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2022-11-19陆小云
陆小云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富民路实验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以法治为基础,加强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在初中教育中,深入开展法治与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包括理性精神、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法治意识就是要知法、学法、尊法、守法。初中生应作为法治的捍卫者,初中道德与法治应成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阵地。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1.1 认识不够充分。国家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学校必设的一门课程,但是对于这门课程许多学校与教师认识不足,忽略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只是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熟记,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延伸。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对特殊,即便学生背诵记忆所有课本信息,也无法对学生的真实道德修养产生良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改变个人行为习惯和思想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之同时,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初中生在网上能够接触到各种信息,网络中存在大量违法或不良信息,对于初中生来说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社会信息的正负判断也同样有所不足。所以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带偏出现负面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情况。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引导,将不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校一般将数学、语文等文化课当作主课,对道德法治课程不重视,学校聘请的这方面的专业教师也较少。
1.2 教学方式传统。传统的道德法治教学是以课本内容为主,教师也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的概念要点。大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只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讲解所有课本中的知识即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更加影响到了学生的主观思维构建缺乏,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感观,认为教育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关系不大,长期如此将导致学生会产生负面的学习心态。实际上道德法治课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有所领悟。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去感知哪一些事情,可以做哪一些事情是违背法律的。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性。但目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道德法治教学最后跟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只追求较高的卷面分数,提高升学率,教师也只讲解与考试大纲相关的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综合法治意识的养成,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理论联系实际不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没有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法治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依然陌生而遥远。道德与法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要具备的主观意识,如果学生在生活中违背的法律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结合。但目前大部分教师仅仅只是教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与生活实际脱节,无法利用生活经验作为警示元素导致学生的法治意识无法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得到提升。
2.法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2.1 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法治意识是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中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的策略与切入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举措,有利于初中生正确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养成。
2.2 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传统传承创新的过程,在全国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普及。初中阶段是成长的关键,如何教育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达到的效果。以法治意识为教学目标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初中生只有养成正确的法治意识,才会进一步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
2.3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法治意识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通过法治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长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法治意识,才能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也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法治意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从小事着手,形成良好的成长习惯。法治意识能够增加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法律是给孩子们的保护,让他们碰到问题时能够有找到解决方法的依据。法治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付出、奉献、担当,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法治意识的思维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3.法治意识的培养与引导措施
3.1 提高对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视。学校及家长应加强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视。一是学校应招聘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加强课程设置的全面、科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只有相关技术过硬的教师,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极大的差异,道德与法治正随着时间的推动而快速改革,所以教材经常变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社会舆情以及法律建设的趋向。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的主动钻研教材,懂得法律相关的知识以及相关案例,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够为学生列举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让学生可以充分的认知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意识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同时教师虽然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但是并不是说教师直接将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道德与法律教师需要自己熟练法律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可以懂得看似枯燥的法律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识认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知识是拥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家长应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孩子法律知识的讲解,配合学校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在家庭的生活时间更长,所以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是极为困难的,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展开联系,让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为学生讲解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底线和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为学生传输法律知识,这样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情感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与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家长并不是专业化的教学老师,所以教学技能有所匮乏,导致很多时候无法为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讲解法律法规,学生家长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深入,此时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长期的联系,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这方面的案例,并且将这些内容以故事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与家长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也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三,加强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每一年法律法规是课本为了契合社会发展情境,所以都会有大篇幅的改动,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课本课程变化,才能够解决各种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类难题。学校可以组织专业课题研讨会,将学校和周边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这样可以利用教师交流来提升教师的教学工作水平,让教师学会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将教师送入其他名校进行学习培训的活动,认真观摩聆听不同有名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达到快速提升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的目标。
3.2 创新教学方式。道德与法律知识较抽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传统的“听授”的课堂模式转变为视听化的课程语言,通过对学生感官的调动,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全神贯注的学习课程内容。利益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要有目的的为学生设置某种具有情感色彩,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可以体验到一些真实情感,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激发生活经验和主观认识来理解知识,例如在有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一家人的生活环节时,可以让学生首先去描述自己家庭成员所从事的工作和具体的生活情况。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生活化问题如:“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家庭成员介绍认为每一个家庭成员享有了哪些权利这些权力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设置,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结合课下一些内容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个人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物进行结合,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还可以借助通信工具,向学生推送道德、法律热点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法治现象的思考,从而增加初中生的法治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为学生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为学生介绍社会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让学生在互联网中去共同讨论这些特殊情况包含哪些法律知识。以目前新冠疫情为例部分民众不愿意佩戴口罩,出入公共地区,那么就可以借助这一案例让学生去探讨分析这些民众违背了哪些法律条例和道德意识。学生就会更加真切的认识到法律,道德就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思想。
同时,还可以通过普法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例如,可以设定主题为“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与社区开展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演讲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法治意识。如在有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小品活动,让学生以各种趣味化事件来解释法律生活的内在联系,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相对于枯燥的讲解式教学来说,能够更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综合质量水平。
3.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一是通过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任何学习最终都是为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做准备,法律意识的养成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约束作用。教师通过精心选择案例,能够使学生真实体会法律对我们的保护作用,认识到法律使我们社会更加美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欺凌的案例都会学生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去讨论我们遇到校园欺凌的情况时,应当怎么做,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每一个学习小组需要做好总结,在班级中进行学习分享活动。这样每一名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讲解内容为学生传授该情况的正确处理方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法律使用经验。
二是联系社会实际挖掘法治内涵,例如在讲解“高空抛物”已纳入违法范围时,教师可以选择高空抛物相关的新闻在课堂上播放,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对违法后果的严重性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三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实践,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网络上收集学生居住地区周边所出现的一些法律事件和道德风险,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这样学生的知识学习就成为了社会实践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为核心目标,加强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创新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