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谈唐诗:诗是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22-11-18刘秋香

十几岁 2022年33期
关键词:唐人唐诗杜甫

本刊记者/刘秋香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诗学及近现代学术思想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国诗学之精神》《诗与文化心灵》《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等。

2003 年,胡晓明曾以《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篇文章说透唐诗”。“这样的文章只有在世纪之初那段时间才能写出来,那时对诗意的敏感,与唐诗的亲近,以及对社会的关注,让我感觉与唐人的生命毫无隔膜。”胡晓明深爱唐诗,更爱唐诗背后的唐人,他们天真烂漫,拥有明亮的生命,而与这样的生命亲近,也会让自己的人生被照亮。

近二十年后,我们邀请胡晓明再次为我们讲述他理解中的唐人与唐诗。

唐诗是千年中国文化的一次厚积薄发

《十几岁》: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里,我们该如何理解唐诗?

胡晓明:中国文化有“经史子集”这样一个系统。两汉时期重经学,即儒家经典著作。魏晋六朝重子学,老子、庄子的著作很受推崇。从建安时代开始,集部有一个上升运动,诗歌越来越受到重视。到唐代,诗歌开始成为文化系统的中心,这是千年中国文化的一次厚积薄发。唐诗是对《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六朝诗歌的传承和光大。

唐人诗歌创作的基础教材就是“六经”和《昭明文选》。“《文选》烂,秀才半”,《昭明文选》是天下才子的必读书,杜甫在教儿子读书时就非常重视《昭明文选》。

唐代文化精神的特点是文质彬彬。先秦两汉特别重视“质”,注重发展内在精神;南北朝“文”的部分发展得非常好,才华、文采受到推崇,但少了些内在的气象。唐代国家统一,南北文化融合在一起,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中的《文学传序》就提出来:“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十几岁》: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五万多首,可考的诗人有两千八百余人。上到皇帝、宰执,下到僧人、歌女,都在写诗。诗歌何以成为唐代社会的风尚?

胡晓明:唐代科举及文官制度发达,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进到权力系统,这让全社会读书人有了目标。这是“文”。“武”呢?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李唐“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只有在这样有战略重心的国策下,唐代才能产生这么多的边塞诗,以及那样昂扬进取的精神意志。

科举制发展至唐代,日趋成熟,唐高宗年间兴起的试帖诗(中国科举时代的一种诗体)成为唐代读书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唐代的进士考试基本上是不糊名的,士人为了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增加登第的概率,往往要提前将自己的诗作送呈主考官和社会政治地位比较高的人。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道:“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十几岁》: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门槛,唐代普通百姓如何走近并走进诗歌世界?

胡晓明:汉族原来是载歌载舞的,《诗经》就集诗乐舞于一体,哪怕是不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音乐进入诗歌的领域。但后来,诗歌与音乐日益分离。

经六朝到了唐代,诗歌和音乐之间的连接又恢复了一些。唐代诗歌与音乐联系比较紧密,特别是唐人的歌行、乐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汪伦只是一个比较低阶的文官,他能够踏歌来送李白,说明这种风俗具有某种普遍性,不然汪伦就是个怪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可以在秦淮河唱歌,某种程度上也说明贵族和庶民共同分享了诗歌艺术。阳关三叠、棹歌采莲、高调鸣筝等故事,也表明诗歌的传播不止于士大夫之间。

唐人的诗又天真又老练、又美丽又苍凉、又深情又无情

《十几岁》: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该如何读懂唐诗?

胡晓明:一般人认为唐诗就是想象力,但像“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窗中早月当琴榻,墙上秋山入酒杯”这样的诗句背后是人,我们要看到人潇洒、慷慨的气度。

一般人认为唐人多情,但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样的诗句又天真又老练、又美丽又苍凉、又深情又无情。现代人读唐诗,要读出这种复杂与缠绵。

一般人认为唐诗是艺术、是浪漫,但像“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这样的诗句,相当平实、残酷,是对惨淡人生的直面。

唐人那种闪闪发亮的东西在唐诗中留存,唐人有对生命的歌哭,有悲天悯人的眼光。杜甫写“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从一片飞花就能感受到春天的消逝,现代人很少有这细腻的情感。

《十几岁》: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唐朝风貌?

