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别的古今对比

2022-11-19彭美琳整理

十几岁 2022年23期
关键词:南浦纪念册长亭

文/彭美琳(整理)

送别地点 长亭 渡口 VS 车站 机场

古人

【长亭】“长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代表性的送别意象。远行者乘车或者骑马,从陆路离去。早在秦汉时期,古道旁就设有亭子,供行人休憩或送别。《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长亭设宴送别张生,本就伤感,奈何又遇上秋日。碧蓝的天空,黄花遍地,西风猛烈,大雁南飞,此情此景更添了两人的不舍。张生的马慢慢地走,崔莺莺远远地望着,人更消瘦了。

【渡口】送别的渡口较常见的有渭阳、南浦。《秦风·渭阳》中写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渭阳,即是渭水之北。北方多旱路,北方诗人多用“长亭”指代送别;南方水路交错,南方诗人多用“南浦”渲染送别氛围。江淹的《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少男少女在南浦送别。春草被染成青翠的颜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少女的情思仿佛也跟着渡口的船,一同去到了郎君的身边。

古时交通不便,人一去不知多久,人与人再见不知何年。送别时,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根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相比之下,送别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渐行渐远。一样的离情,有了不一样的表达。

今人

【车站】早些年的火车站,留有送别的月台。列车开动前,时间线被拉得很漫长。送别的人有足够的时间挨在一起,絮絮叨叨地诉说着思念。当列车出发,人与人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远。远行的人慢慢地离去;送行的人留在原地,看着列车在铁轨的尽头消失。就像两个流浪的星球似的,他们俩走近了一下,又在无垠的太空中分开了。

【机场】机场总是繁忙的。人的行动轨迹被设计师控制在高效简短的线路之中。送机人和乘机人就在猝不及防的瞬间被安检人员隔开了。有的人反应过来,在匆匆行进之中,抓紧时间来个短暂的拥抱或者亲吻;有的人刚刚还在忆旧交谈,离别之情还来不及倾诉,微笑就停滞在了当下。“到了记得报平安!”送行的人挥挥手,喊出短短几个字,便是送别了。

送别方式 折柳 攀花 踏歌 VS 饯行 写纪念册 拍合影

古人

【折柳】“柳”谐音“留”,“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古代,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晴和的春日,灞水桥边,柳絮飘飞,缠绵的柳条使出浑身解数,想要留住即将远行的人。

【攀花】所谓“攀花”,就是采折花草赠予远行者。“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陆凯身在江南,他十分怀念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正巧有驿使将往长安,于是陆凯折梅一枝,托驿使捎去。一枝梅花胜过千言万语,温情至极,浪漫至极。

【踏歌】远古时期,人们聚在一起脚踏节奏,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后来踏歌形式愈来愈广泛,在送别时古人也会踏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据说李白与汪伦在桃花潭结下深厚的情谊。李白离开的前一天,汪伦设宴款待,双方约定好第二天不再相送。可李白乘船将要离开,远处忽然传来阵阵歌声,原来汪伦不忍与李白分离,踏歌相送。

今人

【饯行】亲友即将远行,我们总会办一桌宴席为他送行。宴席一般要备酒,所以饯别又称“饮饯”。临行前,有亲人捧来一碗汤圆,劝远行的人吃了,寓意“吃了汤圆好团圆”。

【写纪念册】毕业前,每个人的抽屉里都藏着一本纪念册,上面留着最想说给彼此的话。“愿我们在清华相见”“一定要成为大明星哦”“变成大富豪了不要忘记我”……多年以后,我们打开纪念册,总会被当年稚嫩的话语逗笑,那是我们的青春啊!

【拍合影】相机、手机的普及让离别不再那样悲伤。临行前,大家带着微笑或者做着鬼脸,亲密地合影一张。往后的时光里,想起对方,就可以翻出照片看一看。想听听对方的声音,看看对方的笑脸,打一个视频电话,即使远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能够“再见”。

猜你喜欢

南浦纪念册长亭
长亭印象
南浦河守边记
望月
捣练子·春
“不”同寻常 各个突破
春日相思
踏莎行
王汇泉
基于用户体验的纸质纪念册与电子纪念册的对比研究
长亭外,十里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