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2-11-19王轶鹤
王轶鹤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近年来,城市务工人员数量急速增加,农业生产、服务等相关从业人员急速下降,再加上农民文化程度、综合素质等限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植。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关乎农业经济产业链全程,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都需要拓展信息化、现代化。对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发展,国务院早在2014 年就颁发相关文件,倡导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新理念、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现在为止,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仍然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农业人的努力和创新。
1 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生产技术
就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来看,生产环节未能完全现代化、信息化,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垂直领域使用传统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质量低、产量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1]。与此同时,很多气候环境差、地理位置偏僻的乡村更是难以实现信息化,他们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在农产品销售中不占优势,从而直接作用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此外,还存在一些普遍原因限制了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农民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而化肥、农药等的不正确使用将有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不过关。
1.2 农业生产方式
我国农业生产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为规模小、产量小、收益小、风险低等。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肉眼可见的大众生活水平提升,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社会需求。从长远来看,家庭式农业生产很可能造成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差等不良影响,最终携同小农经济走向衰落。这对农民产生关乎生存的影响,短期的利润一叶障目,农业经济更是难以长期发展下去,难以真正成为农业经济支柱。
2 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积极影响
2.1 农产品的合理生产
农产品与普通商品相同,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在销售过程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农产品的合理生产是指它与市场信息吻合度较高,在销售市场中极具优势。我国一些气候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的乡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民未能及时获取农业市场信息,仅根据实际情况来生产,最终导致农产品积压、浪费,同时对该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人要做的不仅仅是信息化的生产技术应用,更是观点与方式的全面更新。信息技术手段应当覆盖农民的认知,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信息,便于及时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需求等[2]。而农民能在合理范围内筛选,择优生产、以销定产。信息技术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使农民生产出合理的农产品,提升相应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
2.2 促进农民增收
不仅是信息传播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将在服务、消费等方面体现,农民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时下的商业热点,选择最适合的生产技术、营销方式等扩大产业链,有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指导下的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实现增收增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及其市场竞争优势。长久发展来看,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可实现正向循环,依据新品种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农村真正成为经济支柱,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既然互联网与物联网已经覆盖全国,乃至国外大部分地区,农民也可以通过及时、准确地获取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使一部分农业资源得以再利用。
2.3 优化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从古至今,农业生产正是有了新理念、新技术的支持,才取得了大跨步的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实实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许多偏远山区,缺乏一定生产技术支持,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更是导致当地农产品产量堪忧、质量堪忧。优化农业生产技术需要专家指导,科学家、教授等可以通过线上指导方式参与实际农业生产,针对农民的日常作业进行手把手教学,以当地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等为预想,制定农产品生产与服务计划,从农业生产的灌溉、施肥等方面进行指导,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
3 信息化建设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3.1 农村经济结构重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糅合信息技术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与完善,已经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根本上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之路[3]。农民也从单一的农作物、农产品销售上转变思路,以买方市场的出现创新农业生产产业链管理模式。这样的经济结构重整具有伟大变革意义,也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资源的再开发与再利用。
3.2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时至今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早已是初家庭式、小规模的生产与服务,而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调整与升级,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跃迁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支柱。实际上,全球环境下的农业生产与服务行业息息相关,他们重视整个农业结构的发展,将产业链上下经营合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第三产业下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农村经济新生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值得探究和实践。
