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研究
2022-11-19左睿
左 睿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实验小学浍河路校区 安徽 固镇 233700)
引言
阅读活动既是语文课程的重点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语文内容加深感悟与理解,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开展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活动时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基本含义,并可以借助于阅读活动来促进学生这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1.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指为了完成某一活动所需具备的方式与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是完成活动的必要因素,只有具备这种心理特征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完成。如果活动未完成或者未能顺利完成,则说明能力水平不足。而对于各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而言,就是指人们为了完成各种语言文字的活动而必须具备的各种技巧。语言文字教育活动在当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因此对于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育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同时语文课堂教育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教师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
2.1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现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学科和各学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小学高学段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比如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丰富的阅读经历可以为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奠定良好基础。而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普遍现状,可以分为几个维度进行阐述。
首先,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使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通俗来讲就是“一刀切”,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一样的阅读模式、相同的阅读文本,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模式,看似将教学进度拉齐,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语文基础存在差别,就会导致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部分学生看似学会听懂,但实际掌握不扎实,最终学生的学习成果将会越差越大。
另外,很多教师在构建阅读教学体系时,过于强调“读”,而忽视了阅读背后的核心意义。对于小学高学段而言,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对外界的认知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解。也可是说这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构建的关键时期,阅读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和资料,但很多文字中难以明晰的内容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反复咀嚼才能理解。但是目前由于学生人数和教学进度的原因,很多教师都难以做到在阅读教学环节,针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展开详述和深耕。
2.2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输出”能力,这种输出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文字体系,再通过合理地运用方式进行展现,最终形成的一种综合表现力。可以说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可以分成一个维度。
首先,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构建并不是一个学生学会了多少汉字和成语,也不是阅读过多少文章,而是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和使用过程中的自信。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很听话,很乖的孩子语言能力并没有很优秀,甚至在沟通过程中会表现出怯懦的一面。但是有些淘气的孩子,在课上可能一问三不知,但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却让人感觉很有灵性。可以说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习惯都有影响,而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开展教学和练习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面仍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还有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缺少对语言背后情感认知和反馈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在学习和考试中的应用较少,反而是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比如有些学生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清晰地感受到教师的情绪,是生气还是开心。但有些学生就是感受不到,我们经常说“分不清眉高眼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会觉得学生的这种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实际上这些表现是一种心理问题,也正是这种心理表现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3.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3.1 通过文本速度培养识别和获取能力。针对高段学生,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文本速度的习惯和意识,高段学生经过低中段的学习,已经具备地进行文本速度的素质,因此应引导其进行文本速度,提升阅读效率,让学生通过速度来提升识别和获取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文本速度的能力,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阅读时间做出要求,这样会导致学生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正确的做法应为对学生的阅读时间做出要求,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时间限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紧迫感,促使其提升阅读速度,而通过问题则能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速度课文,并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指出课文通过那些方面来描写北京的春节。希望同学们能够在4分钟时间内完成,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的阅读会产生紧迫感,并且会在阅读中注重提取文本中的信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识别和获取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会随之有所提升。
3.2 通过文本细读培养感知和理解能力。要想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需要借助文本细读的方式。文本细读应建立在文本速度的基础上,以便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借助文本细读,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结构,使其对文本形成整体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通过文本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并带领学生赏析文中的精彩词句和段落,最终对文章结构进行总结。此时再让学生简单明了的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文本主题,进而锻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3.3 通过读写结合培养组织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措施。读写结合使读和写相互迁移,进而促进二者的同步发展。在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续写、改写、缩写或者自己直接进行创作等。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而定。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本篇课文是节日描写,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可以借助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家乡的春节》以及《家乡的中秋节》等。在仿写之前,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节日描写的特点,要突出节日的氛围。由于仿写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因此这样的训练难度不大,并且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除了仿写之外,也可以让学生缩写,或者写一篇读后感等。这些方式都能锻炼学生组织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组织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可以借助游记类文章,让学生结合某一景色站在导游的角度来撰写一篇导游词,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作用。
3.4 通过情景化阅读提高学生语言感染力。情景化阅读是一种通过构建阅读氛围,提高阅读质量,加深学生对文本印象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视频、声音和图像内容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帮助教师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单纯的文本阅读很难形成直观的画面印象,其核心原因在于高年龄段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还不成熟,很难将读到的文字形成清晰的画面。而情景化阅读教学则能够直接帮助学生完成文字内容和图像的结合,提高其理解层次。再通过对文本内容更有深度的理解,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能够会想起沉浸式的画面,在声光电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代入感,结合教师安排的训练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染力。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可以在阅读环节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频画面看到真实的北京春节景象。通过视频欣赏美丽的首都夜景,了解每年的春节都会发生哪些趣事。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在北京的春节前后还会出现这个世界上最有周期性的人类“迁徙”,认识什么叫做春运,每年都会发生哪些让人感动到落泪的故事。再让学生对看到的内容进行描述,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触。情绪是语言爆发力量的核心,有怎样的情绪就会释放出什么内容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环节掌握情绪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3.5 通过分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运用专项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分成几个维度,比如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共情能力,选择写和说时机的能力等等。但是每个学生在综合语言能力的表现上是参差不齐的,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的有点,但也同样可能存在不一样的缺点。因此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短板和应该提高的方面,并且通过分组阅读教学来帮助学生进行专项能力提高。
举例说明:在阅读同一篇文本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分组,让学生在阅读之前清晰不同的目标,并在阅读后进行组内分享。比如对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后,组内进行简短读后感的交流,自己都读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样的感受。而对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规定让该组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先形成清晰的思路,并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最后……”进行串联。这种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语言缺乏逻辑思维的问题。总之,分组阅读教学和阅读后的专项训练目的较为清晰,就是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补足。
另外,针对分组教学的模式,还有些教师会选择将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可以在一个小组内,由不同的学生胜任不同的职能,并在组内交流和学习时进行更好的互补,避免出现组内所有学生表达能力都较弱而冷场的情况。上述这两种分组模式,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都有着较为直观的优化和改善,而如何选择分组方式就要看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
4.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注意事项
4.1 目标清晰,切不可形式主义。首先,随着新教改的不断落实,很多学科产生了大量的新式教学理念,将各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也屡见不鲜。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充分理解这种融合模式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似是而非。不但无法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反而还有可能南辕北辙,导致两种教学模式的最终成果都受到影响。同时,还有一些教师会盲目的选择多样化的新式教学方法,一味地将各种元素填充到课堂里。这种大杂烩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深度落实,总的来讲教学工作要脚踏实地,有清晰的目标感,切不可形式主义。
4.2 接受学生的不足,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打造。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的不足。小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环节所表现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强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既定的事实,但学习能力弱不代表学生在其他方面都不优秀。根据我国教改的规定,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打造。要让学生明确了解语文学科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意义和影响,并且将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教学工作充分融合,在教学环节结合传统教育、爱国教育,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性。
而在核心素养的提高环节,语文教师应该对高阶段学生阅读教学进行全面复盘,并根据上述促进策略进行一一对照,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结束语
作为教师,要明确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内涵,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锻炼学生识别和获取、感知和理解、组织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