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乡村传统土筑民居绿色建造经验解析*

2022-11-18陈诗姚李嘉华

砖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川西黄家民居

陈诗姚 李嘉华

(绵阳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我国乡村的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由于缺少规划引领和技术指导,很多村民自建房东拼西凑地模仿城市,逐渐丢失了乡村建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建造经验,导致乡村建筑文化、传统绿色精神、传统建造技艺,越来越没有乡情。纵观人居环境历史、建造技术、建筑文化,最早都源自乡村,今天的乡村仍然留存着大量的传统土筑民居,其中的绿色建造经验值得用新的视角研究和借鉴。

四川西、北部地区是典型的冬冷夏热气候区,传统民居的建造不仅有极好的气候适用性,建筑形象上也因所处区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的土筑建筑保存着丰富的绿色建造经验,对现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川西乡村传统土筑民居建造的绿色精神

川西乡村传统土筑民居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和西部等地区的农村丘陵山区,千百年来的建造历史,无论是选址立基还是空间构成,建造技艺还是建筑形象都无不体现着特有的绿色精神。

1.1 因地制宜的绿色聚落环境

川西农村的地势多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形成湿润多雾、日照较少、风力不足的“丘陵气候”,但是人们建筑选址和建筑空间的布局却能够巧妙地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

在川西山丘地段夏季东南风主导,建筑的选址布置多平行于等高线且沿道路布置,有利于风流穿行。大多数民居以“凹”状半围合院随等高线布置,冬季最大化争取日照时间,夏季获得最多迎风面和较长风路。树的栽种也很讲究,常在建筑外围西侧栽种乔木防止西晒,减少夏季的阳光热辐射,达到遮阳的效果,在冬季还能抵挡西北或北方的冷风,在建筑外围的东侧,树的栽种相对稀疏随意,能够充分获得日照和自然通风,在冬季获得最多的日照(见图1)。在院落及建筑平面布置上大量采用“L”型、“凹”型半围合方式,开敞部位与围墙围合成院,由此形成冬季充分纳阳、夏季形成风场的空间,以争取充足的阳光和自然通风。建筑的朝向尽量是坐北朝南,以争取夏季更多主导风进室内,带走室内热量而获得夏季舒适度(见图2)。建筑构造上设置了较长的挑檐,能够遮雨、遮阳,减少太阳对外墙的照射和雨水对墙面的侵蚀(见图3)。

图1 建筑选址分析(以夏季为例)

图2 院落通风分析

图3 建筑日照分析

1.2 因材致用的绿色构造

川西地区天然材料丰富,工匠们没有舍近求远,而是靠山吃山,以就地取材、因材致用的务实精神造就了绿色构造。

川西丘陵农村地区的地层主要由黄棕壤、黄褐土和砂岩、页岩、变质岩等土质构成,由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地被森林茂密,本地黏土、木材自然成为房屋建造的首选材料。

其中,夯土墙构造采用一定湿度的黏土、石灰、砂子和红糖水混合拌成的混合土,倒入模板人工逐层夯压密实。另外一种竹编夹泥墙则在按约1400mm×1400mm的布置木柱网,柱间用竹条、树枝等编织基体,两面涂泥,表面涂抹石灰浆(见图4)。楼面采用木梁和木板组合搭接在墙上,屋顶由木檩、木椽组成屋架,再在上满铺土制小青瓦。

图4 竹编夹泥墙外墙构造

1.3 川西乡村风格建筑文化

四川盆地的特殊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两大民居风格——穿枋式和土筑式建筑,后者主要分布在乡村,表现出半围合院落、单层小青瓦坡屋顶、内外不对称挑檐出挑、黏土质感的外墙、防潮当水的院内台阶等建筑形象特征反映了川西地区冬防冷、夏去闷的务实精神,融入了地域地理资源信息、承载了川西农民的休闲自在的家庭生活和热情好客的乡土民俗风情,成为川西乡村的代表性符号。

2 曾家垭村黄家院绿色建造技艺

曾家垭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这里存留了较多的传统土筑民居,其中一些在明清时期建成,至今还有人居住生活在其中,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绿色建造技艺都值得当代乡村建设借鉴采用,黄家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1 黄家院概况

黄家院建于明清时期,建筑选址背靠马鞍山,位于半山腰上,院后有树林依存,院前邻近村道,建筑面积约159m2,建筑依山就势呈“凹”布置,形成半开敞的内院,内外墙用当地黄土构筑,建筑挑檐内院侧大于外侧小青瓦屋顶坡度40%。百十年来,黄家院以其“正宗”的乡土味道传达着乡音乡情,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外来人打卡留影(见图5)。

