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州农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

2022-11-19文静马文祥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湘西金融机构金融

文静 马文祥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考察时,要求湖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湘西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自家产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突破28.67万hm2,产业扶贫成绩多年位于全省前列,建成多个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基地,如椪柑、百合、茶叶等农产品基地。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新征程上,湘西州大力推行产业就业富民战略。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注入金融“活水”。在当前环境下,研究湘西州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效率,对提高湘西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湘西州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除此之外,还有利于总结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也可以为今后的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农业和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有效的经验。

1 湘西州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现状

1.1 湘西州农业发展现状

湘西州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845”工程,在确保粮食稳定供应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猕猴桃、茶叶、百合等种植业和黄牛、黑猪、山羊等畜牧水产业,产业体系、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农业的生产经营日趋专业化、规模化。2020年,湘西州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6.96亿元,较2019年增长4%。

1.1.1 特色产业发展初有成效

湘西自治州以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建成了柑橘、茶叶、猕猴桃、百合等特色产业带。在产业格局规划上,湘西州各地基本形成了多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一业或多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湘西州州政府狠抓品牌建设,全州拥有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达56个,注册中国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商标4件、湖南省著名商标34件;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生态、富硒农产品品牌在全国市场上闻名遐迩,并多次获奖,如泸溪椪柑、龙山百合等优质农产品。

1.1.2 现代农业园区推动集约化发展

2015年,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成为当地首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标志着湘西州农业发展卓有成效,正朝着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湘西州深入贯彻落实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工作部署,将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出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当地农产品价值和助农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集约化发展,湘西州农产品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湘西州已建成30个666.67hm2精品园、250个66.67hm2标准园,不断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1.1.3 农业生产逐渐加强

2020年,湘西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96.96亿元,较2010年增长140%,发展极为迅速。2020年,经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湘西州新增15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目前,湘西州拥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1家省级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取得优越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到湘西州当地多数农业企业规模较小,且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农业主导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产业效益低等短板和不足。整体上,湘西州在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运输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

1.2 湘西州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现状

1.2.1 金融发展不断深化

湘西州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先后引进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商业银行,并指导率先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目前,湘西州共有11家银行,19家保险公司,其支行或分公司遍布在湘西州的各县、乡、村,为湘西州乡村振兴的落实推进提供金融保障。为打通国家金融与乡村金融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国家设立了1649家村镇银行,遍布在全国1296个县(市、旗)[1]。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为“三农”发展纾困解难,已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地方经济共生共存的经济金融生态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村镇银行”。截至2020年末,该行总资产破百亿,累计帮扶企业6000多家,信贷年新增投放量位于当地金融机构前列,不断为农业、农村、农民引入更丰富的资金资源。在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农村金融服务点,不断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在创新金融模式上,湘西州各县市经过反复探索,因地制宜,创建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模式,如“农户参股+扶贫资金扶持+银行信贷支持”的十八洞村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湘西州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普惠金融力度,延长金融普惠服务的半径,延伸至每个角落的同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服务,积极创新助农服务模式,为农产品提供融资保障。

1.2.2 农业相关政策支持金融发展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湘西州政府从经营主体及金融机构等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2020年4月,为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长期稳定的农业生产,减轻其融资成本,湘西州农业农村局出台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贷款贴息的政策。该政策针对的贴息对象范围广,包括粮食、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因农产品生产、销售经营需要,农业企业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资金并已支付利息,即可享受贴息政策。截至2020年5月,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2019年度贴息金额近900万元,补申报2018年度贴息金额505.5万元,缓解了数百余家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为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提高放贷力度,湘西州财政部门采取了一定的奖赏措施,以涉农贷款增量奖励为例,如果县域金融机构(不含农发行)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将对超过15%的部分给予2%的奖励。

