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2022-11-19李毓梅章宏楼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5期
关键词: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

李毓梅 章宏楼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引言

“藏粮于地、藏粮于机”是维护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战略,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是战略实施关键且意义深远的一步。然而时至今日,大量的耕地甚至优质的农田随着城市的建设而被侵占,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各地的水源不如以前稳定,自然界的各种灾害频频发生,工厂违规排污导致水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我国的粮食生产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鉴于此,许多国家提出了“高标准农田”这一概念,本着促进农产品更好产量,更稳产出,更安全生产,保护生态为原则,建造土地规整且集中、农业设施完备且配套、土壤肥力高、生态环境优良、抗洪涝,与绿色农业和规模经营相结合的旱涝稳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1]。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到,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5000万hm2的土地规整且集中、农业设施完备且配套、土壤肥力高、生态环境优良、抗洪涝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22年,要建成6000万hm2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来实现5000亿kg以上产能的目标;到2035年,要通过不断改造升级,进一步增加高标准农田的建造面积[2]。我国关于耕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着许多诱因,其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影响最为明显。截至2016年,作为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量10.85%的中国,化肥用量却占到了世界化肥总用量的31.07%,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5kg·667m-2的标准。化肥的施用,虽然使得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户的种植成本会因为化肥的过量施用而增加,农产品化肥残留超标,也对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如土壤板结、水污染加剧、温室效应等[3]。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高标准农田的区位条件、农田质量、社会条件的研究,已有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也较为基础,基本是通过熵权法、四象限法[4]、耦合协调度模型[5]以及可拓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力图通过构建农田的选址、分区和建设时序安排、社会效益、评价的模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评价分析,然而关于“绿色生态农业”的研究文献较少。开拓化肥施用量较少的绿色农业模式作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试图从绿色生态农业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江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案例,探究地方政府如何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来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较晚,一直处于初期阶段,原有的理论研究上涉及区域也较为狭隘。然而近年来,业界学者基于三农视角认为,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力,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维护粮食的安全与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杨五一指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巩固农业第一产业基础性地位、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案例

2.1 江西瑞昌高标准基本农田

江西省瑞昌市将高标准农田与耕地质量保护有效融合。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有意识地减少化肥施用量,耕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提高。瑞昌市通过一系列举措,开辟了一条发展绿色农业和维护生态安全相结合的新途径。

2.1.1 践行新的建设理念,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瑞昌市相关农业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之初,通过建设如石门水库、横港水库、大壤水库等农业生态工程来维护水生态环境。将高标准农田与耕地质量维稳相融合,通过各项农田措施的改造,瑞昌市提高了0.06个耕地地力的等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平均提高了3%,耕作层厚度提高,达到22cm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率接近100%,肥料施用量在40%左右,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实现了零增长态势。在当地政府推动下,昔日撂荒地变身成片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据统计,2021年瑞昌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333.33hm2,完成撂荒地整治面积32.07hm2,推动土地资源利用向集约生态型转变。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当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了对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

2.1.2 提倡科学有效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深层次施肥、施用有机肥、减少后期的追肥等措施;实施灌溉与施肥一体化,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果蔬高效经济农作物上重点运用滴灌、喷灌施肥等技术;改变“一刀切”的不良施肥习惯,普及精确施肥技术,做到因时不同、因地不同、因作物不同、因苗情分期施肥。

2.1.3 采取秸秆还田措施,不断提升耕地肥力

永丰村、横远景村、朝阳村、常丰村等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秸秆还田措施;在没有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进行作物秸秆处理后还田、腐熟后还田、过腹还田等各种还田举措,增加土壤肥力为后期的高标准农田化肥减量化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其中南义镇、横港镇、范镇、桂林街道办、高丰镇等区域也成了优秀示范区,秸秆还田面积达到了20000hm2,油菜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还田率达到了100%。

2.1.4 有机肥逐步取代化肥,减少化肥施用量

通过对当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引导,使其施用农家肥,接触高温堆肥,将各地区丢弃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都收集起来,作为高温堆肥的原材料;除此以外,踊跃开展沼泽液、沼泽渣还田示范区。近年来,农户在紫溪畈建立的沼液、沼渣替代化肥示范基地超20hm2,增施沼液8m3·667m-2、沼渣产量1000kg,化肥施用量由此降低了50%;除此之外,在不改变紫云英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开发了萝卜肥田、油菜肥田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绿色肥料的应用和产出效应进一步提高。2020年,瑞昌市的绿肥种植面积达到了1733.33hm2,其中,3个绿肥示范基地面积之和超过了200hm2。据统计,示范区的绿肥产量为888.17kg·667m-2,产量较高且稳定。2019年采购菜枯饼肥料45.5t、生物肥1.56t,用于采购肥料的资金拨款超20余万元。

2.2 江西广昌高标准基本农田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近年来,广昌县积极贯彻落实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决定,为实现稳定粮食产量、供应优良、效益可观的目标,积极落实“技术藏粮”的战略安排。