图5 黄家院子

2.2 建筑构造技艺

黄家院由于建成历史较长,初看起来已有些破旧,但细看会发现在细节上却留存了很多匠心。

2.2.1 建筑形态

建筑总宽21.8m,高4.8m,高宽比平稳安定,正立面由“实面-过渡面-虚退面”的组合对称构成,虚实、进退有序。建筑内侧屋檐出挑长达3.5m,既可以遮挡雨水对墙体及其门窗的侵蚀,又创造了宽3m 的内廊,形成室与院的过渡性复合空间,起到沟通、划分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建筑外侧挑檐出挑1m,在起到遮雨护墙的同时有力地调适了建筑立面构图。

2.2.2 内外墙构造

内外墙由毛石基础和页岩土、砂石、稻草、熟石灰混合分层夯实而成,墙面不抹灰装饰,基础与室外地面台阶高出地面300mm,起到墙体防潮作用。屋架搭接在墙体上,外墙厚度一般400mm,内墙厚度一般300mm,基础与墙体同厚(见图6、图7),而门窗洞则是在夯土墙建造时,就已经先预埋窗下框,夯筑时用地公牛挡住靠窗框的一侧,待放下窗框后,其余部分按照正常工序夯筑即可,直到夯到窗框顶部时,再放窗过梁,这样墙体被分成一块—块的,不断填充压紧,很快整面墙就能成形,当所有墙体都建成之后,再在墙体顶部固定上木制的结合梁,为后续放置屋顶做好准备。

图6 墙体施工场景

图7 墙体剖面

土筑墙具有良好的热阻性能,导热系数为0.58W/(m2·K),夏季,室内平均温度可以保持在20℃~25℃,冬天平均保持在10℃~16℃,老百姓可以不使用空调来解决室内舒适度的问题。理论上传热系数的表达式为:

由此显示保温性能良好,建筑节能明显优于240厚的普通实心页岩砖墙体。

2.2.3 屋顶

屋顶由屋架结构和屋面构造层组成,支木椽条上用“搭七露三”的“冷摊阴阳瓦”做法铺设小青瓦。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木料和青瓦热传递小、透气性好,有一定保温、散热和隔热效果透气性良好,便于在炎热的夏季获得良好的通风散热除湿效果,但密封性较差冬天的保温隔热效果不好,影响室内热舒适度。屋脊用青瓦堆叠但不抹面,在达到防水目的的同时利用瓦片做出象征吉祥的各式花卉纹样,表达了乡村审美意向(见图8)。

图8 屋顶结构

3 建筑技术缺陷

传统土筑民居建筑虽然具有较好的绿色经验,但因为完全来自民间传统技艺,没有先进技术指导,存在较多技术缺陷。

3.1 结构性能

土筑建筑为墙体承重,屋顶木制框架结构直接放在墙体上,在木檩与墙体的接触处会有凹槽使木檩放在墙体上,牢固性不强、整体性不好,集中荷载处承载力不足,在受到地震、温度、风雨等外力作用时,容易使建筑构件或部件及其连接节点发生变形而导致结构和构造破坏。

3.2 墙体耐久性

川西夏季常年多雨,雨水对墙体的冲刷容易造成雨蚀现象,尽管建筑的屋顶挑檐减少了雨水对墙体的侵蚀,但是由于土质本身的吸湿性强、抵抗湿度和温度变形能力差,长时间风雨和温差作用,免不了墙体开裂、剥落、变形,不仅破坏建筑形象,同时削弱本来较好的热舒适性,严重的会威胁房屋结构安全(见图9)。

图9 受到破坏的土筑建筑

3.3 保温隔热性能

土筑建筑外围护结构本身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但是由于建筑各组件的节点连接处理粗糙,本身密封性较差,加上长期外力作用,导致外墙、屋顶等外围护结构上出现较多缝隙,成为热传递的快捷通道,降低了建筑保温隔热效果。

4 土筑民居建筑展望

土筑民居建筑不仅具有良好的绿色思想与技艺,还有不可取代的乡村建筑文化,是我国建筑类型中的重要瑰宝,虽然还存在一些技术缺陷,但是现代建筑技术可以克服和解决存在的缺陷问题,不论是结构抗震还是耐久构造,不论是材料技术还是技能技术,都可以应用于现代土筑建筑,使传统土筑建筑涅槃重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情乡愁。

猜你喜欢

川西黄家民居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chalinus from Huangshan,Anhui,China (Squamata:Xenodermidae)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岁月尽川西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正宫 塞鸿秋 川西毕棚沟 秋日览奇(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