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七位一体”模式 扎实保护齐鲁典籍
2022-11-18王珂
王珂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山东省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建立了集普查、修复、培训、展示、研究、利用、管理“七位一体”的古籍保护工作模式,古籍保护事业取得顯著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全省古籍保护体制机制
围绕建立全省联动的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山东省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制订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2007年1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全国省级政府颁布的第一份同类文件,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原山东省文化厅(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又发布了《山东省“十三五”时期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山东省“十四五”时期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制定了全省古籍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任务、总体规划和保障措施。
完善厅际联系会议,构建跨部门联动机制。召开山东省古籍保护厅际联席会议,共商全省古籍保护大计,形成古籍保护工作合力。
拓宽投入渠道,提升保障能力。山东省采取从财政争取专项经费、从运转经费中列支、从社会基金争取支持等方式,省财政连续投入专项经费1600余万元,争取字节跳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资金19万元,有力支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坚持创新驱动,探索丰富多样的工作方法
山东省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形成了以“统筹安排、激励激活、督导落实、借力引智”为代表的古籍保护工作方法体系。
坚持举办年会,统筹全省工作。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对全省古籍保护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起到了很好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作用。
推行督导制度,督促工作落实。为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多次组织古籍保护工作专项督导。通过督导见证成绩、发现问题、反馈结果、监督整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自2008年开始,每年评选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并在培训、科研等方面给予扶持,有效调动了全省同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工作水准。为了提高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水平,先后成立了以李致忠、张志清等国内资深专家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在省名录评选、珍贵古籍修复、金石文献整理等重大问题上召开专家评审会与论证会10余次,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
坚持统筹兼顾,构建“七位一体”工作模式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全省对于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构建集普查、修复、培训、展示、研究、利用、管理“七位一体”古籍保护工作模式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并逐步趋于完善。
一、创新工作方式,圆满完成古籍普查。
截至2021年底,全省16市136家单位普查古籍共计121055部,作为全国第四家单位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提交《山东省古籍普查报告(2007-2020)》。构建四级名录体系。坚持以国家和全省名录申报、评审为抓手,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33家单位入选“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8477部古籍入选四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烟台、日照、潍坊等市公布了市级名录;青州、寿光等市建立了县级名录。2021年5月,在全省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山东省古籍普查十大新发现”活动,清乾隆初拓本《乾隆御定石经》等10部珍贵典籍入选。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第一次全省范围的古籍普查新发现评选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次正式发布的十大古籍普查新发现,开了全国先河。
2019年3月,经过国内7位顶尖专家和读者票选,山东省图书馆从12部珍稀古籍中遴选出宋刻巾箱本《太学新增合璧联珠声律万卷菁华》等5部镇馆之宝,填补了镇馆之宝一直虚位以待的缺憾。
为解决普查进度慢的难题,多措并举加快进程。一是采取“人上门”的模式,由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派人到普查力量薄弱的单位帮助完成普查;二是采取“书上门”的模式,由收藏单位送书到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由省中心组织人员普查;三是采取“课堂式”的模式,招聘学生志愿者帮助普查;四是积极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山东行”活动。
二、聚焦原生性保护,强化全省修复网络建设。
山东省修复中心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修复设备从少到多,不断完善,全新打造的“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已经落成。
2017年6月从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评选公布了第一批“省级古籍修复站点”名单,并从中选拔出11名初级修复学员由省中心特聘修复专家潘美娣老师与中心青年修复师进行培训,用三年时间打造全省古籍修复站点和人才网络体系。
