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概论课”的教学设计*
2022-11-19张颢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颢 (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分期所形成的精神体系(或精神系统)。所有这些精神的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其实践基础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实践以及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全方位融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传承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传统和优良品格的现实需要。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全方位融入高校“概论课”,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而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即在什么样的方针导引下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哪些内容与概论课的相关内容相对接,选择何种方式、方法、手段将二者巧妙地嫁接(或者说融为一体)。笔者认为,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概论课”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整体性原则
所谓全面性、整体性原则,就是指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和“概论课”二者涵盖的内容都要有全面、整体的了解,即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按照党史分期分别包括哪些精神,蕴涵哪些价值理念;“概论课”包括哪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等。由于“概论课”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做分析。现仅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包含的具体内容作一简介。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涵盖了从建党之日到当前的所有精神。依据党史的分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体包括四个时期的精神:(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7——1949.9)的精神,比较典型的有:建党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大别山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老区精神等。(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0——1978.11)的精神,比较典型的有: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庆精神、“两路”精神;焦裕禄精神、老西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2012.10)的精神,比较典型的有:改革开放精神、大包干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劳模精神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11——今)的精神,比较典型的有: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三牛”精神、丝路精神等。
(二)对应性、匹配性原则
所谓对应性、匹配性原则,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某些具体精神与“概论课”的某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要相对应和相匹配。如果某一(某些)精神没有相对应和匹配的章节,或者某一(某些)章节没有相对应和匹配的精神,那么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概论课”就难以实现。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比较多,这两个时期的精神与“概论课”的第一部分(即毛泽东思想部分)相对应,而毛泽东思想部分在“概论课”中只有四章,大约占全部内容的四分之一。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不能把这两个时期的全部精神都拿来作为教学内容了,必须有所取舍,比如有些对应不强或匹配不当的精神就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不能有所含糊。另外这种取舍还要考虑课时的合理安排,有些内容即便具有对应关系或匹配适当,但由于课时较少,也要果断地裁减掉一部分。因此,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融入“概论课”的毛泽东思想部分,必须周密考虑,巧妙设计,不必追求一一对应。
“概论课”的第三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部分共有七章,差不多占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尽管这部分内容比较多,但与其相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却不多,因而针对有些章节可能就无法进行相关内容的融入。这一情形与毛泽东思想部分正好相反。所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也不必追求一一对应。
(三)多样性、混合性原则
所谓多样性、混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概论课”的具体路径时,要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混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必拘泥一种固定模板。下面举例简述之:
“概论课”的第二部分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部分内容共有三章(其中每一个理论分别占一章),与这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在讲解邓小平理论这一章时,可重点针对其改革开放理论安排若干精神渗透的内容,如改革开放精神、大包干精神、特区精神等。那么,通过何种路径才能有效地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呢?概言之,就是通过多样性、混合性的方式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邓小平理论中,比如在运用PPT 课件讲解这些精神时,可以混合交叉使用文字表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统计图表、人物采访(或专访)等方式。如果条件许可,也可通过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的方式直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小岗村、深圳特区等)进行现场(或实地)感受。另外,还可以针对改革开放精神、大包干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等内容组织知识竞赛(或抢答)让学生加深对这些精神的了解,同时也可达到对邓小平理论有直观把握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与“概论课”相关内容的对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与“概论课”有关联的章节主要是毛泽东思想部分的第一章、第二章。但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精神非常多,而“概论课”仅仅只有两个章节的内容涉及这一部分内容,因此必须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有所选择,即选取那些最重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融入“概论课”的相关内容里。
在第一章,即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这一章的第一节中,可以将建党精神、八一精神融入进来。这一节主要讲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过程,而建党、建军等重大事件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代背景和环境,用这两大精神可以充分显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第二节讲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时,可以将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融入进来,这二者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内容密切相关。
在第二章,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章中,可以将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融入进来。这一章包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其中井冈山精神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密切对应的;抗战精神、红岩精神既与统一战线有很大关联性,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密切相关;西柏坡精神则与党的建设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与“概论课”相关内容的对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与“概论课”有关联的章节主要是毛泽东思想部分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讲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此内容相对接的精神主要有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这两种精神可融入本章的第一节,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进行讲解。
