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的思考
2022-11-19马芳芳
马芳芳
(河南省开封市委党校,河南 开封 475000)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宏观背景,新的历史条件给产业兴旺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1.乡村产业发展客观背景发生变化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情况看,我国都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环境的变化也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首先,社会发展阶段变化导致市场供求格局变化。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的市场供给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生产方面,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由短缺向总体平衡再到结构性过剩的历史变迁,由于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对农产品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农业供给侧呈现出普通农产品供给过剩和优质特殊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呈现出农产品供给数量和农业质量发展不平衡、充分的现象,呈现出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不平衡不充分等现象;在消费方面,由于社会阶段的变化导致社会群体收入水平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现象的出现,多层次的收入水平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细分产品质量等级和品质的新要求,农业生产结构需要根据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化进行调整。这些都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战略转折的新方位。
其次,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更加强调乡村功能。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乡村功能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陈锡文认为现代的乡村应该具备三大功能: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当前我国口粮生产基本能够满足14亿人民的需求,但饲料和油料用粮缺口较大,农产品种子“卡脖子”问题较为明显,要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二是发挥生态屏障和提供生态产品的功能,从国土面积上看,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有88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92%以上,对国家生态维护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较强的村庄,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绿水青山,也是满足当前城市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需要的重要区域;三是乡村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城市文化是一种多元的融合性文化,而乡村文化是历史的纯粹的文化,许多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民间技艺、传统礼仪、历史文脉等等,只有在乡村才能挖掘出来。
第三,国际形势愈加复杂难以预期。在当前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和大国博弈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诸如“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突发不确定事件使得农产品贸易政治化倾向愈加明显,进口农产品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手段可靠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对宏观的大格局作出了解,研判国际国内形势,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根据乡村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乡村产业。
2.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难点
2.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第一,对产业发展存在畏难或急躁情绪。一些欠发达的乡村既不在过去的贫困村之列,无法享受贫困村五年过渡期的政策优惠,又没有条件较好村庄的发展优势,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在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消费力等等情况下,认为自身的乡村产业难以发展。还有一些发展程度较好的村庄存在急躁情绪,缺乏对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持久战的客观认识,容易急功近利,没有准确评估市场格局,盲目将产业摊子铺得过大而导致挫折或失败。
第二,对发展乡村产业的主体认知有偏差。当前我们要求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党政齐抓共管,各级党委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但这也造成工作中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认知出现偏差。工作中往往越俎代庖,缺乏对参与产业发展主体的教育、动员、组织,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寄希望于现成模式。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有69万个行政村,村与村的情况千差万别,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农业发展传统不同、历史文化传承不同、人文风俗习惯不同等等,许多村庄都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问题,可以说每个村庄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验可以借鉴,但完全寄希望于模仿,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2 土地制度不完善
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虽然已经把农村“三块地”改革的成功经验纳入,但在千差万别的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缺乏,土地性质无法突破,产业落地困难;二是宅基地改革方面,由于宅基地问题的特殊性,还在稳慎推进,东南沿海省份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方面做的较好,中西部地区空置宅院利用方面顾虑较多;三是在生产方式上,怎样将分散的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还在不断探索中。
2.3 乡村人才短缺
相对于城市的人才济济,乡村产业式微,人才匮乏。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一是由于农业农村吸引力不强,公共服务缺乏,创业创新环境差,资金、风险保障、技术服务等配套支撑不足等原因,造成乡村人才数量不足,入不抵出,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流向工商业;二是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严重脱节,乡村当前三产加速融合,新产业、新业态崭露头角,但乡村人才的培养和短期技术培训等内容仍局限于技工培训、家政培训等,都是为了能够实现农民顺利进城务工,而不是适应乡村新业态发展要求,乡村新型实用人才培养滞后;三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在物质激励、职业晋升、保障制度等方面不完善,造成村干部队伍老化,后继无人现象突出。很多都是靠友情、血缘、宗族等的劝说对本村进行捐助,缺乏实现双方共赢的渠道,不能实现可持续性。
2.4 乡村发展资金不足
从政府财政和村集体资金投入看,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财政吃紧状况,对乡村产业发展支援有限。而村集体经济方面,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政社合一的农村组织体系解体,去组织化的现象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大量乡村自有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甚至为零。虽然近几年财政支农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和整合,但乡村产业发展资金仍有较大缺口。在金融支持方面,对金融供给方而言,农村金融风险化解机制缺乏、对农户贷款成本高等原因造成商业银行贷款意愿低。对金融资金需求方而言,农村农民缺乏资产抵押、资质不够等原因造成贷款困难。同时还存在包括农村普惠金融在内的小微贷款,对于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辄需要上百万资金发展产业的需求而言,能够贷到的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2.5 体制机制需创新