注重重点项目带动引领。山东省修复中心实施的宋刻本《文选》修复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专家论证会制度,建立试修本制度,预做装帧形式,建立完备的修复档案,以科学检测为依据,建立科学报告制度。该项目实现七大创新,被称为一级古籍修复科学管理的典范,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推广。
三、守正创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业态。
依托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优势,守正创新,借助互联网+,实现培训的新业态。
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以山东省图书馆为基地,以山东大学等优势资源为依托,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省或全国古籍培训班,至今自主或合作举办古籍普查、版本鉴定、编目、普查登记平台、修复等各类培训班20余次,累计培训全国及全省从业人员近千人次。同时,全省总计派出200余人次到全国各地学习,参加古籍保护方面的各类培训。
2020年10月举办的“潍坊市古籍保护培训班”,在省中心的支持下,借助互联网+,采取微视频直播的方式,在潍坊市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平台同步直播,两门课程累计观看33万人次,创山东省古籍保护培训开展以来受众人次之最。
四、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展览展示水平。
2011年底,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在省馆打造了古籍保護成果专题展厅——“册府琳琅”,制定了《山东省图书馆册府琳琅展厅展览方案》,该展厅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古籍保护成果专题展厅。
先后策划“文明的守望”系列、“走近古籍体验日”、“齐鲁文明之光”、中华传统晒书节品牌项目。在“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线装书装帧体验活动”“传拓技艺体验活动”“雕版印刷技艺体验活动”“馆长晒国宝”“古籍沙龙”“古籍问诊课堂”活动,宣传品牌全面开花。积极推动展览走出去。“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珍贵文献展”在澳大利亚南澳州图书馆成功举办,这是全国省级图书馆第一次走出国门办古籍展。
促进传播展示全省展开。孔子博物馆“馆藏汉魏碑刻拓片展”、山东大学“晒传统技艺·享雕刻时光”活动、青岛市图书馆“《楮墨芸香》”网上专栏、淄博市图书馆线上“馆藏地方刻书展”、烟台图书馆“刻鹄遗箴传家远——福山王氏刻书展”等是其中的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打造全新的古籍展示中心。
五、不断提高认识,古籍研究项目实现突破。
古籍科研项目实现突破。“山东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 “宋金元伤寒著述版本研究与辑佚” “海内外现存易学古籍版本目录的调查与研究”《〈佩文斋书画谱〉校点》《捕蝗文献集成整理》等获全国或省级科研立项。
古籍研究全省开花。抓住山东省图书馆“馆员文库”出版的机遇,出版《隋书经籍志研究》《山东书局研究》《清代历城人物与著述研究》等专著多部;编辑修行系列丛书,实现了对古籍资源的深入挖掘。淄博市图书馆参与山东省古代文学重点课题项目《历代诗咏齐鲁总汇·淄博卷》整理、编纂;烟台市图书馆、日照市图书馆与当地报刊合办专栏,挖掘整理地方相关文献典籍,等等。
六、着力活化利用,加大古籍开发力度。
古籍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完成“山东省图书馆古籍珍本数据库”“山东省古籍特色图书馆——易学古籍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佛经数据库”建设,并参与国家中心组织的全国联合发布,免费为读者提供阅览。
古籍影印整理稳步推进。先后参与山东省政府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孟子文献集成》《儒典》的影印工作。济南市图书馆再造古籍地方文献累计达22种,省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开发了馆藏《孔子圣迹图》、《共产党宣言》纪念版口袋书等。山东大学图书馆影印出版《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全30册),曲阜师范大学影印出版《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孔子故里儒门文献汇编》(全56册)。
古籍文创蓬勃发展。2018年山东省图书馆馆举办首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2021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图书馆举办山东省首届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大赛,以赛促建,依托馆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要素,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七、强化管理力度,提升工作保障水平。
15年来,山东省不断强化管理力度,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改造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古籍存藏硬件,实现了古籍的预防性保护。山东省图书馆先后对古籍书库进行了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古籍存藏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山东大学图书馆全面更新消防设备,山东博物馆改造库房管线,孔子博物馆购置低氧杀虫设备。济南市图书馆、滨州市图书馆、潍坊市图书馆、威海市图书馆、日照市图书馆、济宁市图书馆等馆利用新馆建设和搬迁的契机,积极跟进,超前规划,改善了古籍书库条件,提高了书库硬件设施标准,古籍存藏条件实施质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纳入普查范围,我省四级名录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县单位古籍保护人才尤其是修复人才还应大力培养。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仍将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下,深化完善“七位一体”的古籍保护模式,不断开创古籍保护事业的新局面,为传承弘扬优秀齐鲁文化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