胡晓明:长沙铜官窑出土的壶、杯、盆等生活器皿上面都刻有诗歌,这足以说明诗歌已经成为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唐诗看唐代,那个时代的老百姓都充满童真,整个社会充满诗情画意。比方说,月亮在唐诗中有丰富的含义,柳树不光是唐诗当中的意象,还变成了生活中的风俗,唐人常常折柳相送。

如果没有唐诗,长江、黄河就只是两条大水而已,像会稽山、敬亭山、天台山、泰山都或许只是一些大土堆。唐诗意味着美的普遍发现,抒情的普遍自觉。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这高度概括了唐代的时代精神,它表明:好诗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这是全社会要好诗的时代,诗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是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十几岁》: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评价标准有何不同?

胡晓明:这可以用个比喻来说明:初唐的好诗,有一种少年人的忧郁和激情,少年有感伤、忧郁,也有躁动、激情,这些东西混杂在初唐的好诗中。

盛唐的好诗中有青年人的眼光、世故,生猛、元气淋漓,充满充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唐的好诗像一个壮年人。中唐诗人以文为诗。“文”就是思想、智慧、议论、格局。这些东西都放进诗里了,诗变得厚重,富于文化内涵。杜甫、韩愈等人的人生积淀,以及对世界的看法都非常成熟老到。

晚唐是诗史上的夕阳、霞光、弦月、深秋,这时候的好诗融入了诸多巧思与情调,但已经跟初唐、盛唐、中唐的诗歌不一样了。

一直以来,盛唐诗歌比较受到推崇,充满格高调美、浪漫高华的特质。从唐人的眼光来看,他们最推崇的诗人是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李白是文化融合的幸运儿,杜甫是文化破裂的受难者

《十几岁》:唐人对李白诗歌的评价如何?

胡晓明:李白在唐代的地位很高,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这代表了当时文人对他的评价。

李白是一个混血儿,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他身上有西域文化的基因,热烈、奔放、浪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山以西,是他美好生命的发源之地。五岁时,李白到了四川江油,童年时代浸润在汉文化中,读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典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的自由超越精神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身上,体现着本土文明和外来文明最完美的融合。

李白的诗歌有一个意象系统,即太阳、月亮、长江、黄河,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美。李白把他的生命、才情挥洒到这上面去了,他连普通的送别,都要写到天上去。

《十几岁》:李白的仕途是失败的,但他的人生却很快意,李白的经济来源来自哪里?

胡晓明:关于李白的经济来源,有很多讨论。我们知道李白青年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混迹在商旅之间,“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千金”不一定是他自己的,很可能是商人赞助他的。

李白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是他的婚姻。他入赘到一位退休的宰相家,婚姻给他带来了一笔资产,只是他不善经营,挥霍得很快。

“赐金还乡”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李白的资金肯定也有一部分来自政府。

诗歌通常很夸张,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多数时候其实是潦倒的。但因为他生在“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国家、社会非常富足,李白生活上过得肯定要比杜甫好得多。

《十几岁》:李白和杜甫是诗坛双星,一般认为李白的诗歌是浪漫的,杜甫的诗歌是现实的。具体来说,我们该如何将两位诗人的诗作进行对读?

胡晓明:第一,我不赞成用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来谈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诗歌都是抒情文学。但两位诗人的抒情有差别。李白代表的抒情文学的特点就是“神来、气来、情来”,“神”就是想象力,“气”就是生命力,“情”就是情感力。杜甫代表的抒情文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事来、人来、情来”,即很多事情、人物和情感涌进来。诗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普通人的命运被融合在一起。

第二,李白诗歌所创造的是一种浪漫高华的美学,是一种瑰丽、华彩、强大的生命表现。杜甫创造的是一种沉郁顿挫的美学,是一种厚重、朴拙、伟大的生命境界。若以器具相比,李白的诗歌像唐三彩,杜甫的诗歌有点像青铜器。

第三,盛唐前期的诗歌有一种乌托邦的向往。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这些诗人都是有梦的,他们的诗歌精神在梦和真之间。杜甫的诗歌很少有梦,而是充满危机。如果说李白是文化融合的幸运儿,杜甫就是一个文化破裂的受难者。

[《唐诗三百首》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

《唐诗三百首》

编注:顾青

出版社: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唐人唐诗杜甫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基于CFRP上边梁的纯电动汽车顶部抗压性能研究
杜甫改诗
唐诗赏读
绝句
唐人神股价腰斩波及股权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