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集聚乡土人才的对策思考*
2022-11-19卫佩行钟金玉安可尚
卫佩行 , 钟金玉 , 安可尚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镇江 212400;2.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安哲小学,山东 日照 276824)
0 引言
尽管当前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依然未变。这一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中国革命在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策后,转败为胜;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奠定了我国经济腾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形势下,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举措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为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鸿沟难题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集聚乡村人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农村落后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从2004年到2021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于“三农”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精准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乡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然而,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而且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土人才。从我国乡土人才现状看,无论是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乡土人才还是勤劳的年轻劳动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在21世纪的今天,谁来做农民?谁来保障粮食安全?谁来建设乡村?“三农”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后期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显得十分突出[2]。只有加快培育适应信息时代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乡土人才,并凝聚这些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战略的实施[3]。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乡土人才培养到底是促进“留农”还是“离农”,一直备受争议[4]。一般而言,“留农”意味着农村人口增加,“离农”意味着“农转非”。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乡土人才的培养问题[5-7],较少关注“三农”对人才的吸引问题[8]。因此,研究集聚乡土人才的方法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乡土人才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但40年后,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仍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参与不多甚至很少。另外,我国占主流的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缺乏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民也难以接受和有效使用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大、收益低等现实问题,依赖农业生产来实现小康较为困难,农村人口纷纷通过外出务工、升学、参军等途径脱离农业和农村,这也导致了乡村人口严重流失,尤其是优秀乡土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振兴面临严峻挑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1 人口结构“空心化”使传统农业难以为继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各类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并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而广袤的乡村则出现了人口结构“空心化”趋势。课题组对各地的农村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等各种原因,所调查的农村有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对于家中留守的老弱妇幼,其生产与生活能力难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这引起了一系列新问题,如良田荒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老年农民养老困难等。这些问题抑制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乡村地区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现象[9]和家庭“空巢化”现象[10]。
1.2 农民文化素质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盲率快速下降。然而,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经营者中具有初中文凭者占比为48.4%,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凭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比仅为7.1%,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比则极低[11]。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的认知较为肤浅,再加上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根植于脑海也使其对新鲜事物的抵触情绪较大,少量想学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也难以充分理解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从而缺乏学习信心[12]。要特别指出的是,乡村家庭教育代际传递现象十分明显,即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到子女的受教育程度[13]。农民父母由于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资源等条件限制,难以对子女在教育方面形成有益的引导,导致了农村小孩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建立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高要求。据此估计,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1.3 乡土人才严重流失制约乡村各项事业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迅捷的当下,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工业化在信息化的带动之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受此影响,农村各类人才大量流失,脱离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加速转化[14]。考察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和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二是和农村相比,快速城镇化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乡土人才进城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三是城市具有更为优质的公共资源,可以更好地保障个人、家人的医疗、教育等需求。农村大量优秀乡土人才的流失,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还限制了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考学、参军、技能培训等方式,有能力、有梦想的农村年轻人进入城市,实现了个人价值,改变了家庭面貌,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却陷入了“培养—流失—紧缺—再培养—再流失”的尴尬境地。如何留住乡土人才?值得探讨。
2 集聚乡土人才的措施与建议
目前,振兴乡村迫切需要一大批复合型高素质乡土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专业技术,而且要掌握市场规律,同时还能够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如何集聚并引导这些人才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2.1 基于产业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的历史条件下,大批农民进城,那么谁来种地?谁来建设乡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民族振兴大局。而乡土人才振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国内一些省市在乡土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浙江湖州地方政府和研究型大学——浙江大学、技能型大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湖州农民学院,开展“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综合教育教学,大力提升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拓展了农民生产技能,培育了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湖州市在“南太湖精英计划”中设置了乡土人才引才专项,大力引进和扶持农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此外,湖州市加强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现代农业十大主导产业联盟,创新“1+1+N”运行模式,即“1个院校专家团队+1个农技专家团队+N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高端智力入村,扶持农技人才成长,助力农村产业兴旺[15]。
湖北咸宁在乡土人才培养方面着力于发现、引进、培育、流动、留用、发展乡土人才,重点建设四支乡土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农村专业、乡土文化、乡村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整合各部门力量,解决乡土人才在安居、子女教育、投资补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工程,实现乡土人才集聚,助力乡村振兴。如“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等人才工程。
重庆市永川区对乡土人才进行摸底建库,分类分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头雁效应。另外,实施“农业科技人才下乡计划”和“乡贤聚力计划”,为乡村产业发展、文明治理、法治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人才支撑,获得了显著效果。
2.2 基于需求导向,定向培养农村专业人才
“要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培育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激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积极性、主动性,把留住和用好本土人才作为破解当地人才匮乏的根本任务。”[16]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集聚人才,实现乡土人才振兴,其最有效、最现实的方式就是培养并真正留住本土人才。
综上所述,应充分依托大中专院校等科教资源,针对乡村振兴需求,与当地教育、组织等部门开展本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各地组织部门开展合作,打造了“目标共定、方案共制、教学共担”的育人新模式,开展了乡土人才定向培养的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可。2017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被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确定为“定制村官”培育高校。“定制村官”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地方政府三方共赢,向江苏农村基层输送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农人”,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效益逐渐显现。同理,也可以鼓励地方师范、医学等专业院校探索“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模式,为当地农村培养“定制教师”“定制医生”等乡土人才。
农民的根在农村、家在农村、生活圈子在农村,对农村有感情,对土地有感情。但是,由于生活、教育、医疗等原因,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目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从业者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将原打算进城务工的农民培育成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要求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留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是最佳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技能培训、市场营销引导等措施,帮扶农村带头人创新创业。通过发挥农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2.3 畅通交流平台,挖掘利用乡贤资源
要充分利用乡贤资源。一些从乡村走出去、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在改革开放中来自乡村取得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希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故土情怀和归根意识,吸引乡贤们“落叶归根”,发挥余热,为乡村治理、教育、医疗、规划等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想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乡贤与家乡畅通交流的平台的建设,不断传递家乡发展信息和优惠政策,同时收集乡贤关于家乡建设的真知灼见;二是持续优化营商创业环境,释放诚意,支持乡贤返乡二次创业。
2.4 加强条件建设,吸引人才入乡
农村各项条件建设滞后已成为乡土人才集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吸引人才入乡的重要举措。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先行,从产业规划、功能划分、村容村貌、特色民居、垃圾处理、地下管网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打造宜居环境。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造桥修路、通信设施建设等。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迅速便捷的信息网,让农村与外部世界实现互联互通,这将极大改变农村落后封闭的地理面貌。
开展“筑巢引凤”工程,广纳贤才。一方面,实施乡土人才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各项优惠政策,解决乡土人才的后顾之忧。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在乡村教育和卫
生医疗领域给予重点支持,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在乡村建设不低于城市中小学校水准的优美校园,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教学设施,以显著高于城市教师的优厚待遇,吸引优秀师资投身乡村教育。此外,还应加快建设标准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尽快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总之,集聚乡土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合力,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3 结束语
乡土人才问题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对我国乡土人才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集聚乡土人才的若干对策,如基于产业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基于需求导向,定向培养农村专业人才;畅通交流平台,挖掘利用乡贤资源;加强条件建设,吸引人才入乡等。“三农”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极为复杂,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乡土人才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