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得批注方法 训练批注思维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的教学为例

2022-11-19文/杨

名师在线 2022年19期

文/杨 澜

引言

批注是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的表达过程,是训练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重要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准确地阅读和识别文本内容,提取文本精华和主旨情感。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专门设置了一个主题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批注方法,感知批注作用。掌握批注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种读书的实用工具,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全面地读懂、体会和感悟阅读对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现阅读对象的各种内在行文特点和表达方式,领略到语文之美。笔者以这个单元中《牛和鹅》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批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

一、联系旧知,渐渐走进批注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虽然部编版教材在四年级才第一次提及批注,但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批注,他们在常态化的阅读过程中,其实已经通过圈画语句、写下感受,对批注形成了相应的理解。这跟人类本身的注意力调动息息相关,在学生或者点拨者认为重要的内容处,进行相应的标记和旁注,能够快速地集中阅读者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掌握关键知识点,对标记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和体悟,从而更好地领悟知识点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1]。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武断地将学生定义为零起点,而要积极帮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激活学生的批注意识,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教学《牛和鹅》之初,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使其发现这篇课文与平常课文的不同之处。很多学生都发现,这篇课文旁边有一些描写感受或表达疑问的文字。此时,教师可以相机渗透“批注”的概念,并联系之前学习的课文,组织学生说说学习的课文中哪些曾经有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问:“这样的形式给你们带来的直观感受和主观体验是什么?”。让他们经过反复对比和感悟,一边认识批注训练的功能和特点,一边理解和接受“批注”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从记忆中搜索出《蝙蝠与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等与《牛和鹅》类似的课文,在联系对比中发现之前课文中的批注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而这篇课文中的批注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更加丰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阅读课文,带着导向性的问题进行自发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课文不同寻常之处,在对照的基础上了解批注的含义,明晰批注的形式和内容,依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走进批注。

二、初步尝试,渐渐学会批注

学习一种阅读工具,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理解。然而,学生此前对批注的认识和运用是零散的、个别的,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需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更正,以形成熟练自用的批注体系。具体来说,批注什么、怎么批注应该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地方。教师如果直接运用课文中的批注内容,就会让学生先入为主,导致学生的思维一直被范本禁锢,而不利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批注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关注并圈画关键性词语,初步感知作者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在初步尝试中了解批注的视角[2]。这样一种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行为,可以让学生亲身感悟批注所带来的功能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批注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领会这一学习工具所带来的学习效率和实际效果。

比如,学生在《牛和鹅》的阅读中发现,作者在表达自己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时运用了相关的动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动词摘抄下来,并依照牛和鹅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分类:描写对牛的态度,有“敢用手拍背”“用树枝触摸屁股”“扳牛角”“用拳头捶牛背”;描写对鹅的态度,有“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绕个大圈子走”。在学生圈画并摘录了关键词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朗读感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性把握,并认识到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非常鲜明且差异巨大。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本身存在的语言之美,能够快速理解作者行文中的细水无声之美,充分感受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整体信息和核心情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能力。

学生每次阅读课文,都是与文本进行独立、个性化对话的过程,他们可能会按照自身的认知和喜好进行感受。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关注力聚焦在语句中的动词上,让学生尝试感悟作者为何使用不同的动词来表现各角色的特征,让他们开动脑筋回归生活本身,去分析、思考。学生在思考中会慢慢渗透对文本的不同态度,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对文本和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只有真正地看见和读懂,学生才能够看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出来。可以说,批注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读书方式。在学生对前述内容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感受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告知学生批注就是要在自己有感受、有困惑的地方进行。纵观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引领学生自我发现、尝试和修正,使学生认识到批注的不同角度。

三、由浅入深,渐渐深入批注

文本阅读的本质,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文本中角色的对话[3]。既然是一个对话过程,那么这个对话过程便有关键词。借助这些关键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立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真正高效的阅读应该是学生感知作者蕴藏于文本中情感的过程,即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绪变化或者情感的变化,领悟到作者在创作该文本时的所思所想。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文本教学不能完全是琐碎的分析和理性的讲解,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和思考,然后选择一两个典型的角度进行尝试,在批注的过程中夯实语文能力。批注式的阅读方式能够使学生从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中,找出作者的关键词。那些最能够表现和展示作者核心思想和基本情感的细节和词汇,是作者酝酿整个文本情感的基调所在。学生如果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就能够与作者直接对话,真正地读懂文本。

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课文中哪一个部分非常精彩,可以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角度来进行批注”。学生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批注、实践交流之后,由小组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批注在全班分享。有的学生从“远远”和“绕”感受到作者对鹅的畏惧心理,好像巴不得鹅快点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有的学生紧扣“惊呼起来”“积极逃跑”,认为作者和小伙伴们被鹅袭击时非常害怕,有点措手不及的狼狈……学生紧扣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不仅捕捉到了人物外显出来的状态,更走进了人物的内在心理,通过批注,与课文、作者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对话,达到了高效阅读的境界。

纵观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过程中,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点由于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底蕴不同而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切入。他们会尽量根据自身的感受发挥观察能力,打开自己基于下意识和已有知识所能开发的视野,细腻地品尝和总结,继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分享和交流,相互了解彼此的感受。小组可以选出富有价值的典型代表作为学习并反思批注的重要示范。教师要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聚焦在文本中的生动形象语言上,让学生徜徉在文本中,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迁移[4]。

四、由彼及此,渐渐运用批注

批注毕竟是一种阅读工具,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和强化,以达到学以致用、熟能生巧的目的。学生如果学而不用,批注则成为一种空壳理论,无法发挥本身的作用;如果用而不精,往往会使阅读本身泛泛而读,不得其门。在不断实践和尝试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对批注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感受,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但此时的经验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并不牢固,如果不能及时地夯实与巩固就很容易忘却。要想将工具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本能,就要不断地运用实践,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学生在掌握批注的方法后,凡是遇到相应文本,就应该以批注为核心工具进行阅读,不断地训练自身的批注能力,并且进行精化和革新,以求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考虑自成一体地创造批注方式方法,以便于快速阅读、全面理解和反复记忆。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性拓展一些相关的文本语段,鼓励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习的批注方法进行实践巩固。

部编版教材在《牛和鹅》后面的“阅读链接”板块中就编排了《牛的写意》。编者拓展这一资源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实现知识信息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补充进行迁移训练的资源。在拓展和交流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批注方法的归纳与整合,使学生能够有方法可循。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单元的“交流平台”入手,吸收交流平台所积累的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批注实践,将自己所感受或者习得的方法与同学们进行分享。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方法或者从他人处习得的方法,积极运用到《牛的写意》一文的阅读批注中。这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巩固自己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让自己获取的经验牢牢地镌刻在意识之中,让学生能够将使用该工具进行学习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实践丰富学生对批注的认知,让学生在反复思考、反复尝试、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细节把控能力,提升学生提取文本精华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能力和情感认知。在指导学生运用阅读进行批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性角度入手,聚焦文本的核心训练点,为学生批注能力的发展奠基,提升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高效阅读,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需要顺应学生内在的认知性规律,让学生掌握该阅读工具,针对不同文本都能够做到从表及里、从易到难,透过对文本的主要或者关键性部分进行深度理解和思考,从而真正地理解文本及作者,提高阅读水平和境界,促使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得到协同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