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析

2022-11-19郑惠芬

读与写 2022年34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中职

郑惠芬

(福建省长乐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福州 350200)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作为精神文化产物,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素材资源。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全面严格,既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也要有能适应职场需要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这一背景下中职学校就不能仅仅只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是要承担起培育人才的责任,要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认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并兼顾到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虽然中职学校语文古诗词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过分看重文本的分析解读,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及文化修养的培养,没有完全体现出时代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特点,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出古诗词教学的真正作用。[1]为此,教师必须要改变旧有的对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认识,深入探索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1.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中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意义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内容庞杂,既具有工具性,又不乏人文性。中职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古诗词文体特征,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其中的意境、语言、韵律、节奏之美,以活泼而灵动自然的语言形式呈现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古诗词语言学习的轻松氛围,帮助每个学生都达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也是教师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形势新变化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

1.2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古诗词看似语句简短的背后,往往蕴含意境与深意。学习古诗词不在于了解表面词句节奏、韵律,更重要在于深层的意蕴情感,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避免学生陷于庸俗浅薄。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自己思考,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引导,保证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摆脱学生对灌输式知识学习的依赖,实现知识的理解、迁移、拓展应用。这对中职学生思维认知发展及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可以看作是社会技术型人才的储备军,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也是为其后续步入工作岗位后打下良好基础,能应用到未来工作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

1.3 树立学生正确三观。每一个诗词作品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特色,它寄托着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也反映着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及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古诗词作品,体会作品含义,使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文化认知。[2]尤其是一些古诗词里描写的许多正面的案例素材,如为了坚持正义而不肯服输低头,为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奋斗,乃至付出生命……这些正是当代所需要给学生的正向道德激励。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也关系着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影响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发扬,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形成。

2.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教学方法单一。中职校学生课程内容繁多,容易因为其他技能课程而忽视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导致其学习热情不够,课堂注意力分散。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且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只针对课本讲解,单方面的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教学流程多是先通读、然后释疑、总结全文,在短期内对学生或许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教师如果很少使用比如图片、音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素材资源,不知道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的话,很难形成丰富多样的古诗词教学样式,课堂吸引力自然减弱,教学效率也低下,总体教学成效就不理想。教师必须结合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利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愿意听、愿意学、听得久、学得久。

2.2 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现实古诗词教学中部分中职教师仍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将学生完全纳入,不给学生的个性表达的机会,没有留足学生个人思考和发展空间,造成学生难以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授课教学不注重与学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感不强,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尤其是古诗词的语言表达的特殊性,比之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性,许多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转化、跟不上课程节奏,加之教师关注不够,这造成学生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学习效果差,如此循环往复、恶性循环[1]。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角色作用,带领着学生去学习新知识,引领学生认真思考、不断进步,掌握古诗词内涵意旨。

2.3 缺乏实践应用性。为了保证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真正有用,就必须保证古诗词教学有针对性,有实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3]。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简单的阅读上,放在学生对文字的翻译、字面理解上,只注重学生是否熟练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没有能真正建立起古诗词与传统文化间的联系,忽视了古诗词实践活动。评价靠安排一些随堂考试或课后练习作业,让学生大量的做题,结果只能是过分倚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扼杀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总的来说,对有的学生不公平不说,也影响了中职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3.1 借助信息技术,深挖诗词内涵。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即语言凝练却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理解起来往往需要学生费很大的心力,难免会出现学生理解不透的地方。多数情况下中职教师平铺直叙地介绍诗词作者,创作背景,讲解内容,学生很难投入其中,很难调动个人的参与兴趣,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多媒体图文兼具,而且音频动画兼备,多媒体技术运用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的典型特征,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中职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可以发挥出图频、音频、视频等诸多的具体教学要素的作用,使学生在视听双重刺激下,乐于参与古诗词教学活动,有效满足了学生对于形象化、直观化知识学习的诉求,尤其是当前现代技术高速发展,技术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快学生知识理解速度,也有效提高了教学实效[4]。

