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中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2022-11-19李成文庐山市中医院江西庐山332800
李成文(庐山市中医院,江西 庐山 332800)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较常见的老年性肺部疾病,如未能得到及时诊治,容易并发或继发各种疾病,如肺炎、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等,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在当前临床中,多根据患者的咳、喘、痰、炎等表现来诊断,但缺乏程度层面的评估,对于并发症的发生难以进行明确。针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而言,其有着比较复杂的影像学表现,有着较高的早期诊断难度,易被误诊,从而造成治疗时机的延误。伴随影像学技术的持续推新与完善,已出现多种诊断此病的影像学手段[2]。针对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CT)而言,尤其是高分辨率CT(HRCT),是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进行发现与评估的无创手段,并且还能够对其进展、治疗转归进行随时复查[3]。当前,有关采用HRCT诊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效能的报道较少,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疑似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分别开展常规CT、HRCT检查,评定CT影像技术在诊断此病中的应用效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60~78(66.79±3.21)岁;诱因:抽烟12例、长期与无机粉尘接触24例、长期与有害气体接触18例、类风湿关节炎8例;病程2~15(5.23±0.45)年。纳入标准:(1)均有白色稀薄痰液、阻塞性通气障碍、气短、憋喘、少痰及咳嗽等症状;(2)年龄≥60岁;(3)均有清晰的意识与认知。排除标准:(1)合并呼吸衰竭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2)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异物、心脏病;(3)伴恶性肿瘤、精神疾病;(4)严重脏器(如心、肾等)功能障碍。
1.2 方法所有疑似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分别开展常规CT、HRCT诊断。采用MX4000UAL型双排螺旋扫描机(荷兰飞利浦),扫描范围自肺底至肺尖,于最大呼吸末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1)常规CT扫描参数:螺距1,电流160 mA,电压120 kV,层厚10 mm,准直1.5 mm,矩阵256×256。(2)HRCT扫描参数:矩阵512×512,层距10 mm,层厚1 mm,电流200 mA,电压140 kV。
1.3 临床观察指标将肺部活检、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肺功能等综合检查作为金标准。指派3名医学影像科医生组建专门的阅片小组,以独立、盲法进行读片,且对读片的最终结果进行记录,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最后得到一致性结论。具体指标:(1)所有患者的诊断结果。诊断标准[4]:经肺部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肺功能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气体交换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经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典型异常影像表现。(2)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3)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敏感度=真阳性/(假阴性+真阳性)×100%,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诊断结果62例疑似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通过开展综合诊断(肺功能检查、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及肺部活检等)确诊37例,占59.68%(37/62),其他25例(40.32%)。
2.2 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分析(1)常规CT表现:肺部纹理明显变粗,且显著增加,双肺中、下野外带有明显的网状阴影;14例小叶间隔厚度增加,10例肺内磨玻璃样影,19例胸膜厚度增加,19例双肺基底位置存在蜂窝状变化。(2)HRCT表现:双肺或单肺存在磨玻璃样影、网织状阴影,且有较小的密度,另外,在阴影区发现肺血管纹理。26例小叶间隔厚度增加,22例胸膜厚度增加,14例双肺基底位置蜂窝状变化。
2.3 两种方法诊断结果比较37例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过常规CT检查明确诊断24例,而经HRCT检查明确诊断33例;而在25例非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常规CT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4例,而HRCT为3例。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诊断结果比较(n)
2.4 两种方法诊断效能比较HRCT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的准确度、灵敏度与常规CT相比,均明显偏高(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诊断效能比较[n(%)]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为一种由周围组织、支气管黏膜、气管等被感染所诱发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症状为咳痰、咳嗽等,病情进展后还会出现持续发热、喘憋、呼吸困难等症状,以老年人群或慢阻肺患者最为多发[5-6]。有报道[7]指出,在老年人群当中,慢性支气管炎的综合患病率高达15%,并且伴随老年人口的日渐增多、人们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此病患病人数仍呈逐年增多趋势。现阶段,临床尚无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的确切手段,当将尘肺、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肺脓肿等病排除后,如患者每年发病时间持续≥3个月,且连续≥2年,便可明确为此病[8-9];需指出的是,单纯根据此病诊断标准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难确诊判断其病情程度,因而容易引发误诊、漏诊等情况,从而会对患者的及早、有效治疗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0]。
慢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理变化为支气管黏膜出现坏死、变性或脱落等情况;纤毛发生脱落与倒伏,对原本能正常排除微小异物的功能造成了破坏;黏膜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大及分泌亢进情况,这主要相关于患者的分泌物异常增多;上皮细胞出现局灶性的坏死或增生,丧失原本正常的上皮细胞功能;黏膜下层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且参与自身免疫功能[11]。黏膜上皮细胞活动出现减弱,并且支气管防御能力持续减退,外加黏液较难咳出,造成小支气管出现阻塞、痉挛,最终诱发感染,且进展成阻塞性肺气肿[12]。上述病理变化是临床表现出现的根基。
研究[13]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一些患者还会伴有肺间质纤维化情况,一般由肺泡结构紊乱、弥漫性肺泡炎所引起。另有报道[14]强调,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主要与职业、环境暴露、病毒感染相关,并且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性,因而易使患者病情加重。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常用常规CT,但需强调的是,此方式有着较厚的扫描层,因而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得到的影像学信息具有一定局限性,易引发漏、误诊情况[15]。因此,积极找寻一种准确且简便的诊断方法,尤为重要且必要。
本研究中62例疑似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经综合诊断确诊37例;常规CT表现为肺纹理明显变粗,双肺中、下野外呈网状阴影;HRCT表现为单或双肺存在网织状阴影、磨玻璃样影,且有较小的密度,在阴影中还呈现有肺血管纹理。HRCT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均较常规CT高。提示HRCT更为精准,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常规CT进行诊断时,仅能将网状阴影显示出来,而对于小叶间隔厚度增加难以检出,因而对诊断结果判定意义不显著,特别是在早期慢性支气管炎,效果不突出[16]。较之常规CT,HRCT对扫描参数进行了改进,采用更为先进且实用的高分辨率图像重建方式,因而能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更好地显示肺部结节的细微结构,因而能为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提供更多且更加客观的征象[17-18]。此外,还需指出的是,HRCT能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并促进肺部结构交界面相应锐利程度的增加,增强细小结构的分辨率,虽然薄层扫描会增加噪音,但能通过将mA、kV给予增加的方式来对噪音进行削弱[19]。因此,较之常规CT,HRCT在诊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与效能,能对传统CT较难观察到的征象进行细致观察,为此病诊断及定性提供切实支撑。
综上,采用HRCT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诊断,能将肺部细微结构准确显示出来,故与常规CT相比,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与准确率,应用效能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