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实践改革调查分析

2022-11-18柴如山叶新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专业课程资源

□田 达 徐 刚 柴如山 叶新新

一、引言

教育是民族发展和腾飞的基础,大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最强音(郑思,2019)。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教育理念的提升与改进,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李继福等,2019)。同时,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主流声音,而科技进步、社会高速发展需要实用型、技术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支撑(吴春发和王琳,2016)。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已有90年的发展历史,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课程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刘杰等,2019)。此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合并了其他专业,而将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融合为一体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革,力求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裴久渤等,2018)。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验技能,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该专业尤为重要(刘杰等,2019)。同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涵盖众多学科知识,包括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保护等学科,用于解决植物营养、土壤、肥料以及污染防治、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侯迷红等,2014)。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专业课程实践培养,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以及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农林人才至关重要。

培养优秀的农林人才对解决我国一系列农业污染和环境生态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资源严重不足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提高人才品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也符合时代需求。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践仍然受到课时、设备、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只能在课堂上传授,难以在课程实践中进行延伸和深化。此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包含土壤学、土地资源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加工与制造、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地修复技术等相关课程。各课程的知识背景在实际应用中相互关联,在课程实践中需要各相关研究背景的教师进行综合讲解,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实际的课程实践难以达到综合培养的目的。此外,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实践参与度不高,难以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因此,为了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优秀农林人才,需要加强课程实践的深化改革,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实践调查及改革措施

(一)室外场地课程实践课时不足,实践性不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课程如室内的实验操作培训课程课时充足,实践环节充实。结合《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来说,该课程培养的学生基本能够满足有关本专业相关检测机构的技能要求。但对于土壤学以及植物营养等课堂的课程实践,场地调查实习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对本专业来说,由于作物生长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期间的施肥处理都与作物的生长时期相关,学生需要一个长期阶段性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践,以便全面加深课程知识的深化。但课程实践周期相对较短(一到两周),且同年级专业实习往往人员较多,降低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性。调查表明,有30%的学生对实践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课程实践需将植物营养学、土壤学、肥料加工与制造、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等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整合,结合安徽省各地域的土壤特色和作物的生长阶段来进行课程实践,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知识面,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以植物营养学为例,课程实践的课时可以按照作物的生长季来进行分解,带领学生了解整个作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同时,依托学校在省内建立的综合试验站,结合作物生长周期适当安排课程实践的时间、方式、地点以及内容。

(二)多课程共实践的结合不足。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多课程综合的学科,但大部分实践均以课程划分,且带领实践的老师在专业方向上不够充实,降低了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调查表明,70%的学生认为需要多学科方向的专业老师参与。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实践来说,各专业课程实践的同时需汇集植物营养、土壤学、微生物学和生态系统专业方向的老师,通过综合各专业的师资力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课程实践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知识交流。通过现场实践,整合各专业间的相互关系,增加学生的复合知识和技能培养。

(三)课程实践的学生合作性不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课程实践基本以班级专业为集体,小组为单位进行。但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一人干活,多人旁观的局面,而对于实践结果的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既没有全面锻炼培养所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合作积极性。通过优化课程实践环节,积极动员学生的自主准备和调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出对不同学科背景专业教师的配比需求,进而强化课程实践中学生的合作性。在实践评价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书面问卷(40%)+实践表现(30%)+相互评分(30%)的机制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加强学生相互间的讨论与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

(四)打造课程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添加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让本科生提前参与本专业研究生导师的部分课题。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上,加强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引导本科生进入本专业的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同时,以小组的形式(3人左右)来进行科研训练也能够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与科研团队的不断磨练,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团队合作,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加强学生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沟通及领导能力。在室外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软件等其它手段引导学生对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测,并结合实际采样调查进行分析,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加强学生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际应用的理解。

(五)加强本科生培养与“科技小院”培养模式的结合。通过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本专业课程实践与“科技小院”研究内容的联系,鼓励并加强本专业本科生参与到“科技小院”创新班的有关研究项目,把实际生产问题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建立本科生培养与“科技小院”培养的深度融合实践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学校建立的综合试验站,建立稳定长期的实践研究场所,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性高的优秀农林人才。

(六)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基础。培养学生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了解和发现本专业知识在相应产品研发落地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通过实地调研反馈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转化,为学生以后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研发提供帮助,夯实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转化所需的基础。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创新、创业、创收”的共同愿景,加强学生进入相关专业企业进行专业生产实习,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成果转化动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2)结合图表分析,开花后10~20 d内,水稻籽粒细胞中pH可能在____(填“5.7”、“6.0”或“6.6”)附近,此时间段内,水稻籽粒中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与淀粉含量变化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语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实践,而课程实践也是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的必要过程。构建适合学生参与的课程实践模式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而把课程实践与大学生科研训练,“科技小院”创新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融合,通过对本专业前沿和实际产生的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转化吸收应用的主动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是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课程实践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课程资源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我给资源分分类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