例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为帮助学生更好进入课堂角色,可以播放音乐歌曲《相思》,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音乐旋律,营造教学氛围,吸引注意力,使学生更快融入学习状态。《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写了山中秋雨和黄昏的迷人景色,教师要学会利用图文资源教学,如空山新雨图、石上清泉图、月夜渔舟图,借用图文等多媒体方式,让诗词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又形象,让学生好像进入了诗词里的画面中,随之感悟理解词的意境,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体悟词人的情感,才显得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接受。诗词中表现的是诗人隐居山林闲适的心境,因为学生生活阅历少,对诗人的作品情感不易琢磨透彻,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帮助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与时代背景,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旨,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3.2 经典诵读,感受诗词魅力。对古诗词来说,诵读是非常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古诗词的情感色彩,才能鉴赏古诗词的风格特征。古诗词讲究音节节奏,讲究平仄押韵,朗读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开启诗歌殿堂之门,朗诵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第一印象,完成初步感知,逐渐领悟古诗词的魅力,尤其是语文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很快培养出语感。诵读不等于简单的读记,而要有情感、有重点。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到意读、情读、美读的诵读的相统一,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为了诵读更加有质量,教师范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古诗词停顿规律、读音的轻重差异及语调的平缓差异,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灵活运用到朗读的不同古诗词作品之中,举一而反三,保证学生高质量诵读。

以《登高》这篇诗词为例,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诗风沉郁顿挫,意象错综多变,而格调悲壮,语言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为这篇诗词既有严格的声律,又有内在的气势,在诵读这首诗时,前三联部分要以悲壮的声调,尾联则是要低沉。《归园田居》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悠闲自得,格调清丽明快、不失高雅,诗人愉快自得的情绪跃然纸上。整体节奏轻快,多用对句、对仗工整,具有内在的韵律美。诵读的话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两字成组,动词或形容词一字单独读。这样依据诗词特点、韵律规律的诵读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更好的感受古诗词阅读欣赏的韵味和诗词的力量震撼。

3.3 比较学习,拓展诗词认知。每一个诗词作品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特色,它寄托着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一个好的作品绝不是只有当时写出来的精妙,它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是值得探究的,历史文化、风格特色共同构成了诗词作品的内涵。不同诗词作品可能归属于不同的风格流派,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时,尤其要注意这些作品特点,可以融入比较鉴赏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作品特点,学会比较不同作品,观察异同,及时归纳总结。而且中职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一定的审美素养,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成长,让他们学会大量的作品的比对学习,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分类认识和进一步理解。虽然说这种教学形式看起来复杂,在具体实施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如果能够理解抽象的诗词作品,对不同作品特征摸清摸熟,那就发挥出了对比教学的最大价值。

例如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的诗词风格进行对比,特色明显,一个雄壮豪放、旷达飘逸,一个婉约清丽、缠绵悱恻。通过对比,学生就更加容易体会两首词的内容及宋词的不同风格特征。《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雨霖铃》描写秋天傍晚与恋人离别,表现凄凉的离别之情。两者的题材不同,也直接影响两首词意象选择的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词的风格的不同。这样两种风格差异较大的诗词作品,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掌握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除了这种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写作风格对比教学,还有主人公不同风格诗词创作比对,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诗词比对,无论是何种比对教学,都有利于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3.4 联系实际,鼓励诗词再创作。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人类的活动当中,文化是实践的结果,文化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语文古诗词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的日常逐渐积累的生活经验是中职校学生古诗词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以日常生活中素材场景启迪学生,将生活中的场景案例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既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联系思考,主动大胆的个性表达,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激发学生进行个人的创造性表达。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加强语文素养建构和运用,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别人交流,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语文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即是学生体验生活、联系实际再创作的过程,是学生真正体味古诗词魅力,鉴赏品味诗词的过程,能提升学生诗词共情能力,强化诗词教学效果。如教学《登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透彻诗词蕴含的情感,可以鼓励学生依据个人认识和专业特点进行再创作,一种是文字再创作,依据诗词大意写故事,并在全班内分享交流,另一种则是图画再创作,让学生根据诗词大意将画面再次画出来,还可以再进行模拟情景剧,帮助学生对诗词进一步理解。这些活动形式多元,创意十足,贴近学生的生活,能给予学生创作信心,激发创作热情,也能在再创作活动帮助学生完成三观教育,扩展了古诗词教学的内涵。

总而言之,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开展古诗词教学是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不错选择。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在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求教师要发挥出古诗词价值,教学中融合图文,深挖诗词内涵,利用经典诵读,感受诗词魅力,通过比较学习,拓展诗词认知,做到联系实际,鼓励诗词创作,不断地推陈出新,坚定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中职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我爱古诗词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