1.2.3 多元化产品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

涉农企业存在着一些天然的不足,如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物、农产品变现周期长以及营业收入不稳定等,以至于企业融资难、成本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发展,湘西州各大金融机构陆续开办了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小企业等对象的涉农信贷产品,涵盖农产品生产流通以及加工和生活扶助等多个方面,竭尽全力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如,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协同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转贷款中,专门开发了一系列惠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涉农企业缺乏融资担保问题。为推动当地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采取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研发出涉及生猪养殖、油茶种植、粮食生产等产业的特色信贷产品。

2 湘西州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配套和统筹力度不够

政策支持和统筹规划不足是湘西州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不足。在投资方面,农业和农村发展在要素投入方面的优先性不明显,尤其是涉农资金的投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投入,尤其是上级财政投入,而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也很少。长期以来,农业资金实行多头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使用较分散,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难以集中资源发展农业。

2.2 产业体系不全,金融难发展

整个湘西地区农村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末端企业较多,这种情况下采用精简的、标准的、流程化的金融服务则不太适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地区农业产业类型单一,防御风险能力差,资金回笼较慢,受自然影响较大,使得湘西地区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强,经济难以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缺少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从而会出现各种农村经济问题,导致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健康发展。

2.3 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大

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信用风险、合规化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湘西州金融机构为当地的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根据农村经济所存在固有的不足,即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使其生产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湘西州存在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无法为受害农户和农业企业做出充分补偿,从而增加了农户和农业企业发生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秉持着谨慎经营的态度,会产生有资金不敢贷的情况,从而不利于湘西州农业的健康发展。

2.4 金融人才匮乏

人才是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条件。人才难留是湘西地区金融机构的一大“心病”。湘西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弱,许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就业在经济水平更高的城市而非经济落后的湘西,尤其是一些极其偏僻的地区。因此,乡镇地区的人力资源匮乏,而选择为金融机构效力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基层员工薪资水平、福利津贴及发展空间等方面上,湘西地区不占有优势,所以金融机构在人员招聘上门槛较低,银行业相关的知识储备、业务基本技能也较为匮乏,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和提升。

3 湘西州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湘西地区要发挥金融投资的主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推进“六大强农”行动,重点发展农业产业,湘西州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县市统筹使用资金的主体责任,创新资金使用机制,全力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使用;通过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当地金融机构尽力满足农业发展资金需求,推进农业品牌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完善对农业的稳定投入政策,湘西州政府要持续稳定对农业发展的投入,确保农业总投资增速高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速。

3.2 切合需求,提高金融支持深度

湘西地区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延伸在湘西地区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发展。金融机构在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积极开发支农支小服务点的新功能,让广大农民和小微农业企业享受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扶持的小微农企生产虽已初具规模化和专业化特征,但尚未实现生产完全现代化的水平。为了能够使农企进一步现代化,企业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生产配套的机械化装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因而,当地金融机构可以研发具有农企特色的金融服务,专门迎合此类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湘西州在振兴乡村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扶持和带动已脱贫群众利用自家优势发展自有产业,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的生产经营性信贷需求得到满足。

3.3 健全农业保险体制

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为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湘西州应以推进基础保险服务“村村通”为着力点,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逐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平台、全面深化与湖南省农业担保公司业务合作。

3.4 培养人才,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从业人员素质优良在推动金融机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湘西地区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其更好地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金融服务。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可以通过乡村振兴专项招聘计划吸引更多金融人才贡献于广大乡村产业的振兴;省金融办可为金融机构搭建金融人才管理平台,促进更多金融人才流向欠发达地区以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的金融机构;县域通过改善薪资结构,提高待遇、住房补贴,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等措施吸引金融人才。从金融机构角度而言,金融机构可通过开展银行业务培训班,组织员工异地考察学习以及举办金融专家讲座等形式探索有效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为各支行培训领导干部和骨干人员;各支行也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通过有效的考核、升迁和服务年限合同管理等制度,为本土和外来人才提供多元化的成长、才干发挥的舞台以及职业发展通道。

猜你喜欢

湘西金融机构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