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

2022-11-19☉张

小学生 2022年6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面积图形

☉张 叶

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已从知识教授变为了能力培养,而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由于小学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极大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图形与几何教学进行创新,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呢?本文简单介绍几种方法,广大小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

(一)动手操作实践机会不多

几何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用到。小到日用品的外形设计、房间设计,大到环境艺术、城市设计,都体现出了几何图形的重要性。但是,几何图形的学习是需要实践的,是需要学生形成一定的几何感悟的。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并未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感悟、体验,所以学生的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培养。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为了教学进度,教师会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就被占用了。此外,虽然有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操作时间,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采用了老套的方法,学生并未获得相关的锻炼[1]。

(二)空间能力未得到培养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年纪小,思维简单。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思考浅显,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鉴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所以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脑海中“画”出图形,并且学会图形解疑,不管图形怎么变都能看得出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重视这一点,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了教授,因此学生没有建立空间思维意识,无法看到图形的本质。

(三)学习程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衔接不紧密

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紧密。但是,小学生年纪小,抽象思维能力弱,喜欢形象生动的事物,所以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不愿意听讲。这就导致教师没办法对几何图形进行规范性教学。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会将几何知识拆分开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教授新知识,就需要将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但是当前的数学教学并未将其贯彻落实,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觉得很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觉得很难。

(四)教学方法机械死板

小学阶段的知识较为简单,层次不算丰富。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按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会感悟不到知识,学习存在单调、死板等问题,思维也存在不开放等问题。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正是存在这种问题,所以教学效率不理想[2]。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一)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相关体验,进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如果教师一味地压抑学生的天性,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受到影响。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呢?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素材,让学生去玩。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素材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细绳、树叶、直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在呈现素材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操作。比如:测量一下相关图形的周长,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采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是最简单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实践,所以会发现不同的图形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比如:测量直边图形的时候,可以将直尺利用起来,直接测量直边图形的边,然后将边长相加就可以了。测量曲边图形的时候,可以将绳子利用起来,绕着图形一周,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也可以采用滚动法进行测量。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对知识进行了教授,还将化曲为直的思想进行了渗透,可以将周长的直观表现建构起来,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材料,如:准备一个长方形,长为8 分米,宽为6 分米,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去测量呢?”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将若干个长两分米、宽一分米的长方形;边长是一分米的正方形、三角形进行展示,给予学生引导。通过思考、测量,学生发现,在采用密铺这种方法进行面积测量的时候,正方形是最合适的,因为正方形不仅可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适用于其他图形的面积测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清晰的面积单位表象建立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将抽象与形象有效结合,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前提是让学生灵活地转化抽象与具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有效的锻炼方法利用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不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心与信心[3]。

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具利用起来,让学生体验排水法的相关步骤。即:在一个容器里装水,然后把不规则的石头浸没到水中。通过这一操作,学生可以看到水面上升的过程。之后,学生需要把石头取出来,水面会立即下降。通过这一操作,学生可以看到水下降的过程。然后在容器里装满水,并把石头浸没在水中,可以感受到水溢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排水法,明白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转变为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种方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排水法的局限性呢?具体来讲,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怎么去测量乒乓球的体积?怎么去测量冰块的体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几何知识遍布于各年级的教材中。如果教师只顾对新的几何知识进行教授,不注意联系旧知识,那么学生就会出现知识脱节现象,无法将知识联系在一起,不仅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学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就需要知道,学生前面是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而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带领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回忆完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才能变成三角形。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变为长方形这一特点,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怎么转化为长方形,并鼓励学生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也能得到有效发展。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知道,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面图形的面积,所以很多学生会出现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回顾多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通过回忆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可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尝试进行推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很抽象,而想要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象,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知识探究,可以体验、感受学习的兴趣。上述提供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广大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于实际的几何教学中。不过,在运用相关方法时,教师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面积图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巧用面积求坐标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