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教育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2-11-19李晓兰郝帅晶江会鹏郑梦清邵美霞
李晓兰 郝帅晶 江会鹏 郑梦清 邵美霞
(赤峰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三农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2]。《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人[3]。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一批批知农、爱农人才到农村中工作。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育,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提升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环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指出,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新时代的“三农教育”是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5]。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6],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人才支撑。
要实现“三农”的快速发展,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渗透“三农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农村、关注农业、尊重农民的思想。尤其在高中阶段,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和即将就业的抉择时,更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实行新高考的进程中,进入高中后,每个学生都面临着选科的问题,科目的选择影响高考专业的选择。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7]的通知中规范了高校选科,强化了科学类科目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引了学生高中阶段的选科。高中生物学是科学性较强的科目之一,生物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8],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生物教育是“三农教育”的重要介质,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农情怀,为国家未来的“三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开展培养和储备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1 “三农”与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切合点
高中生物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三农”知识。生物学中很多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利用生物知识服务“三农”的意识。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内容有很多方面均可以与农业相关联,如油料作物中的脂肪、大豆中的蛋白质、细菌中的根瘤菌、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农作物育种、抗旱作物、耐盐碱作物、农村环境中的生物、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点、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2019版新教材中所涉及的农业知识如表1所示。
2 “三农教育”与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的融合
“三农”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其中农业和农村均可以看作是生态系统层次,而农民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中均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在“三农教育”中体现和理解生命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生命,生命怎样活动,生命为什么有其独特性等一系列问题均体现了生命观念[9]。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生物的元素或物质均来自自然界,所以生命具有物质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农作物为主,受人类干扰较大,常被看作人工生态系统,但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等过程。将农村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时,更多地添加了人的参与,是比农业生态系统更复杂的系统。在这2类生态系统中,各有其特点。农民是2个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同时依赖2个系统而生存。现有农作物的形成是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不断选育和驯化而来的,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类作物等。不同的作物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机体所需的物质,如生物教材中学到的脂肪、蛋白质、淀粉等。农民和农作物分别是农村和农业中重要的生命组成成分,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变化。
生物学科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8]。课标中对生命观念的定义虽然很难理解,其实在生产生活中已经融入了生命观念,如生命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都由元素组成,元素组合形成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其中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所特有的物质。一个生命可经历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等过程[10]。在生命进程中,生命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过程的变化。农作物完成其生命过程被称为生育期,如以种子繁衍后代的农作物,从种子萌发开始,种子内部的化合物就随着萌发的进行发生着变化,种子内水分、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物质不断转化和变化。一粒种子的生命历程体现了生命现象的变化过程,不同现象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用生物学的理论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农作物的形成和生命活动过程也体现了生物的进化与适应,农作物与其它生物一样,通过不断繁衍和更新使得生命得以延续。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是复杂的,但其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赖周围环境才能完成生命系统过程,生物的生命历程体现了物质、能量、信息、进化、系统、生态等生命观念[10]。
对于高中生而言,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可以尝试用已有的知识或实验去验证或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我国农业的分布面积最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学好生物学,可以经常到身边的农业生态系统中了解作物的生长过程,仔细观察其生命过程,学会用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观点较准确地解释生命现象,还可以到农村中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情境,通过现象感悟抽象的知识,实践过程有助于高中生掌握生物知识,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 “三农教育”与高中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学和技术水平还较落后,农村的实际环境和人文环境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村的现状是大部分年轻人通过升学和外出务工2种方式离开农村,并且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工作,城市居民大多也不愿意为农村服务,导致生活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并且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11],知识层次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较慢,大多数农民很难甚至不能去接受新生事物。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生态失衡现象,打破了稳态与平衡观。为了“三农”的良性发展,智慧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农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智慧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而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13]。“三农”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目前基层技术人员极其缺乏,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技术人员更少。201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脱贫攻坚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工作人员深入乡村,经常与农民同吃同住,了解农民所需及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联系各方力量逐步解决,上下齐心精准扶贫,仅仅用了5a的时间使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14]。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后续工作就是维持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让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知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为题的担当和能力[8]。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担起责任,为社会服务。对于高中生而言,有志向为“三农”服务的,可以报考相关专业,并在大学中提升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农村的需要,逐步形成为人类创造福祉而奋斗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能够让优秀的人才报考农业相关专业,在高中阶段进行“三农教育”可以减少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迷茫性,同时在高中学习时可以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热点,或适当参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给出理性的思考和解释,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三农”问题。所以,在农村发展中需要一批批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能促进“三农”事业的良性发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尤其在农业县级或乡镇级高中更要重点渗透农业相关知识。如农作物、牲畜、家禽等体内的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构成的差别。生活在农村中常见的动植物的用途是什么,这些动植物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贡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直接告知学生本土畜禽和农作物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在我国农村的日常生活中,农民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自己种植的作物和自己饲养的动物,种什么吃什么,养什么吃什么,导致大多数农民的饮食结构并不合理[1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农村居民对食物消费的种类多样化,但脂肪的摄入量明显增加,缺乏平衡的膳食营养结构,心脑血管疾病的上升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15]。又如,在我国农村一直有腌菜的习惯,尤其在北方的冬季主要以腌制菜的摄入为主,新鲜蔬菜的摄入量较少。这样就导致了大部分农民摄入了过量的钠盐,高钠会引起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疾病。在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健康素养较低,多数病患主要依赖简单的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极易出现“小病变大,大病拖重”的情况,所以我国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略低于城市人口的期望寿命[1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高中生立志学医并报考医学类专业比例约30%[17],并且部分医学本科院校采用定向招生的方式为农村培养医学人才,高中生物学也是大学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
从以上的农村生活中的实例可以看出,在生物教学中多角度多学科渗透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可以对学生未来的人生抉择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作用。
4 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截至2020年,农村人口比例约为40%。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在重要人生选择阶段的高中进行“三农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了解更多的“三农”问题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为自己第一步的人生选择做好准备。在高中各学科的学习中均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与观念的培养。生物学的生命观念贯穿整个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因为生物学的本身就是生命的存在,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培养生命观念,揭示生物特征与其生命属性的重要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也是生命现象,有生命才能有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存在。
学习生物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生命规律的科学思维,而且还可以不断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了生物学,可以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的知识探究和解释现象,还可以为自己高考后大学专业的选择及就业做规划。学好生物学可以为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选择了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农村中现有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重点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且愿意为“三农”服务的留得住的人才。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要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或者吸纳部分年轻人甘愿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多要素和多领域的密切配合,进而提升“三农”整体水平。新技术的产生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千百年来,农业一直是我国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农业生产占据了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中国经济的发展首先就是看农村的发展,也就是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必须振兴[18]。纵观历史,我国人民通过不断努力已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担负起肩上的使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好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