第四章讲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虽然与此内容相对应的精神有很多,但限于本章课时安排并不多,因此只能选择一部分典型的精神融入本章内容中。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红旗渠精神(农业)、大庆精神(工业)、雷锋精神(军队)、焦裕禄精神(干部)、“两弹一星”精神(科技)这五种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精神中任意选择两种进行讲解。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与“概论课”相关内容的对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与“概论课”的第二部分是完全对接的。这部分包括三章内容,即第五章到第七章,其中每一章分别对应一个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阐述的是邓小平理论。在该章的第二节讲述改革开放理论时,可以将改革开放精神、大包干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等融入进来。考虑课时安排的局限,可以不必在课堂上全部讲解,只从这四种精神中任意选择两种讲解即可。第六章阐述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该章的第二节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时,可以将抗洪精神、孔繁森精神等融入进来。第七章阐述的是科学发展观。在该章的第一节讲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时,可以从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二者中任选其一,从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二者中任选其一融入课程讲解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与“概论课”相关内容的对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与“概论课”的第三部分是完全对接的。这部分包括七章内容,即第八章到第十四章,全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间较短,因此其间形成的精神相对来说也较少,这与第三部分较多的内容是极不对称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就无法实现章章对应、面面俱到。
在第八章第一节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时,可以将抗疫精神融入进来;在第九章第一节讲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可以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融入进来;在第十章第一节讲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可以将企业家精神融入进来;在第十章第五节讲述建设美丽中国时,可以将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融入进来;在第十一章第一节讲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可以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进来;在第十一章第二节讲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可以将“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融入进来;在第十三章第三节讲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以将丝路精神融入进来。
三、教学设计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制作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
就“概论课”的课堂教学而言,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与该课程相对接的内容制作成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这些形式包括:
1.文字表述。通过对某一精神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该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涵、基本特征、理论价值、教育功能、现实意义、弘扬举措等。譬如,在讲授雷锋精神时,可以通过展示雷锋生前撰写的日记等文字材料作引子,将有关雷锋精神的各种内容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导引出来。
2.图片展示。把某种精神的相关图片按照课程需要进行分类整理,通过PPT 展示给学生。譬如,在讲授延安精神时,可以将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在延安工作、生活、战斗的图片展示出来,也可以将一些重大事件的场景(如南泥湾垦荒生产、整风运动、七大召开等),通过图片再现出来。
3.视频播放。可以将网络上的涉及某一精神的电影、电视、纪录片以及短视频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截取,合成为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堂视频,放映给学生观看。譬如,在讲授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时,可以把当时拍摄的真实视频资料加工整理出来在课堂上播放。
4.统计图表。通过图表统计的方式展示某一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往往比文字表述的方式收到的震撼力更加强大。譬如,在讲授抗战精神时,可以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牺牲的人数对比、牺牲的高级将领对比、损失的财力物力对比等通过统计图表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艰难和抗战精神的伟大。
5.人物采访(或专访)。通过对于某一精神相关联的人物进行采访或专访,可以真实地再现当年的场景,触发学生对这一精神的共鸣。譬如,在讲授大包干精神时,通过对当年“按手印”的当事人进行采访或专访,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年农民是冒着坐牢的风险进行分田单干的,就会深刻地感知农村改革的艰辛和不易。
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以上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把两、三种形式混合起来使用,甚至可以把所有形式结合起来同时使用。
(二)通过进行红色资源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现场教学
首先,利用暑假、寒假以及时间稍长的法定节日,让研修“概论课”的大学生到中国共产党精神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域进行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如带领学生到井冈山进行社会调研,可通过参观、瞻仰井冈山革命斗争遗址遗迹,将井冈山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中。井冈山斗争留下的革命旧址遗迹非常多,有三湾改编旧址、毛泽东旧居、会师广场、小井红军医院、八角楼、黄洋界以及后来修建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教育的绝佳素材。
其次,利用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由“概论课”老师带领研修此课的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纪念碑,革命历史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进行参观瞻仰。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物质载体展示,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再次,红色资源比较多的地方都留下了革命先烈和先驱者的光辉印记,“概论课”老师可以带领研修此课的大学生沿着他们当年战斗、工作的足迹,模拟当时的场景,深化学生的体验。譬如,可精心选择一条红军当年走过的艰苦路线,让大学生穿上当年战士们穿过的衣服进行一遍模拟训练。通过这种形式的现场体验能够让大学生深切地体悟到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强大震撼力。
(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红色精神文化活动,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第二课堂
在着力进行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之外,“概论课”教师可主动开辟第二课堂,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精神文化活动,让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概论课”的相关内容里。如举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演讲活动,开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知识竞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观看反映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经典影视剧,在校报中定时定期设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学习教育专栏,在校园电视、广播中开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频道,指导学生成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会、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学术论坛等。这些活动为大学生学习“概论课”提供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对于树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构建红色精神远程教育新模式,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网络教学
除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之外,“概论课”教师还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教学模式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该课程中。“概论课”教师可把自己制作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课件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宣传部门共同搭建的红色精神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分享,使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借助互联网及时传播到学生头脑里,让更多学生可通过远程教育新模式随时接受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洗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