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网络治理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11-19白龙
白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0 引 言
目前,在学术期刊上关于“网络治理”这一主题,存在着两种不同定位,一是定位于治理方面,作为治理理论重要分支,解决公共管理难题;二是定位于网络方面,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解决互联网或者网络空间问题。本文所采用网络治理主要是指后者。
截至2021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3.0%。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的普及在拓展人类生活空间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国家治理难题。网络治理的成效不仅影响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安全,更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于此,对国内网络治理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知网(CNKI)数据库中CSSCI 文献为基础。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主题为“网络治理”,时间限定为2011—2022(2022年4月11日),获得有效文献1 274 篇。去除掉编者按,卷首语等非研究性文献,并在阅读文献摘要和部分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剔除定位于治理方面的网络治理理论文献,最终汇总得到有效文献784 篇。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研发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CiteSpace 5.8.R3 版本对于CNKI 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聚类共现和突现词分析,帮助我们了解相关领域热点问题和前沿方向。
2 文献情况分析
2.1 文献研究时间分布分析
对知网(CNKI)2011—2022 时间段有关“网络治理”文献每年发表数量以折线图(如图1 所示)的形式进行展现,能够反映该领域近几年研究的整体水平、研究速度和演化阶段,能够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关键节点的变化有初步了解。
图1 2011—2022年(CNKI)国内网络治理CSSCI年发文量
排除掉不能完全统计文献情况的2022年,对近十年发文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2011 至2017年国内网络治理相关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并在2017年达到小高峰,通过梳理文献和了解相关背景,在这一时期,国内互联网由Web 1.0向Web 2.0 演进,互联网更加普及的同时,网络热点更多,网络舆情的影响越大;同时党和国家对网络安全更加重视,不仅党和国家提出了网络命运共同体理念、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而且在201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治理加强了制度和立法保障。
从2018年到2021年国内网络治理相关文献发文量趋于平稳,但在2019年达到另一个高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正在加速迈进Web 3.0 时代,技术更发达的同时,治理也面对更多难题;同时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提出,不仅对网络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要求网络治理研究要有更高的深度和广度。
2.2 高被引文献分析
表1 展示的是知网(CNKI)CSSCI 文献检索中关于网络治理研究排名前10 位的高被引文献(2011—2022年),论文的引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界对论文的认可程度,因此高被引文献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研究的方向和热点。
表1 网络治理研究领域的十篇高被引文献
例如被引频次141 的《网络表情包的流行与话语空间的转向》 以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型传播方式表情包为例论述了网络社会中话语空间的转向,其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网络治理造成一些问题,提醒研究者要对网络空间话语转向有更多的关注。还有被引频次117 的《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模式变迁、制度逻辑与重构路径》从全球互联网治理入手,从其治理模式的变迁,制度动力和行为逻辑,探讨了当前“再主权话”和“再领土化”趋势,强调了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为中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路径参考。除此外,其余8 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基于法律视角的网络治理研究文献。包括《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互治》《论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和《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模式》。郑智航结合以代码为核心的技术治理和技术手段,对其与法律治理的差异、关联和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两者二元互治的三种模式,对中国网络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和借鉴模式。欧阳本祺则对目前刑法在网络治理中存在的扩张化趋势及其危险性进行反思,提出网络时代确定刑法解释的内部限度与外部限度,为网络时代刑法应用提供了借鉴思路。何明升认为有效的网络治理模式要契合网络社会存在机制,嵌入现实社会治理体系,并融入法治中国进程,与其他几篇相比强调了公序良俗和网络法律救济体系的重要性。徐汉明、张新平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论断网络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法治模式有其深厚的法理蕴涵与正当基础,对我国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建设进行了反思和思考,从立法、执法、监督和保障四个视角对“治网、办网、用网、护网”构建进行阐述。