当前各级政府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措施大致有这么几种:帮助流转土地、建设好乡村基础设施、对项目给予补贴奖励、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等。但是这些措施由于体制机制问题,落实起来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就是非常头痛的事情,一项乡村产业的引进、落地、投产,都会面临众多职能部门的批准,以至于任何一个职能部门的禁令、红线和限制,都会使该产业胎死腹中。
3.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需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导向,立足特色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适度规模经营,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品种结构,破解农业生产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3.1 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小规模农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会存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相衔接,是对我国农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在这样的基本国情下,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特色农业为抓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生产作为生命个体,通常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特定地域的气候特点、地质特性等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从历史传统发展上就可以追溯出本地最适宜的拳头农产品。除此以外,当前农产品培育的新品种层出不穷,还可以结合育种机构,分析本地气候、土质等特点,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特定农产品。全面优化本地区的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方向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过去由于食品长时期短缺,农业科技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产量,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质量却出现了大的问题,我国没有美国等拉美国家那样优越的水土资源禀赋条件,我国人均一亩多地,需要要连续耕作才能满足人口自然增长和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需要。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也直接决定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这个问题上,科技创新就必须以人与大自然整个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为目标和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好的范例。
三是以品牌建设为目标形成区域品牌竞争优势。很长时间以来,大量农产品竞争走的都是以高产量、低价格的低端路线,各类农产品都出现过“谷贱伤农”的情况。当前由短缺变为过剩后,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市场领域的所有产业竞争都会集中体现为品牌竞争。那么,作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就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抱团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例如赣南脐橙、寿光蔬菜、兰考蜜瓜、金乡大蒜等,都完成了区域品牌化经营的转变,不仅形成了同种农产品差异化的发展格局,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民增产不增收难题。
四是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依托补齐小规模农户经营短板。虽然国际上农业出口大国基本上都是大规模农业经营,从经济发展理论来看,规模经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在我们大国小农背景下,小规模农户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会必然存在。要想解决小规模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社会化服务把政府、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主要靠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特别要培养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提高乡村产业的社会化组织程度。
3.2 以一产为基点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融合其实就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创造价值链,让农民参与在链条当中去,分享因产业链条延长而创造的收益。三产融合是一个地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销售或者农业生态观光三者结合在一起,它包含着很多种形态和类型,包含不同的产业,可以分成不同的路径和方向,总结来说就是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各有不同侧重。
一是一二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一个产业覆盖面比较宽,产业关联度比较高的一个产业。有几个方面可以研究探索。第一个是农产品的产地初加工,虽然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全年均衡性的矛盾,但城镇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当前疫情影响,城镇市民更多的需要一些经过初加工、能储存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不仅可以缓解矛盾、满足需求,还能显著的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品相,取得一举多效的效果。第二个农产品深加工。随着目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人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和方式正在发生多样化的变化,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第三个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一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在传统农耕时代,农产品副产品多被收集堆渥形成农家肥还田。当代来看,依然可以通过现代手段将农产品副产品制成有机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损害,改善土质;另一方面还可以挖掘乡村传统手工艺,充分利用这些副产品加工成为工艺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二是一三产融合发展。在农业生产环节可以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例如浙江湖州的妙山村,最初就是建设妙山步道,发展稻田和油菜观光。这也是可持续性比较好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且在发展初始阶段,农家乐对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城镇周边的蔬菜果园采摘,它的门槛较低,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康养研学,就属于一三产融合发展较为成熟的方式,主要依托农村的生态环境,农家的生活,以及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当地的历史文脉等资源,然后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旅游化的包装打造,提供给人们进行休闲康养观光和研学旅行体验的一种融合性发展的产业,例如陕西袁家村的关中文化体验,河南省开封市西姜寨爱思嘉农业嘉年华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度的发展。在农业销售环节,农村电商直播带货发展较快。农村电商是利用大数据、网络等方式将农产品由产地到销地的重要通道,它可以扩大销售半径,销售范围从当地扩展到全国;为了长途运输,农产品就需要适当的包装,它可以提高产品的售价;通过销售网络反馈市场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还可以促进当地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们对农业的认识往往局限在农产品供给功能上,忽视了农业、农村、农民本身拥有的生态、社会和文化支撑功能。目前很多乡村对于一二三产融合理解肤浅,种、养、加工、游乐,还属于比较低端的三产融合,未来真正的三产融合方向应该是以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为依托,开发是集高质高效的智慧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产品工业生产、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真正的高端三产融合发展。
4.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只有农业成为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才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产业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命规律,立足于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