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2-11-19

现代英语 2022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孙 艾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北京 102101)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两者互相依存,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往往单一注重语言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化教育,这种单一的英语教学形式,使学生无法通过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词汇及其背后的含义,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除此之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和缺失已是事实,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学和实践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探索。同时,改革旧的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偏重语言语法等方面的应试性训练,侧重于英美文化的传播,所选用的教材中大多以西方作者的文章为主。有观点认为,大学英语的课堂上不应过多使用汉语及传播汉文化。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非常必要。

首先,思想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百家争鸣的思想,卧薪尝胆的忍辱负重,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故事,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之美等等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都应作为教师上课的素材,与英语融合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能在学生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应抱着批判和传承的精神来看待东西方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不应一味宣扬西方文化,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瑰宝。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传承,培养中华民族的“脊梁”,就必须让年轻一代以祖国为傲,树立起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其次,应试的必要性。回看历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以在众多题目中发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自2013年12月起,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由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其考查内容和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例如,2015年6月的翻译,考查了中国人的姓名、“太极拳”;2016年12月考查了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017年6月和12月分别考查了“长江”“黄河”以及各大名山等中国地理名词。以2016年12月考题为例,题目中涉及了“皇帝”“皇袍”等词,有不少同学直接将“皇帝”翻译成了“King”这种带有明显西方色彩的词,这样的翻译很明显存在了跨文化语用失误,这种失误的原因和传统文化导入的缺失不无关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无论从思想教育还是应试方面来看,培养大学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迫在眉睫。教师应从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以及翻译教学等途径着手进行培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首先,教材的创新。着力于开发中国特色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教育中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在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少之又少,精读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出自西方著名作家,或选自某些著名小说或散文的片段,这就给教师上课传播东方文化造成了障碍。事实上,在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中,可加入中国古典小说英译本的选段,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外交、经贸类外宣文本也可纳入大学生教材之中,这些紧跟时代潮流,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的文稿,应被大学生了解并掌握。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的“中西合璧”。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入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导入,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一书中,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课,教师可以对比东西方的教育制度,深挖中国传统的私塾制度,延伸到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私学,是教育的先驱者。这样的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词汇量,不至于在遇到考试时措手不及,更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寻。在听说课程中,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为例,每单元的口语练习模块中,都有地道的英语习语或谚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合中文习惯的成语或谚语,去对应文中的句子。如第一单元中出现的“no pain,no gain”,英文原文中出现了否定用法,如果直译难免有些拗口,若能启发学生回忆中国谚语中是否有现成的同义说法,就不难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答案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谚语习语的翻译,又能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自豪感。

最后,以考促学。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目来看,尤其是四级题型改革之后,考试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性越来越大。上文提及的段落翻译占分比重高达15%,要求学生在30分钟之内,将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段落(140~160个汉字)翻译成英文。从改革之后的几次考试结果来看,这是此次改革后最难的题型,已成为全国考生丢分的黑洞。考试要求大学生除了要注意中英文的一些切换规则,还必须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和背诵与中国节日、历史事件、文化习俗等相关的词汇。

大学英语考试从内容上已经越来越注重英文表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针对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内容变革,在高校英语考试中,也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如在英语阅读中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剪纸、丝绸等内容的介绍性文章,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分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敦促学生自发地在课下收集相关内容,并对相对应的英文表达进行识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考试和教学的融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融合

首先,第二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在各个高校开展的英语文化节活动中,英文话剧、配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直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鼓励学生在话剧创作过程中,将英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编译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英文短剧,如老舍先生的《雷雨》等著名作品片段。学生在编译剧本过程中,需要自行查阅传统文化的内涵起源等内容,并研究其正确的英文表达方式,在语言再创作的过程中,更能加深中国传统文化与第二语言的融合。

