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CTA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22-11-18杜捷
杜 捷
(徐州市矿山医院影像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6)
头颈部血管疾病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很高。若治疗不及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1-2]。头颈部血管疾病病变部位一般是头颈部的动脉血管,易引发出血或缺血性病变,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预后情况至关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诊断“金标准”,具有密度分辨率高的特点,减少与靶血管重叠的其他组织及血管影像,适用于各种图像的处理技术,可提供较多的血管生理与病理信息[3]。但是,该检查方法属于入侵式操作,具有创伤性,初步检查时患者接受度不高,且检查过程中多条血管重叠时可影响病变血管的观察,导致患者诊断耐受性、依从性差[4]。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属于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动脉血管情况,具有较强的后处理功能,也可清晰显示头颈部动脉病变,可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5]。因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徐州市矿山医院收治的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80例,探讨头颈部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徐州市矿山医院收治的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63±5.41)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41~31.59)kg/m2,平均 BMI为(23.08±3.32)kg/m2;合并症:高脂血症48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17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具有完整的DSA检查结果;②能积极配合完成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均可耐受;③患者均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病情稳定,能进行沟通及交流。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近期行头颈部手术者;②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或认知障碍者;③造影剂过敏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检查与头颈部CTA检查。
DSA检查:采用万东CGO-2100型数字减影对患者检查。检查前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态,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并注入碘海醇注射液[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99,规格:100 mL:35 g(I)]350 mgI/mL,调节注射速率为15 mL/s。对于主动脉检查患者,造影剂注射量为20 mL,对比剂量6~8 mL,调节注射速率为4~5 mL/s,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常规完成不同部位及体位的造影。
头颈部CTA检查:仪器采用东芝80排螺旋CT PRIME Aquilion。检查前30 min对患者完成碘过敏试验,耐心地讲解CTA检查的流程、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放置套管针,患者取仰卧位,保持肩部下垂,叮嘱患者头部姿势不变,平稳呼吸,并完成扫描部位的初步确定。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扫描到外耳孔;设定扫描参数:层厚1 mm,管电流300 mA,管电压120 kV,螺距1.0,矩阵512×512。待上述操作完毕后,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350 mgI/mL,设定注射速率为4~5 mL/s。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借助对比示踪软件对患者进行触发扫描。扫描范围从降主动脉开始,触发阈值160 HU,并给予0.9%氯化钠溶液30 mL冲管,触发后进行扫描。完成多平面重建、容积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将最终获得影片和图形,确定斑块的形态、分布及性质等;对于伴有血管狭窄患者,常规测定狭窄程度、斑块性质。
1.3 观察指标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头颈部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符合率,判断头颈部CTA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检查方法血管狭窄病变(轻度狭窄:病变血管0.0%~<50.0%狭窄;中度狭窄:血管50.0%~<70.0%狭窄;重度狭窄:70.0%~<100.0%狭窄;闭塞:完全狭窄)的检出结果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头颈部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诊断结果比较
头颈部CTA检查中狭窄、硬化、斑块、动脉瘤及正常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头颈部CTA与DSA检查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结果[n(%)]
2.2 头颈部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能
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DSA确诊75例,确诊率为93.75%。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头颈部CTA检查确诊71例,检查准确度为95.00%(76/80),敏感度94.67%(71/75),特异度100.00%(5/5),阳性预测值100.00%(71/71),阴性预测值55.56%(5/9),见表2。
表2 头颈部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2.3 不同检查方法血管狭窄性病变检出结果情况
头颈部CTA检查在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中的检出结果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检查方法血管狭窄性病变检出结果比较[n(%)]
3 讨论
头颈部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危害性较大。既往研究表明:头颈部血管疾病病因复杂,多数患者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颈动脉系统病变引起,再加上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脱落等,均会增加血管狭窄闭塞[6]。对于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尽早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治疗干预,控制病情的继续发展,可有效防止和降低严重头部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DSA检查是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金标准”,目前已被医疗系统广泛应用,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准备的参考依据[7]。但是,DSA检查为有创检查,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检查结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检查时进行股动脉穿刺注射显影剂,检查后需卧床24 h,穿刺点需加压包扎,影响患者诊断耐受性,且医疗成本相对较高。
头颈部CTA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时间相对较短,医疗成本相对较低,患者较易接收。CTA可配合三维重组可实现任意角度(360°)检查患者的血管及管腔情况,有效降低血管的重叠干扰[8-9]。另外,注意指导患者检查时的正确配合,患者检查后进行图像的后处理,可清晰显示血管的三维解剖空间位置关系,便于病变情况的精准诊断[10]。国内学者研究表明:CTA在临床使用时优势明显,实际应用过程中,CTA检查对于血管斑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清晰地显示斑块的数量、大小、钙化、累及血管等情况,并体现血管的狭窄程度[11-12]。本研究中,头颈部CTA检查中狭窄、硬化、斑块、动脉瘤及正常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经DSA检查确诊75例。头颈部CTA检查确诊71例,检查准确度为95.00%(76/80),敏感度94.67%(71/75),特异度100.00%(5/5),阳性预测值100.00%(71/71),阴性预测值55.56%(5/9)。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头颈部CTA对于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与DSA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头颈部CTA临床使用广泛,只需要一次扫描即可实现大脑动脉、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系统观察,有助于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有研究表明:头颈部CTA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中,图像清晰度较高,能发现机体血管中微小型钙化斑块与微小型混合斑块,显示机体血管腔与血管壁的细微型变化,便于临床医师根据机体血管腔内的变化,从而能判断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与范围[13-14]。头颈部CTA检查是在CT值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分析机体斑块的特性,实现硬化斑块与软斑块的鉴别,较为准确地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分析患者的预后,掌握血管的狭窄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15]。本研究中,头颈部CTA在血管狭窄病变中检出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头颈部CTA用于血管狭窄病变中能检出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且与DSA检查符合率较高。分析原因:头颈部CTA检查临床使用时,借助容积再现(volume reproduction,VR)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d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等,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分布、形态及走行,能了解血管的分布及发育异常情况,尤其是在动脉瘤的诊断中,效果更佳,能实现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从而实现疾病的辅助诊断[16-17]。因此,临床应对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首选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必要时可联合DSA检查,发挥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势,提高检查便捷性、准确性;对于确诊患者应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干预,并加强患者头颈部CTA检查,评估患者治疗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头颈部CTA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患者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符合率较高,能避免DSA检查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能准确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头颈部CTA检查,必要时可联合DSA检查,发挥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