床症状和器官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注意与传染性脓疱、蓝舌病和腐蹄病等有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区分。此外,患病羊群是否与其他感染口蹄疫的动物接触,肉羊场是否为疫区或羊群是否经过疫区等流行病学资料也是辅助判断羊患病原因的重要因素。剖检病羊若有典型的虎斑心等病变也可帮助确诊口蹄疫。但肉羊口蹄疫的确诊应是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判断,区分其他相似疾病以防误诊。实验室检测口蹄疫的检测技术主要分为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两种。病原学检测有病毒分离鉴定、抗原夹心ELISA检测、RT-PCR、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及琼脂免疫扩散等。其中,病毒的分离鉴定应由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的专业实验室进行,可使用BHK-21、IBRS-2等细胞进行分离鉴定,也可使用乳鼠进行动物攻毒试验。间接夹心ELISA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检测的首选检测方法。肉羊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检测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液相阻断ELISA等。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结果可靠,但涉及使用活毒、耗时长等问题,需在专业实验室进行。液相阻断ELISA是国际贸易制定的口蹄疫病毒检测方法,该方法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对未接种免疫的羊群体判断其是否感染口蹄疫病毒,另一个是对接种免疫的羊群进行抗体效价监测。
五、防控措施
由于口蹄疫可给肉羊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其他家畜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若发现肉羊患有口蹄疫应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提倡开展治疗工作。综合性措施及疫苗接种是国外防控肉羊口蹄疫的主要措施,以降低肉羊口蹄疫的发病率,防止口蹄疫在肉羊群体内传播扩散。
1.加强肉羊场饲养人员的防控意识。在肉羊口蹄疫防控工作中,饲养人员是措施执行主体,应提高饲养人员的防控意识。首先,积极参与当地畜牧兽医组织的羊疫病防控宣传活动,深入了解肉羊口蹄疫的危害和防控措施,规范养殖操作,避免由人员活动导致的口蹄疫疫病的进入和传播。其次,肉羊场应根据羊场具体情况制定口蹄疫防控制度,从检疫、消毒、免疫、隔离、扑杀等多个方面制定符合羊场具体情况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并定期组织饲养人员学习,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确保羊场口蹄疫等疫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发现羊群中出现口蹄疫疫情后,应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上报,不可出现瞒报、私自贩卖病羊等违法操作,在官方兽医指导下对羊群进行相应处理和防控工作。
2.落实好综合性防控措施。应严格按照国内实际情况进行防控工作。首先,不从暴发口蹄疫的地区或国家引入羔羊、种羊或其他动物产品;若发现羊群中有口蹄疫疫情,应立即上报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在官方人员指导下完成封锁、隔离、检疫和消毒工作,对病羊或疑似患病羊进行扑杀处理,对易感羊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同时还要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人员感染。
3.疫苗接种。我国实行口蹄疫的强制免疫制度,通过接种疫苗可使羊只获得特异性抗体,减轻患病羊只的临床症状。在每年都应按照免疫计划进行羊口蹄疫疫苗接种工作,接种间隔3~4个月。目前国内使用的口蹄疫疫苗一般为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二价灭活疫苗,储存条件一般为2~8℃低温储存,防止阳光照射。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接种途径进行疫苗接种操作,保证一羊一注射器,防止疫苗接种操作不规范传播其他病原。接种疫苗后还应观察羊群状态,若出现应激羊只或副反应羊只应及时处理。疫苗接种后还应定期监测羊群血清中口蹄疫病毒的抗体水平,评估疫苗接种效果,对接种合格率较低的羊群应及时补免,以保证疫苗接种效果。
六、结语
肉羊养殖是当前热门的畜牧养殖种类,可有效提高养殖场/户的经济收益。由于口蹄疫可对肉羊养殖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导致肉羊增重减少、羔羊死亡等,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肉羊养殖人员应提高口蹄疫防控意识,落实肉羊口蹄疫防控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做好口蹄疫疫苗接种工作,以保证肉羊场口蹄疫的防控效果,防止肉羊口蹄疫的暴发和传播,减少由口蹄疫造成的肉羊养殖中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