3.3 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方面建设不完全,依旧以农业生产与种植为主,同时农民农业素养有待增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民也逐渐跟上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专业程度不够高、资源利用率低等情况。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等,更是难以全面建设信息化,更多农民仅仅在新闻资讯、广播电台中获取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等,难以站在大局观的角度思考问题,综合素质难以提升。所以,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国家政策、各级政府、科学研究院等都需要出力支援,才有可能带动农村经济拓展现代化与信息化。实际上,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本身,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思维等也急需“甘霖”,只有从农村教育方面拓展新思路,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当地农民的认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
3.4 原材料流通率加快
原材料垄断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解决限制条件,才能引领农民重新出发。由于乡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导致原材料采买过程中出现垄断情况,在特定区域下更是日渐严重。信息化发展将带动信息流通、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促进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新,能及时了解信息,掌握原材料商与原材料供应之间的信息差,从而提高原材料的流通率。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原材料是否能如期“流通”,需要考虑农民在落后生产方式下的思维转变程度与信息供应能否做到定时定点,这些都与信息化建设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将影响着农村生产资料与信息化发展的平衡,二者缺一不可。
4 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4.1 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
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至关重要,新理念、新技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萌芽的,而信息技术也能反作用于经济产业结构,带动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所以,没有强大经济基础支撑的信息化发展依然停留在“襁褓”阶段,难以真正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发展。由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的差异,我国各市县农村都有不同的天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同时在区域经济差异下有明显的差异。从全局来看,农村经济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农村经济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进展困难[4]。这时,就应当从基础工作中寻求突破,以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突围。争取政策支持,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改革创新感染力与影响力。广泛征集生产意见,广泛收集资源支持,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保障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稳固的同时加快发展速率,实现增产、增收。而后再依据各地域条件进行具体调整,拓展创新信息系统化建设,功能化农村信息化工程,推动农村经济新发展。
4.2 专业信息化技术平台
农村经济拓展信息化需要坚固的信息基础,同时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大量的市场比对信息、重新规划实地农产品方向、产业链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等都是需要预想,反复推敲审核而最终实施的。如何保障以上信息全部分析正确,如何保障实地工作中有效解决问题与困难。这需要海量的市场信息去比对,也只有大数据平台支撑才能完成这一关键任务,整合现有的农业生产零散信息,选取有效的基础信息,而后进行复杂的技术与推论,最终通过反复试验与调整建设出一个完整的信息链条。这同样需要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建设专业化信息平台,实现技术平台的试点运营,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由此,才能一步步规划与建设出专业信息技术平台,使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从根本上实现优化与升级,而农民的自我更新也能适应现代化发展,从而建设出农村经济新生态。
4.3 农业人信息素养提升
由于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手段使用都需要掌握一些基础操作,或由专业人员指导和操作。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更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专业团队指导,才能做到农村资源再开发与再利用,他们的技术水平与业务水平是不可小觑的。单单依靠“农民”来建设农业生产信息化远远不够,必须鼓励专业化、高素质的劳动者投入农业生产建设才能带动特定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而这时再辅以农民信息素养培育和提升,就能起到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从而总体提升农业生产与服务水平。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需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加强当地农民、村民的产业链培训,传授实用的农业基础知识,为他们提供系统、有效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仅仅针对农业生产与服务,而农民的信息基础、技术基础等就需要通过基础教育来实现,也可以引导一部分农民尝试信息化应用而带来巨大收益,点燃其信息化生产工作热情,而乐于接受信息化知识与培训任务。由此,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生产团队质量,改变农业生产与落后的局面。
4.4 长效信息化发展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十分注重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战略支持,导致信息化建设重复、农村资源浪费等,反而拖累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一部分地方政府盲目和急于求成,没有真正考虑到特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就着手引入信息设备、建设信息化基础工作,导致“满盘皆输”。由此可见,长期有效的战略管理十分重要,只有重视农村经济转型与信息化发展,才能踏踏实实做好眼下工作,带领农村经济走向合理繁荣。政府应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政策支持,同时提出因地制宜的管理规范,让地方政府、农业人等相关人员有标准可以参考,保证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正确性。建设长期而有效的战略管理时,还应考虑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深入其基础,看到其发展,做好长远规划,做好持久战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新乡村的目的,逐渐缩小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差距,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拓宽农村致富之路,有效提升当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5 结语
总之,研究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产业链中的应用与创新具有深远影响。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只有认清形势、审时度势,才能以最小的投资换得最大的回报,为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