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应用探析

2022-11-19蒋园园

小学生 2022年9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蒋园园

创新思维培养不仅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发展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数,其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偏向于以应试为目的,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还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也是当前教育事业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相关理论

(一)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希望教育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智慧、积极性的开发,落实全面教育发展,最终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内容,素质教育的出现遏制了我国应试教育逐渐扩大的弊端,再一次强调了教书育人的目标,实现全面发展。[1]另外,从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素质教育已然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只有采取素质教育方法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当前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

(二)分层教学理论

经过教育研究可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然而教师要做的应当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最大程度促进各层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元智慧理论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智慧开发新的理论和知识,引导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学生个体之间智能存在差异,每个学生个体体现出的智能都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的每种智能经过挖掘与培养都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外,还有“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学的效果并不单纯取决于教育维持的时间,还与教育方法、教学环境等有关。因此,要想实现减负增效,小学数学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实现智慧教育。

(四)教育反思理论

教学反思理论指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总结,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才能够找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实现自我的提升。教师应正确认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作出的行为与决策,分析导致的后果,正确审视教育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觉察水平与反思水平,能够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反思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实践智慧,提高教育水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较重,精力和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极易出现开小差的情况。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就应该从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营造一个充满好奇与探究欲的课堂。当学生对某知识充满兴趣时,其课堂学习的效率将会提升,进而实现减负增效。对于数学知识来说,由于很多知识都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学生在这样开放性和熟悉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放松自己的思维,并关注数学问题内容,不断探究和思考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进行《0的认识》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猫咪吃鱼的动态图片,让学生尝试根据图片编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之后教师提问:盘子里一共有多少条小鱼?用数字该怎么表示?猫咪吃了多少条小鱼?最后盘子里还剩多少条小鱼?用数字该怎么表示?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认知数字概念,强化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强化知识理解

与单纯的理论讲解相比,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具体理论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开展思维探究活动,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2]

比如,在进行《位置与方向》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该知识点的教学难点,即在不同的情境中明确物体的方向与位置,同时还能够准确描绘出相关角度与方向。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应的路线图,让学生从图片上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明确不同线路图中物体的方向与距离,之后再通过图书馆与教学楼的位置示意图,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提问学生。这样就能够考察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就能够深化学生对位置方向的认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计实践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其认知能力与生活阅历都比较有限,但是却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一方面,小学生在接触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时会存在畏难的心理,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小学生又善于从熟悉的场景中学习和感受新知识,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该遵循生活化原则,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知识融合在一起,降低知识理解运用的难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能力。另外,教师更应该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其日常兴趣,增加作业内容的趣味性与生活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作业探究活动中,通过生活实践理解数学知识。[3]

比如,在进行《比例尺》相关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带领学生用尺子实地测量和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并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内容。由于旗杆高度过高,无法使用手头的工具进行实际测量,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讨论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入手,考虑旗杆与影子之间的关系。这时,学生就能够将已经学习到的比例尺知识应用在实际旗杆的测量问题中,对旗杆高度进行测量与计算,完成课后作业。这样贴近生活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兴趣,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理念,强化数学思想

要想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而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以及解题中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创建高效数学课堂。数学思想作为方法性的指导思想,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在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实现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数学教师则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题海战术与填鸭式教育形式,重视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落实减负增效。减负与增效并不矛盾,减少课业负担之后,教师可以将“增效”渗透进教学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意识,提高其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内容教学时,通常会有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本练习册的价格是两元,两本练习册的价格是三元,妈妈给了小明五元钱,他可以买几本练习册?”如果站在数学思想及逻辑思维教学的角度,教师可以将以上问题进行转化:“请问用五元钱买几本练习册最合算?”之后学生在遇到类似表述题目的时候,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数学思维与逻辑,突破题目理解的难点,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综上所述,新课改提出了减负增效的要求,同时也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则应该明确当前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深化数学知识探究,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落实“减负增效”政策,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初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新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