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兴趣、方法和习惯 提高学生朗诵能力
2022-11-19邱婷婷
⦿邱婷婷
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把自己对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传达出来,在语文学习中,它既是阅读的起点,也是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需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标。仔细研读课标就会发现,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低年级到初中,学生的朗读都要达成这一标准,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当抓紧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但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模糊,情绪也易随着周围环境而变化,缺乏自控力,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即兴趣、方法和习惯。从兴趣入手,在教给他们正确朗读方法之后,通过多种途径养成优良的习惯,这将使他们一辈子受益无穷。
一、重视兴趣培养,鼓励多听多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很喜欢游戏、故事、唱歌等这些娱乐性活动,将朗读置于其中,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利用优美的课件,给孩子直观的感受,指引孩子更投入地走进文本,走进阅读。我也经常给他们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或为他们的朗读配上音乐短片,在旋律的伴奏下,他们或努力小声跟上范读的节奏,或在音乐中放开声音。学生们特别喜欢在节奏感强的音乐中念小诗,容易分辨停顿和延长,每次早读课的时候,这类课文读得特别大声,也特别整齐;有分角色朗读,也是学生的最爱,朗读的同学容易进入角色,听读的同学也每每被充满情感的朗读感动、大笑或者流泪……只要将朗读的氛围营造起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学生是很容易爱上朗读的。就是在离开课堂后,对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通读课文,和课后巩固朗读课文,他们也都会欣然完成。
上二年级上册第十课《青蛙看海》,检查生字词时,我特意将十二个词语,按照二、二、三的字数排列,每一行像七言诗一样,所以当全班用开火车的方式大声读完一遍后,大家就会发现节奏很强,于是我们又用打节奏的方式读了两遍,当最后一个词语读完后,还有一些同学乐意继续回头读。在重点学习第二部分(4~10段)时,经过我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认真学习了小青蛙和小松鼠的对话后,我就请同学们在同桌之间,进行分角色读,并学习小松鼠对小青蛙的鼓励和帮助,互相提出建议,然后一边读一边加上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尝试,最后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表演,经过师生的共同评选,选出了最佳表演奖。上课期间的种种构思,都成功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最后的作业之一,是要求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结果有不少同学拉着妈妈一起进行角色朗读[2]。
二、讲究问题导向,教给正确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这一点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包括朗读声音要清楚,不能错字、加字或减字等基本规范,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在反复的练习和评价纠正中领悟,这一过程可以是学生先练,学生点评,然后教师小结,也可以是学生或教师先说怎样朗读,然后学生再练,师生再评。朗读中,教师要看学生对基本规范的掌握程度,其中特别注意为学生把好拼音关,扎实掌握每一个字母的正确读音,同时还要把好识字识词关,使学过的字放在句子里也能为他们所熟悉,朗读时便能够至少以词为单位读出来,从而避免了十分常见的、学生一字一字拖读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要教给学生注意停顿、确定重音、调整快慢以及连贯词语等方法。这些方法一般我都是具体落实到课文的分析中,讲讲读读,读读讲讲,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十九课《小动物过冬》时,对一、二自然段,我首先提问:文中的三个好朋友是谁(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它们常一起干什么(唱歌跳舞)?对这样的日子它们有什么感觉(快乐)?谁能朗读一下这一段,把它们的快乐表现出来?(学生读老师评)最后这一个问题引出的朗读,教师要告诉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停顿等,能够表现心中快乐,让他们回归内心,想想自己平时快乐时是怎样说话的,借用到这一句上来,即便夸张一些也不要紧。要求这个年龄的学生能适度表现有些过分。对于三到七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之后说出自己知道了什么,引导大家将讨论结果进行整合,抓住其中体现感觉、感受的词语,启发他们一句句读出情感,而不仅仅是响亮。有感情地读的时候,鼓励学生增加表情、动作等辅助表现,增强、突出他们的感受,这样能够使朗读渐变为学生喜爱的表演。如我问:“你们对小青蛙过冬的方法有什么感觉?”“舒服”“爽”。我:“从哪里感觉到的?”“吃得饱饱的”“好好睡一大觉”。我:“你舒服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学生有伸懒腰的,有舒展面部表情的,有伸展四肢后仰的。我:“那你会怎么说这句话?举手说。”好多人抢着表演。哈哈大笑之余,我接着再问:“你觉得xx的表演怎么样?哪点最好?哪点还要怎么改?”
在低年级教学中,范读对学生的朗读作用不可低估。朗读是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倾听老师的范读,是孩子理解课文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时教师若能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范读,学生一定会受到春风细雨般的感染。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教师用自己朗读的力量和孩子产生共鸣,在提高教师自己朗读能力的同时,孩子们在朗读能力方面也将受益无穷。
三、注意放开途径,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早期的朗读学习,终归是要培养成为习惯,方能受用长久。这些良好的朗读习惯有:一要有正确的坐姿、站姿,头正胸挺,让气息贯通;二要眼、心、口三到,眼睛看着文章,心里感受情、思,口里综合二者;三要经常反思自己朗读的优劣,及时发扬或改进。低年级若做到这些就已经超越课标要求了,但这并不过度,只要教师循序渐进教给学生,他们是能够做到的[3]。一般来说,习惯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养成,所以单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的有效训练。
除了布置课外朗读作业外,我还经常在班里组织小型的朗读比赛,比如学到了二年级下的第一课《春雨、春晓》,同学们展开“春天来了”的想象,意犹未尽,我就让他们就自己构思的内容进行书面整理,活动中带领大家到舞台前进行朗诵比赛,对于自己写的内容,他们的朗诵会比较到位。一年级下第八课《静夜思》学完,请小朋友们收集其他有关月亮的古诗,在班级进行比赛吟诵;《古对今》课文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授完请小朋友回去朗读《笠翁对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此外,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绘本表演等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提高了学生朗读热情,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我还会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细节习惯的养成,如下课听到他们唱歌,如果咬字不清楚,我就会笑呵呵地跟着他重新准确地唱一遍,如果是唱得感情不对,也一样含蓄地更正;若是学生正在指着故事书读,我会悄悄在一旁听,然后小声地伴着他一起磕磕绊绊地读……低年级的学生养成好的朗读习惯,需要老师和家长陪伴,表现好时及时表扬和鼓励,表现不好时批评要婉转,利用多种方式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朗读,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长大后,它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文本进行结合自身学习的二次创作。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作用叫“第一印象效应”,说是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会在对方心中占据主要地位,影响着后来的客观判断。学习朗读也是这样,如果开始就没能引领学生学对、学好,漏缺多或出现差池,那就很难纠正过来,必然会影响后边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刚开始正规学习的小学生,他们需要教师认真打开脑洞,一步步引导着,从朗读开始进入文学的大门。对此,我们不可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