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的植物园功能定位探讨
---以上海植物园为例

2022-11-19钟素飞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类植物园科普

钟素飞

(上海植物园/上海城市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231)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北京、广州等地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1]。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可以提高植物迁地保护水平,对植物园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不仅为我国植物园指明前进方向,也为植物园提出更多机遇和挑战。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生态修复、科学普及、规划配置等方面有了更高的目标。

1 研究现状

1.1 生物多样性现状

植物是保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植物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资源;植物保存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和基因多样性,可以为品种改良和基因工程提供巨大的基因库,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植物既是很多医药产品研究的来源,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根本,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生物多样性全球评估报告》(2019)数据,农业的增长致使森林、湿地大幅度减少,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工作未能全面实施到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前景堪忧。中国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随着各方面的发展,物种灭绝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和威胁,这也是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客观因素。生态系统保护一直被高度重视,通过就地保护和种源保存培育相结合的模式,建成植物保育基地切实保护野生植物和生境,其中植物园就是保育主体之一,通过组培设施和种子库等的建设,形成完善的迁地保护措施。目前,我国现有植物园总面积达102万hm2。

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不断的改进,尤其在法律法规、珍稀濒危保护名录补充、珍稀濒危植物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社会普及等。

1.2 植物园功能现状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但不局限于此功能。植物园是指对活植物进行收集与管理,并使其用于科学研究、资源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2],是重要的科普基地,也是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植物园的发展也从初期植物引种驯化、植物保护、研究、展示、拓展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在植物园在城市中的功能,优化植物科普展示、游憩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增强与市民日常互动服务,发挥了植物园在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也强化了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植物园植物专类展示方面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植物分类系统,通过不同的展示手法突出植物的特色观赏及其他多元化主题。在这一系列功能转变中,植物园除了在满足原有引保种、驯化、科研、科普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转变,都体现着“服务社会、服务于人”的主旨,因此在植物园未来的发展中也将继续延续和强化“以人为本”的宗旨,与时俱进,在求新求变中适应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植物园不仅收集、保存和展示丰富的植物种类,也在生物、生态和遗传等领域对其进行研究,为合理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服务。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植物园的分析和研究,植物园从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拓展,助力了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呈现趋势: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注重植物景观与艺术展示的结合,注重公众参与度,注重寓乐于科普教育,注重景观地域性再现。

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是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22年北京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也标志着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国家植物园拥有植物迁地保护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科学技术,可以承担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展览展示、文化传播等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生态修复、科学普及等工作又有了更高的目标。

1.3 上海植物园的发展现状及契机

上海植物园位于徐汇区的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为81.4hm2,是一所集植物引种驯化和展示、园艺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分为南、北2个区域,其中南区为展览区,面积59.16hm2,包括植物进化区(蕨类园、松柏园、木兰园、牡丹园、杜鹃园、蔷薇园等9个专类园)盆景园、草药园、展览温室、兰室、环保植物区和绿化示范区等7个植物展示区,北区为面积22.24hm2的生产区。根据上海植物园改扩建规划,自2010年开始,上海植物园对南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并对专类园景观改造的同时丰富专类植物品种搜集。上海(国际)花展也成为了上海植物园的重要名片,园区的升级改造结合连续15a的花展举办,使上海植物园南部区域在园容景观、基础设施、科技含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

2019年底上海植物园北区改建项目正式立项,原为生产区的北区面貌更新,设置7座专类园、展览温室以及其他专类展示区,以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大花园为目标。北区建成后,上海植物园总体景观面貌和科技含量都有显著提升。

2 上海植物园功能定位分析

上海植物园建园初期定位是以引种驯化为中心,科研、科普、游览和生产相结合,既有科学内涵又有园林外貌的大型综合植物园[3]。2006年调整规划定位为以搜集植物园艺品种为主,以展示园林艺术特色,科研、科普、游览相结合,既有科学内涵又有艺术外貌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对植物园科研、科普、景观和服务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上海植物园功能定位的调整,才更有利于上海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

2.1 植物引保种及驯化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绿化也日益受到重视,新优品种的开发、利用和推广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植物园引种驯化工作也是一种激励。上海植物园积极开展植物引种工作,植物收集经历了4个阶段:建园初期,以华东地区植物收集为主;20世纪90年代,开展城市绿化植物收集,服务城市园林;20世纪90年代末,着手宿根植物收集;21世纪初,主要为国内外新优植物品种及特色植物收集,目前共收集及保存植物约7000种(含品种),其中,收集珍贵、稀有和濒危物种9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物种3种、二级保护物种24种、三级保护物种41种。植物收集从功能性植物向观赏型植物转变,更为注重植物的观赏性及独特性。同时,通过与国内外植物园的种子交换,上海植物园的种质资源更丰富,也扩大了上海植物园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现存2座大型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以华东地区重要资源植物搜集与保育为主,在专类园设置上与上海植物园相互补充。上海植物园南区景观和专类园设置已经形成,在不能大规模调整的情况下,植物园北区改建在现有专类园的基础上新增7个专类园,专类园设置与辰山植物园错位,且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搜集为主,进一步落实植物引种工作,且在建成后计划新增1000种(含品种),在未来的植物园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加植物品种,使上海植物园植物引保种品种数量达到国际一流植物园的目标。

