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研究*
2022-11-19邓娟晋中信息学院
邓娟 (晋中信息学院)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汉语不仅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日渐成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热”,中国文化也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发现各种肤色的“中国通”们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汉文化功底。而目前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却出现了重英美文化、轻本土文化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真正展现自己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将中国文化渗透于高校教学中意义重大,关系着使我们的文化正真走向世界,所以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并将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
一、学习中国文化的迫切性
(一)高校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知识
据调查显示,多数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知度并不高,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息息相关,因为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外语教学基本上不涉及母语和母语文化。为了在课堂内外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大多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节日和习俗,从而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优于中国传统文化。受这种外语教学方式的影响,外语教师自身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相对缺失,因此,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综合这些因素,高校的学生自然会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重西方文化、轻本土文化,这就致使众多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力,甚至在国内诸多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1]
(二)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教学的欠缺
英语教材是课堂授课的重要依据,但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基本上都以原有的英文案例为授课素材,以西方文化为学习的背景知识为主,几乎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虽然,近些年的一些英语教材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知识,但仍是倾向于阅读材料,像图、文、声兼具的英语教材仍然是缺乏的,相应的在英语课堂中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述也是缺乏的。
(三)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的要求
传统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向是“英译中”,而当下中国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却忽视了文化层面的教育,忽视了文化自信心的建设。[2]如今,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是我们前进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职责,所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十分有必要。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
尽管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势在必行,不容忽视。[3]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高校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要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中外交流人才的需求,透过英语来广泛传播中国文化。反过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将我们的中国文化继续发扬。这一方面的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大学思政课程来支撑, 英语这门重要的学科也要肩负起这项职责。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渗透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多找一些体现爱国情怀的教学资料安排在课程内容中,让学生从英语的视角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之魅力、爱国主义之伟大,通过不断地熏陶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增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校的英语教学一方面要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双向的,即学生既要了解西方文化,还要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中国文化的渗透,只重视西方的价值观的灌输,会致使学生忽视甚至轻视自身文化而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年轻一代对于“洋节日”的推崇,而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遗忘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系列知识有助于学生透过比较来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这样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结合文化的需求来灵活应对,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修订并完善英语教材, 增加中国文化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和教师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不容忽视。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材是教师教授英语知识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材强调使用地道的英语原文和音频。因此,所引用的材料大多侧重于介绍西方文化,很少或根本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短缺势必会使得学生缺少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使得学生只是在单向地学习西方文化,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学习,更没法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4]因此,修订英语教材是必要的。这里的教材不仅指大学英语教材,而且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一系列教材修订。将中国文化内容分阶段、分层次编入英语教材,渗透到英语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树立跨文化双向交流意识和文化交流平等意识。此外,对于特殊用途英语类课程,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应当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划定不同专业下的中文文化领域。比如中药类专业,教材可用英语讲述一些中医常用语——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还可以用英语介绍像扁鹊、华佗等著名的中医学家;而护理专业,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讲述科学合理的中国饮食习惯;建筑类专业则可以通过英语让学生学习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之处、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并可以以故宫、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中国式的传统建筑为例来凸显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再如英语旅游专业,可以重点介绍一些我国的世界著名景点和文化遗产名胜,在学生记住相关景点的专业术语后来进一步拓展叙述,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这门世界通用语为外来游客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除此之外,在课堂的教学拓展中深挖中国文化元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结合一些新颖的中国文化素材,如网站、微信公众号、报纸杂志上的一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素材,将其编入教材中。这样与时事相接的步伐,更能够增强学生的本民族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这样的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民族自豪感会大大增强,从而更能够认知中西文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储备。大学外语教师应该同时具备广泛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并对其中的一些特定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才能更好地通过言行影响学生。然而,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因素也是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及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一因素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得以弥补。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组织高校英语师范生及在职教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教师的文化意识及文化素养,为他们今后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奠定基础。高校以及有影响力的媒体还可以联合举办展现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大赛,以此推进高校英语教师钻研中国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大力融合中国文化的动力。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多元的教学方法也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关键。教师应当合理地制定授课方案,科学地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中国文化知识,通过反复地探索整合不同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将独特的、新颖的教授内容在课堂中生动地呈现出来。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项目的策划、信息的收集、项目实施及最终展示整合,都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项目实施以及课堂展示中扮演“主角”,教师对其中出现的困难给予适当指导,起到“支架”作用,并在学生展示后给出客观的总结评价。将中国文化主题相关的内容以具体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去实施,避免了被动地听讲模式,而是主动探究、在具体的活动中做到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并最终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在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地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英语听说能力,不仅有利于提升本身的文化素养,还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对比式教学法是文化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透过对比教学法学生既可以比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通点,也可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并且,教师在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化的优缺点时,不但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多元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本民族文化中的各个理念,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包括传统习俗、文化底蕴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追从。对于教师,在践行对比式教学法的同时要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多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以本土文化为学习的基础,加强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的发扬精神,让学生学会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中西文化的不同,实现文化“和而不同”的综合发展。
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指教师借助真实的、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异同。通过案例的呈现,尤其是视频的呈现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切实、生动地感受多元文化。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维度的剖析,进一步分析案例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及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更客观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以及自身文化。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积累本土文化知识的平台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样的英语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位参与、体验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有的高校举办的电影欣赏活动,如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和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或元素,这类电影可以让学生从英语语言的角度来欣赏中国文化,并思考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化。还有一些高校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大赛、中英文广告翻译大赛、中国文化英语口语推广大赛、中国文化主题英语辩论赛、主题演讲、朗诵比赛等形式来表达、推广中国文化。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更具体、深切地理解中国文化,并激发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欲望。此外,教师可以开设以“中西文化对比”为主题的类似的讲座或公共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特色。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打破了学习时间和场地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并提升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及觉悟。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英语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因此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革新的过程中都要将考试这一内容纳入考虑的范围中。在高校英语逐步改革的过程中,测试内容逐步加大了中国文化相关主题的比重。比如,阅读理解部分以中国的饮食习俗、农业种植或是畜牧业的发展、某项航天项目的发展、某一景点的独特展示、中国制造的相关话题等作为选题来源,阅读段落中会出现像功夫、筷子、风筝、龙等象征中国文化信息的词汇,还会包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类的谚语等。翻译题型,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近年来也频繁出现介绍中国古代朝代如明朝、宋朝,或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如珠江、黄河;还有中国的饮食文化诸如年夜饭、鱼,等等。总之,可以看出,近年来高校英语考试中对中国文化的倾向性。考试内容的改变可以反过来推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让外语教师更加注重平时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更加重视对中国文化的积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听说方面,还是在读写方面,都要加大有关中国文化的练习的比重。另外,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或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中国文化主题的任务。并把学生的成果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依据,注重实施过程性评价。这样一来,就能从结果性评价——考试和过程性评价——平时考核两个方面推动学生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并输出中国文化的动力。
应国家“三全育人”的教育战略的要求,语言教育的主要目标也转向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逐步提升。[5]同样,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仅限于语言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把育人和育德作为教学的综合目标。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基础能力——听、说、读、写、译各个层面的能力,还要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度。而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双向的,即对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拥有世界胸怀;对内更不能忽视本民族文化。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不同教学环节中,不仅让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增强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喜爱程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促进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且对于我们推进文化输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