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2022-11-18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数字

吴 庭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20025

0 引言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金融包容性以来,为所有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建立有效、全面的包容性金融体系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农村地区主要是农业生产区,人口相对分散。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农村是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区域。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普惠金融新的载体和内容。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2016年,G20峰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即通过全方位的数字金融服务来促进包容性金融行动。它包括利用数字技术为不具备或缺乏金融服务的集团提供的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其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要求。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金融普惠,解决金融普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乡村振兴金融援助的重要方面。

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理论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乡村振兴影响研究的理论内涵,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内涵,为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一些新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1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1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从多个方面影响农村家庭消费。首先,移动支付使消费者更容易购买商品。它可以避免农村居民没有足够现金支付的情况发生,从而加快消费决策的过程,增加消费的可能性。此外,移动支付可以通过“心理账户”显著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有理论认为数字交易造成的心理损失低于现金交易造成的心理损失[1]。

其次,移动支付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距离对贸易的影响,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丰富商品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像农村居民这样的弱势消费者得到服务。再次,通过大数据可以积累农村居民的生活和交易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使农村居民轻松快捷地获得信息,缓解农村居民的流动性限制。在线保险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剧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促进传统保险业的升级;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保险可及性,从而鼓励消费者购买保险,减少不确定性损失,提高安全感。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降低了投资服务门槛,提高了投资便利性,提供了补贴渠道。

1.2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产业繁荣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创造产业繁荣的新模式。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有效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门槛,减缓了农业金融排斥效应,改善了传统金融在服务成本和服务范围方面的不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为产业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更多机会[2]。

1.3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生态宜居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创造生态宜居的新环境。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一方面,绿色金融理念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落实。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可以更准确地引导和实施循环经济,拓宽农村的资金来源。

1.4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新型农村文明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建立新型农村文明。在数字普惠金融下,一方面,传统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得到更多数字技术的支持,以弥补农村发展在信用信息收集与共享、信用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和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和意识,广泛普及农村金融文化教育。

1.5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建立有效治理新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建立有效治理的新机制。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农村治理的内外参与者提供良好的治理平台,促进农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数字普惠金融下,基于数字治理手段的农村治理信用环境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1.6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和风险分担3个渠道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1)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村三产融合效率。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资本市场的不对称,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金融创设水平越高,对投资资金的金融筛选效率越高。

(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村三产融合效率。一方面,优化农村金融供给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提升产业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产业间和产业内合作越有效,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发挥规模效应,激发结构性红利,支持农村三产融合。

(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帮助实现农村三产融合。一方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构建风险分担机制。一是普惠金融可以显著促进农村普惠保险的发展;二是数字金融可以让消费者更容易使用风险管理工具来减轻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另一方面,构建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现行的风险控制释放方式,让农民多渠道分散经营风险,保证产品收益,提高农民进入农村三产融合市场的可能性,助力农村三产融合。

2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从各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来看,促进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有3种。一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手机支付、交换等基础金融活动。二是利用数字技术提供信贷、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融资风险。三是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加快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商业模式和服务品种越来越多,多元化、创新特征明显。传统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提供者[3]。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载体,为农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为此,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平台,如中国建设银行“裕农通”、中国农业银行“惠农e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易捷贷”等。金融科技公司脱胎于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板块,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一大推动力。2014年以来,淘宝、京东等国内电商平台开始进军农村市场。

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促进农村网购市场迅速发展,同时也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一大批商业银行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此外,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将金融服务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 P2P等网络信贷公司开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向农民、小微农业企业提供贷款,开展业务创新,对农村金融服务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在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既包括支付、信贷、储蓄等数字化传统金融业务,也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P2P等新型金融业务。此外,还出现了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模式,即由农业核心企业或金融机构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游的小农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基于数字金融服务技术的农业供应链具体运作模式不尽相同。

3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当地信息化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由于我国经济仍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这也导致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距较大。上海、北京、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远高于青海、甘肃、新疆等西部省份。东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和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农村地区,尤其高于偏远农村地区。各省农村在网上征信、支付、小额贷款等方面差距明显[4]。

3.2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金融机构提供的数字金融服务同质化程度高,竞争加剧,但服务使用效率低。农村金融人才缺乏,专业素质不高,导致金融机构成本收入比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对普惠金融的需求受限于当地居民的金融素养和信息化普及程度。中国农村留守人口众多,电脑和智能手机使用率不高,对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知之甚少,不信任感明显,导致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需求不足。供需矛盾还体现在农村征信体系缺失、农民信用状况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审核条件以及农村企业和农民的金融需求等方面[5]。

3.3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逐步显现,金融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

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给农民带来了便利,但金融安全问题也开始显现。金融诈骗、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金融风险也开始向农村渗透,一些金融新骗局层出不穷。如果没有适当监管、政策引导和保护机制,农民很容易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金融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容易引起农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抵制,加大了其推广难度。

4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建议

4.1 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并加强风险监管

4.1.1 进一步明确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

要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进一步拓展农村服务网点。提升服务质量,整合优化生产、物流、销售、金融等环节,继续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化升级,促进数字化与农村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融合,拓宽服务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范围。

4.1.2 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监管,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模式,应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对于线上和线下的业务模式,应采取手段区分风险来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加强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的预警和监测。关注网络金融诈骗、非法集资活动造成的财产损失,建立申诉平台,保护农民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合法权益[6]。

4.1.3 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体制机制,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要加强和完善各级数字普惠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促进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快”“普”“利”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在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乡村治理、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发展各领域的深度变革和模式创新,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4.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加大新基建投资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新基建投资城乡差距。继续支持偏远农村光纤建设和互联网覆盖,保障网络信号质量,尽快启动5G网络建设。同时,要利用政府优惠政策推进“数字下乡”,提高农村居民终端设备使用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和服务。

4.3 强化金融措施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4.3.1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农村三产融合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因此,国家应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针对各省市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政策,避免“一刀切”。农村要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经济发展。这将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中的作用。

4.3.2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精准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三产融合的不同层次影响存在异质性,需要更加合理地配置数字普惠金融资源,精准支持农村三产融合。要继续向农民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继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下乡,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满足农村三产发展的金融需求。此外,打造多元化金融业态,加大数字普惠金融资金投入,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农村三产个性化融合。

4.3.3 完善传导机制,保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农村三产融合。通过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大力支持政府层面的农村企业技术创新。以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购买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农村保险制度,配合财政补贴机制,促进保险与再保险相结合。在金融机构层面,根据农村企业和农村经营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政策性农村保险与农村商业保险相结合,扩大保险范围,努力实现农村三产保险普惠,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数字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答数字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数字看G20
P2P金融解读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