(2)基于政府视角的网络治理研究文献。包括《浅析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我网络信息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金婷从政务新媒体谈起,从其发展、当前问题和发展建议出发,对“互联网+政务”模式进行了探讨。张勤则聚焦于网络舆情所引起的政府信任危机,论述了网络舆情应对政府转型的倒逼作用,提出了信息时代政府网络治理要有“良政善治”理念,“公民本位”思想和“自觉”态度。尹建国则立足于网络信息政府治理模式,介绍了现存四种模式和我国治理现状及问题,并进一步对我国网络信息政府治理的宏观模式转型和具体制度建构提供了借鉴经验。王金水聚焦于政治稳定,为应对公关危机,从“风险”视角对建立预警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和控制机制之间的联动体系的网络安全机制进行了探索与讨论。
3 国内网络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
3.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计量学中的重要概念,能够代表文献的核心思想和主题等重要信息,是被表述论文中心内容中具有实质意义的专业词或词组。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享图谱分析,不仅能够通过节点大小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热点,还能够通过线条清晰展现其知识结构。在节点类型(Node Types)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设定时间跨度为2011—2022年,设定年份切片(#Year Per Slice)为1,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置为g-index[k=25]。运行Cite Space,将阈值(关键词出现的最低频次)设置为4,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结果如图2 所示,共有节点422 个(N=422),节点间连线共493 条(E=493),网络密度为0.005 5(Density=0.005 5)。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高频关键词是某一领域研究过程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专业词或词组,其代表了学界在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主流趋势和热点问题。将频次为10 次以上的关键词统计排序如表2 所示。从表2 中可以看出,“网络治理”“网络舆情”“网络安全”“网络社会”“电子政务”等都是高频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国内网络治理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围绕着网络上发生的问题和以网络为治理平台开展。如“网络舆情”“网络安全”“网络主权”“网络舆论”等表明了现有网络空间研究中,主要聚焦于“舆情”“舆论”等社会问题和“主权”“安全”等国家问题;“电子政务”“新媒体”“网络强国”“电子治理”等表明在现有治理方式研究中,主要以网络强国为思想指导,聚焦于政府、媒体和社会三方面多角度治理上。这些高频关键词表明了我国网络治理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有体系的框架结构。
表2 2011—2022年我国网络治理领域频次十次以上的关键词统计
中介中心性衡量的是该关键词在图谱中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点对”的“中间”。关键词的中心度的大小反映了该词在图谱中的重要程度和媒介能力。从表3 可知,中心度第一的关键词是“电子政务”,为0.74;其次是“网络治理”,为0.47;“善治”,为0.42;“全球治理”“网络空间”“中美关系”“网络舆情”等都位居其后。
表3 2011—2022年我国网络治理领域关键词中心度排名前十位
综合表2 和表3 可知,2011年以来国内网络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网络治理”“全球治理”“网络舆情”等方面。这说明,在治理过程中,学者更着重于“电子政务”,即认可治理首先要以政府为主的想法,主张借助网络开展政务活动,实现网络空间清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此外还有出现频次并不高,但中心度较高的“善治”和“中美关系”等。说明治理方式上总体上趋向于善治思想,治理方面中美关系在主权和安全方面影响深远。
3.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基于2011—2022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CSSCI文献,聚类类型选择“indexing terms”(关键词)、通过对数似然比(likelihood Rate)进行聚类,从图3 可知,该图谱的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为0.863 7,大于0.3,这表明形成的关键词聚类模块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是0.974 4,大于0.5,意味着网络治理研究主题的聚类结果是合理的。在图3 中不同色块表示相近关键词形成的不同聚类,根据聚类团轮廓值和大小过滤掉较小的聚类,按照中心度由高至低标签编号分为#0 ~#11,共12 个。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经整理归纳,除#0 网络治理外,网络治理研究的11 个聚类群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以突出性问题为导向的网络治理研究。包括#5 网络舆情、#6 网络安全、#9 舆情治理、#10 民粹主义。网络治理主要目标就是要做到保障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安全,其突出性问题也聚焦于这两个方面。网络空间秩序与安全的威胁来源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无论国内国外危害我国网络安全都主要借助于网络舆情的方式,谈到网络舆情就绕不过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作为极端平民化的社会思潮,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上的任何言论都可假借“人民”之名施“违法犯罪”之实,言论自由首先要依法自由。而互联网的无边界、分散式结构和信息的开放式传播在拓展了网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不良思想的传播,造成了对政府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在网络治理过程中,舆情治理是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保障公众言论自由的重要环节。
