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2022-11-19王横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肖良乡九年制学校
王横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肖良乡九年制学校)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就是说要由此及彼,根据一件事物类推出许多事物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学习迁移理论的体现。语文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又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仅仅学会课本中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提升语文素养的核心在于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通过学习有限的教材来培养学生无限的学习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重视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就是探究如何实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迁移关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教学有效结合的历史渊源
最初的读写观是“以读代写,读中求悟”。这种读写观认为只要多读书并从中得到感悟,就能下笔如有神。这种教学规范是先秦时期语文教学的指引。儒家学者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也就是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编”出来的,而是通过阅读来感悟出来的。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足以说明在他心中阅读占据着最最重要的地位。自隋唐至明清,在封建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人们“死读书,读死书”,不再去探求书中的深意与真理,文人在写作时只会模仿前人的文章,不再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由此语文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渐渐沦为了应试的奴仆,“为写择读,读以致用”的读写观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二、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教学的问题
受当前教学环境的制约,大多数的语文课交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罗列以及做题的技巧与模板,很少会带给学生美的体验与熏陶。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被技能训练所取代。在写作教学中,讲解理论化,学生的习作往往在教师批改后就结束了,教师往往不会引导学生回顾范文,致使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体验和理解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写作也不会得到升华。语文课的阅读鉴赏活动还只停留在赏析文章上,很少会融入情景式描写等写作训练,缺乏读写互渗的教学机制。由此,教师很难发挥好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一)浅层阅读使写作无从下笔
当今社会,中考竞争激烈。写作作为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自然备受重视,但阅读现状却远远达不到写作期望:一是阅读时间少;二是阅读兴趣低俗。在学习之余,学生往往选择娱乐性强的读物,本就有限的阅读时间用来看小说、漫画等快餐读物,即使有一点时间读文学著作,也往往图快图多,很少动脑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内化于心,便少了文化积淀,无法给写作提供营养和支撑,那么读得再多也没有用。于是,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无从下笔,话不成句,文不成篇,自然达不到期望。学生在浅层阅读中得不到很好的“吸收”,在写作中自然也无法很好地“倾吐”。因此,写作必须建立在读好书与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如果只是粗泛地读快餐文学,那么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都不会得到提升。
(二)读写割裂使阅读与写作教学单一化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分为两门不同的课程。很多教师沿用了这一传统教学观,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文本的教学,写作教学就是作文写作训练课,而每周两节甚至只有一节的写作课很难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把写作穿插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但大多数教师忽略了这一点。致使“读不能促写”,写作时“无从下笔”。若教师能真正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必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巩固教学内容的目标。目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写作教学也呈现出单一,低效的特点。长久以来,二者并未形成“一体化”。
(三)重读轻写,读写割裂的教学弊病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提升阅读量,写作水平就会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阅读的指导,然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因此得到提高。长期以来,写作课一直被忽视,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每周一两节的写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读是读,写是写,在平时花费大把时间来讲解阅读时并没有把写作教学融合进去,只用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写作教学致使其过于单一化、程序化。且写作教学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于教师讲解,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往往下课就将教师所讲抛诸脑后了。理论无法付诸实践,花再多的时间也没用。写作训练变得无效,学生也会逐渐丧失耐心和兴趣,在写作上便会草草应付了事。此外,教师很少花时间去研究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在评改时往往一笔带过,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被大而化之。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良性策略
(一)提供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的环境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有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互动平台。每册教材都有一个专题——“单元学习任务”,可以指导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引领写作思想。但每册教材内部的写作专题又有不合理之处,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指导为“叙事要引人入胜”,指导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但此阶段学生应以学习议论文为主,记叙文是高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写作文体。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重新编排教材内容,整合写作资源,使写作教学更有条理。
(二)在阅读中提炼写作素材
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经验的过程。但如何运用和把握教材一直是语文教育学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好手中的教材,多角度地深入挖掘课程中潜在的写作资源。让写作于阅读为根基,让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切实从文章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复述中回味意境。复述是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合上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文章内容再度呈现。复述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概括能力。如,教学“藤野先生”时,可以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复述。如从旁观者的角度复述故事梗概,如从不同视角感受人物的内心等等。通过不同角度的复述,学生反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文本的意境,从而达到激发出写作的原生动力的作用。文言文的语言简洁,对事物的描写不够详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教学“伤仲永”时,可让学生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改写。学生在改写时,会展开想象还原现场,会把自己代入主人公揣摩其内心,会运用最恰当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写作来深化阅读。
(二)写作促进阅读品质的提升
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阅读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在《文心雕龙·附会》中,刘勰强调“绝笔断章”“首尾相援”“善会者异旨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胡越”。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力的论述要建立在清晰严密的行文结构的基础上。如在指导写作专题中的“平凡与不凡”议论文写作时需要面对的问题:如“平凡”是什么?“不凡”是什么?二者间关系如何?怎样对其进行取舍?初中生对议论文的把握还不够成熟,在行文布局、框架结构上常常“弃术任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首尾相援”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教材范文中找答案。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写作实践中,就有了行文结构和基本框架。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先不作答,让学生先从教材的范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让读写结合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及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本文对阅读与写作训练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究,才能实现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