其次,创新项目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英语看似不像理工科有广泛的平台,但实际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就大有可为。例如,在2016年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申请了《中国古典成语故事英译本》的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成语故事,包括成语的起源、背景知识、传统故事以及使用语境等。通过指导学生调查文献获得资料,在着手翻译之前,先了解相关成语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通过阅读分析文献,学生得到大量相关课题的比较资料。之后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针对不同成语个体采用不同翻译理论来支撑,并结合不同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在此译本中,学生独立翻译了“刻舟求剑”“疑邻盗斧”“掩耳盗铃”等五十余则成语故事,并在译本中区分了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引申义,注明了其具体的使用语境。在整个创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把课上所学真正用到了实处。

除成语故事外,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风筝、泥人等;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特色美食小吃等诸如此类的课题都可以通过创新项目与英语进行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通过英语将其表达出来。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翻译教学的融合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虽然没有单独成为一门课程,但是在精读和听说课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大多数英语教师通过单句和段落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然而现状是,翻译教学为了应试而存在,过分注重翻译实践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播及理论普及,这就使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训练与文化传播脱节。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途径,翻译若局限于文字本身,就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宏观作用。因此,需加快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和要求。

首先,在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文化对比等手段,引导学生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才能真正锻炼出学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在中国文化中,许多思想和语言的背后都有典故,《论语》中的许多经典语录都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和追寻真理过程中的一个个问答故事组成;中国的成语文化博大精深,而很多成语都是出自民间故事,如大家熟悉的“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中国传统节日,如七夕节、端午节的背后都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神话传说或英雄事迹。没有建立起对于文化背后含义的理解,是无法用英语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的。由此可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在一次汉译英的翻译练习中,涉及了“白露”这一名词的翻译,教师就带领学生阅读英文材料,熟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意义。课后学生反馈,从前连中文的节气名称都很难完整地说出来,但是在英语课后,不仅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中英文表达,还了解了各个节气所代表的含义,并惊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次,重视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大多数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会经常强调汉英翻译,要求学生大量地进行汉译英的练习。学生则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用英文单词准确地对应中文。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汉语拼音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英语所吸收和利用。例如,饺子、豆腐等词,这些词语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是很难用英语来准确表达。所以这一类词语已经在国际上被公认为用中国的汉语拼音来表达。因此,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自豪感,是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传播的重要基础,也是翻译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内容。

最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跨文化交流并不陌生,而大学英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似乎有所欠缺。因此,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也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而非不假思索地生搬硬套。例如,在翻译带有颜色的词汇时,首先带领学生研究中西方之间对于颜色的认知差异,就具有跨文化引导作用。以红色为例,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与吉祥,引导学生联想中式婚礼中的布景和新娘装扮,而在西方,红色(red)则是血腥、残暴的象征。安排学生查找与红色相关的词语,如red battle(血战)等词语。学生在回顾中国传统和查找西方用语的过程中,就建立起了跨文化思维。

再如,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二课“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一文中提到“Wild horses could not drag me down to Cape Horn and that sinister Southern Ocean again.”,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将这句话提出来请学生翻译,大部分学生都将“Wild horses”翻译成了野马,尽管教参中的译文也是如此,但听起来难免有“翻译腔”。其实在英文中,很多关于马的词语都和中文中比喻牛的词语相对应,这是由牛在中国农耕文化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关于马的英文习语,并找到其翻译。学生查找到“eat like a horse”“talk horse”等习语,并将其对应翻译成中文中的“食量大如牛”“吹牛皮”等。通过这样的翻译练习,学生在今后的练习或考试过程中能多想一步,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失误,同时也了解到了中西方在许多词汇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原因。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大学英语教学绝不应仅仅关注一种语言、一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绝对不意味着英语教学重心的偏移。事实上,增强学生用英文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是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升华,是真正地将所学运用到了实处。通过教材的改进,教学方法的中西兼并,以及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尽量多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并通过翻译这一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形成语言输出,使英语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呈现缺失的现象。因此,当前的外语教育不仅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更要建立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重培养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让当代大学生增强语言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