2.2 科学研究

上海植物园早期的科研工作致力于植物加快速繁殖和育种,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专科专属为主的专类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服务于城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2003年开始,上海植物园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城市园艺开展,以城市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为核心,成立了工程中心,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重点研究城市环境园艺和观赏园艺研究2大领域,研究花灌木遗传育种,海棠、山茶、牡丹、木兰、杜鹃等育种工作获得较大进展,发明专利10件、植物新品种40个、商标6件等成果,新品种也应用于城市街道绿地和公园。近年来,草本类植物的科学研究在不断加强,在兰花原种的引种和驯化上有不少收获。上海植物园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成立鸢尾文化交流中心,助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鸢尾的应用得到广泛推广,建立鸢尾研究基地,市内外各公园也设置鸢尾园,丰富其园区观赏内容。此外,2019年成立了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上海植物园分中心,苦苣苔科植物收集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收集200多个原生种,是国内收集此类植物较多的植物园之一。鸢尾和苦苣苔品种陆续获得国际登录,育种研究有较大突破,科研成果得到认可,后续也将继续开展新建植物专类园的相关科学研究。

2.3 科学普及

上海植物园作为科学的传播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上海市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夜间进行的自然观察的暗访夜精灵活动是上海植物园最受欢迎的科普活动之一。培养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人才,面向广大中小学生的教育改革的二期课改、播种春天以及上海(国际)花展配套推出的家庭园艺DIY活动,都得到了人们的积极响应。自2007年举办上海花展以来,上海植物园每年都会举行规模和主题各异的花展,从植物观赏特性、生态环境、专类植物科研、植物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北区改造将提升上海植物园科普水平,将科普内容进行扩展,在现有科普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化科普设施设备,借助媒体将传统的科普形式进行升级,同时也将科普对象从青少年向全年龄段覆盖。上海植物园致力于植物科学的普及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专类展览及活动为各个年龄段游客提供专业的服务,从而提升人民对植物及自然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

2.4 景观游览

上海植物园将植物的系统进化与观赏有机结合,注重植物分类,这也是植物园区别其他公园景观的关键元素。上海植物园于1978年完成总体规划一期建设后,其后又经历了多次调整改造。2006年,上海植物园总体规划调整,随后陆续对专类园进行改造,改造后的专类园在景观结构、展示内容、展示方式等都大幅提升。花展的举办促进了园区整体景观的调整,主要道路两侧、景观节点通过花坛花境的方式将各专类园区进行串联,既有导向功能,又使整体美景度提升。原北区作为植物园生产区,除了4号门入口及主干道周边局部区域作为花展用地进行开发以外,其他区域以大棚、引种设施、苗圃为主,景观效果较差,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及总体发展的需要。北区新增了空中栈道、沉水栈桥,丰富了游园体验,在景观上更是以观赏植物为主,满足四季观赏需求。

2.5 苗木繁育与生产

苗木繁育与生产是上海植物园早期的功能之一,既满足科研成果转化,又能满足园区苗木的使用需求。由于管理机制改革,调整了管理层和作业层的结构,管理和技术分离。原来苗木生产功能由企业承担,不仅满足植物园使用需求,而且向逐步市场化转变。植物园的苗木繁育与生产功能慢慢弱化,仅服务于科学研究,2006年上海植物园规划调整去除了生产功能。北区改造将原生产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扩大服务于人们绿化空间。根据上海植物园的地理区位,植物园应以满足土地的最大化利用为原则,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量土地用于苗木生产与现实发展相悖。

3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上海植物园的发展

建立以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丰富生态多样性为目标,以迁地保护为主要形式,在植物园中保存活植物,特别是濒危植物、特有植物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植物园对植物最常规的保护方法是引种栽培和建立植物专类园。

植物园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兼顾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美好环境需求的同时,更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场地。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方向的指引下,上海植物园将以植物收集保育为基础,通过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植物回归相结合,丰富植物种质基因库,并在保育基础上挖掘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教育价值和园艺开发利用价值,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

2022年1月上海植物园免费开放,给予市民更多的开放绿色空间,这也是上海植物园配合完成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绿色空间共享更为注重景观与人的关系,这也对植物园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植物园南区各专类园陆续改造更新的基础上,北区改造也为上海植物园的景观面貌、科技含量等方面添砖加瓦,充分落实上海公园城市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建设要求。植物园区别于公园,其景观既有普通公园的特征,更有普通公园没有的专类植物景观特征。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上海植物园继续强化植物的引保种与驯化工作,在现有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优化景观结构和观赏植物的收集与展示,在景观提升的同时优化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结合科研力量研究植物生境和植物示范性应用。通过不断对园林植物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园容景观,不断探索更多的园林景观模式及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优美的环境,也为上海的公园城市景观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撑。

4 结论

基于上海2座植物园的情况下,与辰山植物园错位发展必然成为上海植物园的发展方向,这也是符合人们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要。随着上海的发展,上海植物园的地理区位也决定了其功能定位的调整。上海植物园原有功能定位已不符合现今发展的需求,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或提升。通过对植物园各项功能的现状及远景分析,以及结合公园城市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要求,总结上海植物园定位为在专类植物展示基础上,以搜集园艺观赏品种为主,突出精致园艺特色,是集科研、科普、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上海植物园和上海辰山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既有错位发展,又有联合攻关。以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契机,上海植物园在园艺、科研和收集保育方面都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人类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进退有度。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用生物技术手段帮助濒危植物,寻找适合的栖息地,扩大数量和类群,重新适应自然环境;减小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扩张,给植物保留适当的生存空间,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专类植物园科普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美国南部植物园专类园主题设计∗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科普达人养成记
国内首个汽车再制造专类展“亚洲再制造展览会”在广州举办
专类植物园中植物景观营造分析——以南昌滨江月季园为例
北京地区专类植物景观应用状况研究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