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农业旅游课程体系研究*
2022-11-19周玲
周 玲
(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我国居民越来越受欢迎的活动,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外的旅游活动暂时性地受到了抑制,但是相信疫情过后,旅游经济会呈现井喷式增长。人们外出旅行消费,从旅行前酒店、门票的预定到旅途中景点的讲解、购物等,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业旅游方面,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互联网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问题,相关的从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去适应人们这种出行方式的转变十分重要。因此,高校旅游管理的课程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构建相应的电子商务农业旅游课程体系的学科群,让未来的从业者们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进而助推农旅行业的发展[1]。
1 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1.1 后疫情时代国内的农业旅游业逐步回暖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我国的旅游业经营惨淡,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整个农业旅游市场更是经营惨淡,一片萧条。但是疫情过后,我国国内的农业旅游业逐步回暖,虽然现在不能出国旅游,但是国内农业旅游业已经全面复苏,需求旺盛,很多旅游企业采取多样化、特色化、针对性的营销,财政部、文旅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农业旅游企业的复工。正因如此,后疫情时代下国内农业旅游业已经逐步回暖[2]。
1.2 后疫情时代下电子商务农业旅游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旅游景区或旅游农业企业为支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农业旅游信息数据库为依托,以电子支付为手段的农业旅游系统经营体系。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携程、去哪儿、途牛等在线旅游平台提供给游客直观有用的农业旅游信息,如旅游图片、相关景点的视频,提供网上预约民宿、门票、往返的机票车票等,减少了人员聚集的风险,给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3]。与传统的线下平台相比,这些线上的平台具有便利性、快捷性、时效性以及更好的交互性,由于需求的迅速扩大,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 后疫情时代下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
1.3.1 平台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在线旅游平台的数量比较多,但是平台的产品与宣传大同小异,特色化不明显,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各大平台仍在硬件上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尤其是一些新起步的平台,其网站模式往往借助一些成熟的平台,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稍许修改。因此,出现一些类似的农业旅游网站,导致顾客难以区分,对于这种现象,顾客往往会选择成熟的在线农业旅游网站品牌,如此一来,一些小网站无人问津,点击量和在线交易量很低。
1.3.2平台的入驻商家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管理
商家通过平台入驻流程进入,平台并未对商家入驻后进行培训以及相应的管理,而且线上网站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一旦消费者出现权利受损情况,很难去维护自己的权利。笔者曾经拨打某些农业旅游网站售后服务电话,有的并未接听,由此可见平台对于商家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效率的低下,缺乏统一的管理[4]。
1.3.3 平台的用户评价信息存疑
用户评价是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商家也非常重视,但是目前很多评价不需要消费就可以对农业旅游服务进行评价,有的网站只需要登录账户并绑定手机号就可以操作,这就给很多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雇用大量水军进行刷单,以及可以看到很多产品的评价下面是各式各样的广告。这些现象表明,许多农业旅游网站产品提供的用户评价存在很大的虚假性,会误导消费者。
1.3.4 网站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可能存在偏差
农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信息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产品信息更新不及时,比如说“自由行”或者“跟团游”这类的农业旅游产品中,有很多产品点进去是“已售罄”的字样,浪费用户的浏览时间;二是线上线下的信息不一致,线上的宣传产品视频和照片拍得很漂亮,与实际看到的景点不一致,虚假宣传严重,与游客的旅游期望值严重不符合,降低旅游幸福感,增加旅游投诉率[5]。
农业旅游网站平台发展的瓶颈有些是技术的原因,有些是管理上的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现象,就要从源头抓起,提升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培养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农业旅游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设置模块
2.1 课程体系教学目标
电子商务农业旅游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在培养符合时代潮流、具有扎实旅游业知识体系的农业旅游业专业人才中,增加电子商务在农业旅游行业中应用理念、技术、管理和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网络实践完善农业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网络认知和运用的能力。电子商务农业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能够运用传统的手段开展营销活动,而且能够从思维模式、经营理念、操作模式上整合现有资源,提升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能力;为了减少服务接触,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自助门票系统、APP和小程序的景点语音讲解系统实现[6]。因此,要在课程体系中植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内容;疫情刚缓解,农业旅游需求就呈现井喷式增长,我国传统的农业旅游线路主要以初级的观光为主,这类旅游产品相似度高、可替代性强、重游率低,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应当把美学、建筑学、设计学植入到电子商务农业旅游的课程体系中。随着人们外出旅游度假的次数不断增加,农业旅游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体验性的农业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这类产品对服务要求是很高的,因此,要培养谈吐优雅、举止端庄、周到细致的专业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模块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电子商务农业旅游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五个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信息化素养模块、大数据管理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和网站运营实践模块。