(2)以治理体制和机制的构建为导向的网络治理研究。包括#2 习近平、#3 电子政务、#4 治理、#8 政府治理。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加剧了意识形态之争,十八大以来网络强国思想通过阐述了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对于网络的发展、治理、安全和主权等给予强大思想武器。治理模式上从单纯依法治理发展到法律与技术二元互治,治理关注的焦点也从单纯的政府治理到呼吁多元主体的加入。但鉴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去责任化,网络舆情对政府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现有研究过程中着重于政务治理,尤其是政府信任重铸。通过互联网平台,电子政务应运而生,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新媒体”的研究不断深化。
(3)以媒介载体为着力点的网络治理研究。包括#1 网络空间、#7 新媒体、#11 互联网。在日益复杂的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处理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网络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也为携手共建国际互联网治理提供行动指南。互联网研究则更关注其去中心化特性本身所带来的网络谣言、网络舆情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网络问政、电子政务等问题。但在这过程中,新媒体一直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媒体借助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既能在利益引诱下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温床”,也能在政府正确指引下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有力工具和实现现代化治理的媒介载体。
3.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对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在分析结果(图4)中总共出现了7 个突现词点,分别是电子政务、电子治理、信息社会、虚拟社会、公共管理、网络强国和新时代。其中,“电子政务”爆发的时间段为2012—2014年,“电子治理”爆发的时间段为2012—2016年,“信息社会”爆发的时间段为2012—2015年,“虚拟社会”爆发的时间段为2012—2013年,“公共管理”爆发的时间段为2014—2016年“网络强国”爆发的时间段为2017—2018年,“新时代”爆发的时间段为2018—2019年。图4 中标红的时间段表示这些词在该时间段属于研究重点。从关键词突现词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网络治理研究前沿经历了从电子政务、电子治理、信息社会、虚拟社会,到公共管理,再到网络强国、新时代的演进过程。
图4 关键词突现图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选取的2011—2022年784 篇关于网络治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近十年网络治理研究从初期的迅速增长到现在的趋于平稳,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明朗推动了研究内容的丰富,但现在趋于平稳可以看出目前网络治理研究继续深入动力不足。作为学界研究热点,网络治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现有研究相比互联网的瞬息万变有一定滞后性。下一步应加强网络治理研究的多学科交流与参与,进行理论实证研究,开展专题合作,推动网络治理研究的整合发展和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高被引文献梳理,网络治理研究的知识基础和源流主要在于法律和政府治理视角。网络空间作为一个更宽更广的虚拟化场所,特征是非官方的有机社会行为体以一种社交上的而非法律上的关系联结在一起。网络治理研究应重视磋商协调在预防冲突或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下一步不仅要加强网络治理的法理学研究,完善网络治理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还应该深入考虑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关系,在秩序与自由、限权与扩权之间明确界限。
(3)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网络治理研究热点仍聚焦于突出性问题、机制体制构建和媒介载体等方面。但突出性问题研究不够全面细致,原因探究不够深入,体制机制构建和媒介载体研究又过于针对一般性问题进行探讨,下一步不仅要对现有网络直播乱象、跨境线上网络赌博等新出现的热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件如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直播乱象等问题治理方式研究要更有针对性。
(4)网信事业的发展不仅与网络生态、网络安全有着紧密关联,也与网络人才发展情况有着。网络人才发展保障了网信事业发展,因此也对网络治理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竞争才是网络空间的竞争的根本,建设网络强国,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在网络治理中,人是关键的资源,但现有研究中却甚少提及,无论是作为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还是被治理方面的人员管理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