2.2.1 科学规划布局

提前规划了2017—2020年13733.33hm2的建设任务,打造了一部分“田渠相通、道路相连、洪涝无惧”的高品质耕地。发展农业的同时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即各高速、省道、国道沿线的旅游景观区集中安排建设改造,大力发展旅游业;农村、河渠沿线运用了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贯彻“二线”发展政策,与此同时还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将智慧农业与高标准农田完美结合。截至2017年,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超266.67hm2,在江西省的绩效考评中,广昌县被评为了全省的一等奖,成为各地区学习的优质示范标杆;2018年打造了一批示范工程,如“秀美乡村及莲田养鱼示范区”、“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莲鱼(虾)工程示范区”、“广昌县莲作文化遗产传统品种及耕作核心保护区”、“梯田莲花景观区”等,建设面积3966.67hm2。

2.2.2 完善工作机制

为了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县、乡两级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高标办”,为承包商获取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如农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审部等,各个部门互相协助,监督工程建设的质量。除此之外,创新各项管理模式,EPC作为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即设计—采购—建设一体化,被广昌县所采用进行高标准农田工程招标,具体而言就是将选定某些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汇集在一起,公开公平公正招标,由此,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实施。无论是规划、设计、建设还是维护和管理,都实现统一。通过简化流程和手续,工程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3 产业结构升级

为了实现传统农业的改造设计,引入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使其与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助其脱贫。仅在2017—2018年建设中就涉及了10个贫困村,通过建设1133.33hm2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带动千余户农户兼业。2018年的年终报告表明,2018年流转的耕地达到3200hm2,超2466.67hm2的耕地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如当地的中药材、白莲、烤烟、茶树菇等相关农产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户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收益。彭田村打造的“莲仙姑现代农业生态休闲示范园”作为集科研、种植业、旅游业为一体的示范园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图石村开设了富硒白莲、莲虾共养、稻虾共养等特色项目超146.67hm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仅小龙虾一项的效益就足以为农户所乐道。

3 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随着各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展开和深入,与之相随的困境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部分项目设计方案不尽科学合理

多数地方政府没有从乡村振兴和“三农”的角度出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在前期阶段,更多的是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当成是一种任务应付了事,没能很好地利用以促进地方农业和乡村发展有机融合,如在项目选址时,过于随意草草了事,绿色生态理念未得到贯彻,使得产业布局与高标准农田之间的相关性不强,相当一部分项目对当地农业的发展未产生明显的成效。在高标准农田建造的过程中,设计和施工单位对建造要求并不是很透彻,也有的是当地政府对建造的要领理解不到位,没有和施工单位有效沟通,导致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统筹不合理、规划不科学,建设项目较空泛,在自然灾害防治、耕地质量提高、机械化、绿色农业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体现得不尽人意。

3.2 耕地资金投入不合理

提高耕地质量方面,充足的资金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中,低丘缓坡、滩涂围垦等条件不太好的标准农田并未得到较多的建造资金,耕地质量投入相对少,资金投入反而向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地力培肥时投入欠缺,导致高标准农田的土壤质量偏差;耕地补贴方面,江西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贴标准是3000元·667m-2。然而这个标准在赣北和赣南存在明显的地区分歧,赣北地区对该标准较为满意,而赣南多为山地丘陵,梯田较多且农田细碎化程度高,认为这个补贴标准不足以支撑高标准农田进行很好的改造。

3.3 长效管控机制不健全

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成效不显著的很大原因在于,只重视前期建设而忽视后期的管控。过度耕种而忽视土壤维护,没有合理的耕地制度,使得土地肥力大不如前。尤其是最近建成的标准农田,很多存在着土壤肥力较差、耕作层浅薄的问题,由此导致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生产要求。斥资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未能提高粮食产量,反而种植价值不高甚至出现耕地抛荒的情况。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江西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为例,阐述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各项举措经验,完善耕种模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江西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模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案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4.1 建立农业清洁生产体系,绿色防控病虫害

作为一项规格较高且深受国家重视的系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质在于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所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农田建设的规模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建设清洁生产标准、推广优良品种是实现绿色生产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选择先进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形成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配套的农业清洁生产认证制度。除此之外,实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相结合,在选择农药时,优先选择生物农药,减少农药用量。

4.2 加强建后管护,明确奖惩机制

明确各个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主体的责任范畴,除了要对地方行政主体进行监管,更重要的是设立奖励惩罚制度,鼓励专业大户、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村集体以及用水单位等参加到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当中,让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到高标准农田的管护之中。具体可以学习“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每个经营主体管护特定的种植区域。在惩罚方面,设置“管护黑名单”制度,对于逃避管护责任与义务的农户,及时列入“黑名单”中以便后期做出相应的处罚。

4.3 合理科学定价,促进有序流转

流转的不合理定价会严重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度,为了促进农田的有效流转,应建立合理科学的高标准农田流转定价机制。基于江西省高标准农田的实际,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定价体系,在自愿流转的基础上,如果存在流转价格不合理的情况,当地村组织领导应在核对后,从中协调,做到公开透明统一规划流转;完善价格信息披露机制,由于部分地区定价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村部应当做到信息公开,在公共平台注明各个高标准农田流转的价格情况,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流转;相关部门抓实租金补偿,租金补偿必须落到实处,实行双边补偿机制,降低流转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简化流转手续,解决流转农户的资金顾虑。除此之外,对于随意改变高标准农田用途的农户不提供补偿,杜绝随意滥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偿。

猜你喜欢

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