2.2.1 专业理论知识模块
电子商务农业旅游的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农业旅游概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旅游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电子商务的知识与农业旅游业的知识相结合,对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电子商务农业旅游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作为支撑,农业旅游从业者需要提升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能力,因此需要将农业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典型的案例模块是运用专业的理论对我国的农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剖析和总结,让学生对农业旅游电子商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对专业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7]。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介绍农业旅游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分析模式、网络营销方法、旅行社和农业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应用以及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与网络支付相关技术,及时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展示了电子商务农业旅游的专业能力要求。农业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要利用新技术更好地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旅游客户关系管理针对酒店、旅行社、会展公司、旅游B2B企业和旅游集团的数据化客户运营场景进行了案例教学,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例中的场景进行实践学习。
2.2.2 信息化素养模块
信息化素养模块是农业旅游信息化基础知识课程,包括农业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新媒体的设计与运营、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媒体比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新媒体,新媒体通过网络和手机向用户提供信息,农业旅游产品可以通过抖音、小红书、美拍、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增加粉丝和关注度[8]。
旅游新媒体营销和运营是因新媒体的兴起而产生的一门课程,通过此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现状、传播特征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发布流程和盈利模式。主要学习内容有:农业旅游景点、民宿、交通等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日常建设及管理;新媒体环境下采访的模式、类型;运用相关技巧实施农业旅游景点、民宿等地的采访;新媒体运营中资讯、短评写作;新媒体运营中新闻资讯语言;新媒体运营中的旅游景点、民宿软文营销;短视频、直播功能使用[9]。
2.2.3 大数据管理模块
大数据管理模块包括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商务智能和商务智能挖掘等课程,大数据和商务智能为农业旅游提供了更高级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以前常规工具无法捕捉到的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梳理后为农业旅游提供决策管理和支持。大数据也为这次疫情的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旅游者的行程能很快调用出来,精准地加强了疫情的控制和管理力度。有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轻松掌握某农业旅游景点游客分布的地理、年龄、职业特征的数据,景点竞争对手的数据,第三方平台如史密斯报告等信息,模拟导游讲解等虚拟的实践环境,挖掘农业旅游经营变化的局势,培养学生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和数据分析的能力[10]。
2.2.4 职业素养模块
职业素养模块包括旅游美学鉴赏、旅游服务礼仪与沟通、中外民俗课程。旅游美学鉴赏,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感悟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审美体验,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由于体验式的农业旅游产品的增加,人们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更高,游客希望导游提供更有人情味、更温暖的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农业旅游课程体系需要设置旅游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导游人员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顾客投诉时,有更强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中外民俗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从事农业旅游工作时,根据游客的习惯、宗教信仰等需要,提供周全、有温度的讲解服务。
2.2.5 网站运营实践模块
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实践的支撑,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到案例分析讨论再到综合实训,校外可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签订单班。安排学生实际参与农业旅游网络公司、旅行社、民宿等农业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商品供应,呼叫中心,网上订购,物流配送,网上电子支付等实训环节的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根据专业发展提高职业技能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